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

2018-03-18 14:32丛松日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供给现代化体系

张 涵,丛松日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在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同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在背景、路径方面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供给质量;实施积极且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两手共济”发展;以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依靠传统资源禀赋,具备传统比较优势的产业在我国建立,但长期以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暴露出日益严重的负面效应,传统依靠要素禀赋建立起来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面临“低端锁定”效应,这使得我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陷入以需求管理刺激消费为主的陷阱,在这种模式下,存在大量无效和低质供给。从供给角度看,一方面,大量无效投资集中于传统产业,这致使投资效率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供给质量差,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回报且风险大,这导致一些亟需资本投入的创新领域得不到有效投资。这些领域有效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就导致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契合度低,出现一种“真空”状态。供给和需求不匹配[2],产业结构失衡现象严重,产业亟需转型升级。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3]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牛鼻子”。发展实体经济是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命脉,是国民财富增加、综合国力提高和满足人民需求的关键。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需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线,从过去传统依赖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破坏和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向效益第一、质量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资源的配置,转无效产能为有效供给,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契机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物质基础。

(二)以创新驱动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4]创新驱动发展,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步走”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5]。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粗放式发展,以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土地、资源环境等矛盾逐步凸显,经济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6]。当前,世界处于新科技革命的风口,各国将发展科技作为国家战略和抢占未来科技革命的制高点,而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处于由低成本要素驱动向高质量创新驱动的新时期,以创新驱动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唯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要素驱动模式,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数量赶超”向“质量赶超”的转变,才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发挥“无形之手”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保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之后提出五大体制改革。党的十五大继续深化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去。之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8]。此后对此问题的认识继续深化,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并进一步明确其具体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完善的市场机制作为支撑,而市场机制的高效运转是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前提的[10]。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为主攻方向,实现产权清晰界定,要素自由流动,企业优胜劣汰,以促进供需之间动态平衡,使“市场出清”成为一种常态[11],化过剩产能为有效产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加强自身制度创新能力,提供对现有需求积极响应的有效制度供给,以加强制度创新和提供有效制度供给来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的发挥。实现“两手共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一致性分析

(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具有内在一致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依靠“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奏效,并引发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新时期[12],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下行压力变大。避免经济结构性失衡,促进经济由低质向高质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党立足我国实际,在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的背景,源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新时期,处在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发生转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具有内在一致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路径在于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长期任务在于加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而该路径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产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供给结构;以“去库存”,清除供给冗余;以“去杠杆”,确保供给安全;以“降成本”,降低企业负担,提升供给能力;以“补短板”,促有效供给的提供。而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在于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去一降一补”有利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另一方面,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核心与长期任务在于有效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有赖于加强政府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13]。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重点在于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纲,是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以纠正供需错配[14],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去产能:精准清理“僵尸”企业,优化供给结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淘汰落后产能并有条件地转落后产能为有效产能十分必要。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15]。因此,去产能的重点在于精准清理“僵尸企业”,对于“僵尸企业”的清理,要根据其不同阶段和不同发展状况精准解决。

首先,对于一些在传统行业中已经完全丧失竞争优势且需要不断“输血”救治的“僵尸”企业,在依法、客观、精准界定的基础之上,予以坚决清除。以市场化、法制化等手段合理有序推进破产清算。发挥地方政府的牵引作用,着力解决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从源头切断地方财政对“僵尸”企业的无效性补贴和金融部门对“僵尸”企业的“输血型”救助,并严格制定和执行技术、能耗、污染排放标准,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门槛,防止“僵尸”企业“僵而不死”,以“去肢求生”的气魄,彻底清除“僵尸”企业。同时,中央应当安排专项资金和出台相关政策,着力解决“僵尸”企业清除后带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以消除地方政府和“僵尸”企业的退市之忧虑。

其次,对于一些能够通过自身转型和兼并重组继续发展的“僵尸”企业,应少破产清算,多兼并重组。一方面,对于能够通过自身升级换代化无效产能为有效产能的企业,政府应当协调私人资本的引入,如PPP机制,通过资本的引入帮助一部分“僵尸”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需要兼并重组的企业,应当着力从税收和金融层面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和引导,形成跨区域兼并重组的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优化区域税收分配比例,消除地方因担心企业税源外流而带来的阻力。

最后,为防止“僵尸”企业死灰复燃,应建立一套长效的监督机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落后与非法产能溯源”平台和监管平台,实现重点抽查和实时监督相结合,形成一套完备的溯源和监督体系,以建立长效机制来防止“僵尸”企业死灰复燃。

2.去库存:因势利导,分类调控

去库存过程中,要分城分地调控,同时在调控过程中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一方面,政府应立足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实际,建立动态库存存量系统,对于库存量丰富的地方,放松信贷,以优惠的信贷刺激买房,减少库存。另一方面,建立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政策来抑制投资性需求,使“去库存”和“抑需求”共同进行,保证刚需,抑制投资需求。

另一方面,应完善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周边大城市对接,以提供相应公共配套资源[16]。同时,要落实户籍制度相关改革方案,允许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加快农民工群体市民化,扩大有效住房需求,畅通供需通道,以消化库存。

3.去杠杆:确保供给安全

在去杠杆的过程中,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点,同时规范政府相关举债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促进市场有序运行,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方面,着力降低企业杠杆率,以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加速企业改造。鼓励企业通过创新融资工具来优化债务结构。同时,推动金融融资机制改革,优化融资结构并加大股权融资力度,以此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杠杆率。

另一方面,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完善大项目论证和审核机制,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同时,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严格规范各类融资行为,遏制非法集资,加强风险预警,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4.降成本:提升供给能力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应着重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着力降低企业负担,充分释放企业活力。

一方面,深化政府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行政审批改革,建立审批清单制度,对于与市场和经济社会不相符合的事项,加快取消。同时,缩短相关行政审批流程,加紧砍掉一些影响审批流程和时间的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建设审批标准化模式,以形成标准化和高效率兼得的审批流程。

另一方面,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正税清费[17]。优化税制结构,深化减税清费制度改革,以政府收入“减法”换取企业活力“加法”,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

5.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

在补短板的过程中,要努力弥补民生、制度和基础设施短板,以补齐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

首先,努力弥补民生短板。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的扶贫政策。同时,以“看病贵”“房价高”等群众呼声较高的问题为抓手,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公共服务水平。

其次,弥补制度“短板”。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强政府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提供制度性保障,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

最后,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加快网络、大数据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同时,根据现实需求,引入PPP机制,加快相关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18]。

(二)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积极且有效的产业政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我国不同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改变传统要素驱动模式,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基固本。

根据我国不同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的产业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核心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19]。该类产业属于技术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的产业,但由于该类产业属于通过创新可以实现技术升级而具备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政府应当扶持该类产业的发展,促使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一方面,政府设立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以产业集聚促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校的合作,以促进企业相关技术的升级。

第二类产业属于在国际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对于该类产业,一方面,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内部技术的不断革新,以保证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广阔的市场是该类领先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政府应当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助推该类产业“走出去”,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对于该类产业在海外的投资和设厂,应给予一定的法律、税收和资金支持。

第三类产业属于已经完全丧失竞争优势的落后型产业。改革开放初期,依靠传统资源优势,我国发展了一批以传统要素驱动发展的产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要素增长方式暴露出一系列弊端。产业产能过剩,落后产能集聚,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对于此类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一方面,加快清理“僵尸”企业。另一方面,以技术革新促产业转型,化落后产能为有效供给。

第四类产业属于利用新技术不断赶超型的产业。如互联产业,智能手机产业等,其本身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直接竞争。对于这类产业,政府应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如建立创新创业的基金,支持风险资本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实现该类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些制度体系滞后阻碍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因此政府应加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以制度供给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首先,将创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去,以制度供给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创新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提供有效制度供给的过程中,要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促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给予创新主体一定的政策支持力度[20],加大对基础科研和具备经济外部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支持力度。此外,要加强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平台。

其次,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效制度供给。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方案。一方面,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业作为强国兴国的支柱,始终将实体经济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另一方面,要支持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契机,加快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转型升级,以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性跨越[21],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提供有效制度供给鼓励企业提升自身实力,从而向全球价值链顶端迈进。

最后,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需求为目的,不断深化政府服务改革。一方面,通过各方面渠道,及时充分了解微观经济主体对现有服务的需求,通过多维度合理评估,及时发展政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深化政府服务改革。另一方面,完善行政审批精简制度,聚焦行政审批的“关键点”,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精简清单,精简相关审批事项。同时,缩短行政审批的流程和时间,将一系列不必要的环节尽可能砍掉。通过政府服务改革和审批事项的精简来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成本。

猜你喜欢
供给现代化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