文化发展战略下长沙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18-03-18 14:32杨红梅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长沙文化产业课程体系

杨红梅

(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到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但相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出超”,中外文化交流却呈现出较大的“入超”态势。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部署。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已成为长沙城市经济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和发力点。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会与碰撞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1]。黄友义也曾指出,翻译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完成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代使命的途径之一”[2]。长沙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价值的提升与国际化实现,都离不开翻译这样一个重要的中间桥梁。在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需要重新审视翻译对文化产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不可替代作用。高校是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基地。 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地方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外语人才培养情况,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下将对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及翻译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

一 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高校翻译人才建设情况

(一)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建设文化新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拥有生动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创新创意。长沙有厚重博大的文化基因。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弦歌不绝,马王堆汉墓震惊中外。2016年,长沙获得了“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2017年,长沙当选“东亚文化之都”,成为湖南“文化标识”国际名片。2017年11月1日,长沙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我国首座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的城市。

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长沙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传媒、旅游文化、出版发行、文博会展、工艺美术和卡通动画等文化支柱产业。湖南出版是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和动漫湘军作为湖南文化知名品牌享誉全国。近年来,长沙文化工作按照“胸怀国际视野、融入国家格局、展示长沙特色”的思路,在互联网+的数字时代,乘风破浪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2017年12月20日,国家级首个广播电视产业园区——“中国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在长沙奠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力图打造“中国视谷”,在整体产业建设上,力争形成“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的行业引领格局。 2018年1月16日,湖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长沙麓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湖南文化产业新地标——“湖南文化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湖南首个媒体+文化产业园的正式启幕。在文化产业产值方面,长沙文化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在湖南省文化产业产值贡献率中,长沙一直占据半壁江山。在2010到2017年的八年期间,长沙文化产业产值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其中年度总产出从2010年的762.2亿元上升到2017年近3000亿元,增长率接近400%。在城市经济建设中,文化产业已成为长沙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除了打造自身品牌,长沙文化产业也积极加强对外的贸易往来。近年来,长沙着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先后培育了湖南芒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金霞湘绣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基本形成了以出版发行、演艺、动漫和工艺美术为基本框架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体系。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出口额增长至285亿元。2018年,长沙6家企业被认定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长沙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做“实”做“大”文化企业,预计实现在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文化产业出口额达到550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5%的目标。长沙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地方的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长沙高校翻译人才建设情况

翻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猛的年轻专业。2006 年,翻译本科专业首次获得教育部的公布批准。2007年,我国启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试点工作,15所院校被确定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单位。2017年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试点单位名单由2007年的15所曾至为215所。十年翻译人才培养的发展一方面见证了我国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我国翻译教学规模与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长沙有丰富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有57所高等院校,其中,本科院校23所,专科院校34所,985高校3所,211高校4所。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区域翻译人才培养一直紧跟我国高等教育步伐。经过阶段性的建设,地方高校在翻译人才体系化培养、区域翻译专业整体建设和人才类型与基地建设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翻译人才梯次培养来看,长沙的本科院校已形成集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区域翻译专业整体建设情况来看,在长沙,有十余所本科学校开设了本科或硕士翻译专业,三所学校招收翻译类的博士研究生,即使在没有开设翻译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它们在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融入大量的翻译课程教学。从翻译人才培养类型上来看,长沙本地院校已经形成了学术性翻译硕士与应用型翻译硕士,口译型翻译硕士与笔译型翻译硕士等多类型、多层次相结合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从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来看,长沙高校陆续建成了“湖南省人文社科翻译研究基地”和“中国译协翻译职业能力培训基地”等数十个翻译人才研究与培养基地。从翻译人才综合和应用能力上来看,现有翻译教学在教学中融入了语言、文学和文化背景知识,综合培养了学生在外事、教育、文化、科研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翻译工作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整体而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长沙地方本科院校翻译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翻译研究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区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建设已具相当规模。 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翻译产业的转型问题,地方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高校传统“学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翻译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影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导向并不明确。这就导致了高校翻译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展的滞后性,为了培养符合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特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对现有的翻译人才培养进行调整与改革。

二 长沙高校翻译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翻译课程体系建设

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我国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外语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新时代的共同要求。在文化产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上,地方院校一方面需要立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本着实事求是和前瞻性原则相结合的态度,建构符合区域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

翻译工作是一个综合的职业技术领域,课程体系的建设保证了翻译培养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翻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上,地方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到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长沙在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以及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发展与需求情况,对传统的课程设置与资源配置进行改革,从图书翻译、会展翻译、外宣、影视文化产品译制、文化产品推介和旅游翻译等方面建构符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在整个翻译课程体系中,地方高校的翻译课程建设应当体现课程设置的多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的特点。 在多元化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建构“外语 + 翻译方向”的多元化选择,设置与影视传媒、出版发行、会展和旅游等方向相关的翻译课程,让学生可以通过必修加选修课相结合的特点选择翻译方向的专业知识课。在科学化与体系化上,翻译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处理好语言基础知识、翻译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比重与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课程设置上,以外语为基础性工具、以跨学科专业为人才培养方向,形成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系统化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掌握。

(二)改进翻译教学方法

翻译专业是一个集知识与应用能力为一体的专业。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指出,“要想通过教学让某人成为出色的翻译家就像企图通过教学让某人成为语言专家一样的困难。 你所能做的只能是给学生一些启示,一些实践……作为教师,你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水平。”[3]

在职业化导向的翻译教学中,学校应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市场需要,将书本教材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状态与咨讯结合起来。在课堂中设置模拟工作坊,把长沙文化行业发展的最新的外宣、新闻、影视文化音频和会展推介项目的素材与资料作为学生翻译的原始材料,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让学生了解文化产业专业术语和译文的专业性质;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模拟现实职业化翻译的语境,设置不同的板块,如景区导游、会展讲解员、新闻发言人以及电视剧和新闻的音频资料的听译与字幕翻译人员,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化的从业感受。除此之外,地方院校还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各个文化产业的聚集地,带学生到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和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等了解和收集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语汇的翻译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翻译的认知;带学生到长沙的天心文化产业园区、后湖文化产业基地、中部进口博览会以及外宣活动的现场等了解和调研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外推介情况,让学生在实战的观摩中感受和认识文化翻译人才的从业环境,增加他们的实战感受经验,从人文、应用、综合和实践的视角提高他们对文化产业翻译工作的认识。

(三)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

翻译专业并不是对原有外语专业的一个翻版或换牌,翻译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加应用的复合型专业[4]。翻译专业的师资力量决定了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翻译教学中,翻译教师是新型翻译教学理念的体现者、翻译教学模式的改良者、翻译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合格翻译人才的培训者[5]。地方翻译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打造高水平翻译师资队伍。

在翻译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从加强理论学习与提高实践锻炼两方面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理论学习方面,高校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北上广等文化产业与对外交流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研修,鼓励教师参加与翻译课程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国际与国内会议,让老师在学习与交流中拓展视野,不断了解翻译理论前沿和文化产业发展动态,提升专业素质,提高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在实践锻炼方面,鼓励教师参加本地外事、会展、旅游以及产品推介等方面的口译和笔译等实践活动;鼓励教师深入到潇湘电影集团公司、中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湖南卫视和湖南金霞湘绣有限公司等文化出口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对翻译职业实际工作的认识,加强“双师型”导师的队伍建设。

(四)加强翻译实践、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建设

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加强翻译教学和师资力量配备的建设,还需要加强翻译实践、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的建设。

翻译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高校在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同声传译实训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室(CAT) 等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在基地,建立数字资源库为学生翻译实践提供真实的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分级素材;建立翻译工作室,承接与长沙本地的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相关的语言服务项目,加强与本地文化企业的合作。在项目中,建立导师制,帮助学生在文化翻译实践中提高实战与应用能力。

产学研是一种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它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的重点。在校外,各个院校可根据文化产业翻译人才培养需要,与“湖南省翻译中心”、“长沙译声翻译”以及长沙已建和在建的“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相关文化产业园区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与实训基地,分批次派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训练,鼓励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战演练,参与地方文化翻译项目,让学生体会到本地化行业的运作程序,提高学生翻译职业技能。

猜你喜欢
长沙文化产业课程体系
长沙之旅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眼中的长沙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