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证候生物学研究之初探虚特症*

2018-03-18 07:23:31彭晨习陈家旭宋美芳孙雪彬闫秋莹薛飞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方证主症脏腑

彭晨习,陈家旭**,宋美芳,孙雪彬,张 曼,闫秋莹,薛飞飞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 100029;2.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广州 510632)

1 前言

凡器质性病变,如水饮、瘀血、结石等有形病理产物,我们都能通过西医手段检测出来。证候客观指标的研究也日渐丰富,取得很大进展。雒岁芳等[1]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的研究,分析各证候蛋白质差异性表达,探寻了相应的生物标志物。Conlon N等[2]提出SMARCA4表达缺失是诊断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既敏感又特异性的指标等。

疾病证候的诊断依靠现代技术都可以提供客观指标。那功能性病变,以虚证为主,在不依赖西医的情况下,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2 概念

证首先分虚实。虚特症,当机体出现特定的症状,而它可以直接指向某一脏腑或者经络的亏损,可以断定其为虚特症。虚证必然包含虚症,虚症属于点,而虚证属于面的范畴,或者可以理解为虚症是证-症对应的主要矛盾方面。同时为了让其更有价值,我们规定能对应出方的虚症才为虚特症。喜温喜按是一个症状,也多属于虚证,但并不知其为脾虚寒还是血虚寒,无法对应出开附子理中丸还是温经汤。即,虚特症是高度指向性的一种症状,它很少和其他疾病的症状重合。

国内也有学者提出相关概念,但是其涉及的“主症”范围相对更大。刘保和之“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一文中说同时他还认为方证中的主症是“秘诀”,是疾病的本质,不能太多。“由于它不多,所以它最主要。不多是多少呢?一到三个,绝对不能超过三个!”它通常是组合的,更换其一则方也随之而换。而“虚特症”有且仅有一个,是更精粹更单一的存在。

之所以不直接用虚证,因为虚证涉及的内容较多,如脾虚证、肾虚证除均有四肢、头面、大便等症状的不同改变,是一对多的一个过程。常言道:“诊法愈疏,治法愈乱。”而提出虚特症,是希望简化辨证过程,让辨证更加精确,方便临床。

3 理论依据

3.1 有诸内必行之于外

《灵枢·本脏》日:“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疾矣。”《灵枢·官能》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清代汪宏《望诊遵经·五色相应提纲》有言:“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3]《灵枢·五色篇》与《素问·刺热篇》均有将面部分属不同脏腑的记载,《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曰:“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素问·经络论》系统的记载了通过观察体表的特异反应点可得知五脏生理。后世医家对器官的五脏投射区域进行研究,建立了经脉定位诊断的框架,并通过观察经络、皮部的色变特征,可诊断脏腑病症。

人体有大量反射穴,根据“体表经络-脏腑相关”理论,即脏腑的精气通过十二经脉连属的络脉、皮部投射于体表的特定区域。《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可见对“节”的诊察,是了解病机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点,也是虚特症理论的主要骨架。

以上是对病位的诊断,明确了部位,接下来就要明确虚的病性。《标幽赋》中记载:“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灵枢·经脉》按经脉应指温度的变化诊断脏腑病:“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望诊遵经》载:“参以甚微之法,则知病知虚实。”通过观气分辨虚实,总体以浅淡为实,深浓为虚。近《诊病奇侅》中有:“脾胃虚实可由候诊中脘及上、下脘得知;以手指抚摸脐周,坚硬者为积聚食滞,按之如泥虚陷者为中气不足。”

见微知著、司外揣内,虚特症的辨证是在中医经典古籍指导下的新的辨证思路,且以《黄帝内经》为主。由具体位置定脏腑经络病位,由局部反应定病性,随即便可选取相对应的首选方剂。

3.2 抓主症是辨证的最高水平

《伤寒论》第101条明确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柴胡汤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等主症,凡见其中一症,就可投小柴胡汤。刘渡舟认为:“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抓主症是辨证的最高水平。”抓主症的思想和方证辨证如出一辙,二者都强调汤证与病证的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方证辨证属于辨证论治各法中最直接的思维形式。经方大家胡希恕认为:“方证辨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4]虚特症就是能反应疾病病机的单一主症,它体现的正是方证辨证的思想,这种特殊主症即可直接对应出相应方剂,达到辨证论治的目的。

4 数据挖掘

《甲乙经·卷四·病形脉诊第二上》:“鱼际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也。”《望诊遵经》:“舌红而萎软难言者,心脾虚也。”“舌无苔而黑瘦者,津枯血燥也。”“舌出不能收,及不能语者,心绝也。”“小儿流涎不已者,脾气虚也。”《四诊抉微》中录有经证,论述十二经脉常见主病,如足太阳膀胱经:“病后溲短者,气虚……溺血者,血虚。”足厥阴肝经:“血枯发竖者,肝虚。”足少阳胆经:“怔忡者,血虚。”“足肿至踝曰阳虚气结。”

《中医诊断十四法》中记载了大量“虚特症”,如面色㿠白、虚浮,多属于阳虚,出现“筒状甲”多提示气血两虚,耳轮焦黑为肾精亏极,唇翻为脾阳已绝征象,妇人人中晦滞和枯夭或见色素沉着提示肾虚不孕,小儿山根青灰表示心阳不足;鼻色发白,多见气血素虚;解颅多为肾气不足;囟门冷预示阳虚;小腹不仁为肾虚元气不足征兆等。

《诊病奇侅》一书中记录了腹部反射穴的位置与虚实,提出一般反射穴为虚时,局部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皮肤出现肝斑、湿疹或疱疹,并见动悸、水肿、胀满、知觉麻痹,腹壁凹陷、异常软弱或僵硬,腹肌强直或痉挛,皮下有“正中芯”,不喜按,以上各种情况伴压痛、或轻按即有压痛、或压痛向四周或某一方向放射,阴经反射穴部位发热及阳经反射穴部位有冷感等[5]。《伤寒杂病论》更是继承及发扬了腹诊,在《伤寒论杂病论》中的腹诊十分丰富,分为诊胸胁、心下、腹、腹水、积聚、少腹、脐等。稻叶克文礼的《腹证奇览》和久田寅叔虎的《腹证奇览翼》两书皆以仲景经方为主体,以腹证为中心,说明其适应证,并附腹证图以示意,所举腹证大多直接引自仲景之论[6]。

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记载了眼部络脉的望诊,依据络脉鉴别所病脏腑及虚实。《望诊遵经·望诊下》中记载:“目凹陷下者为虚,上视者太阳不足,下视者宗气亏虚,斜视者,少阳已绝……”《脉经》云:“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中藏经》曰:“唇色紫者,卫气虚寒也。”《玄珠》曰:“上唇赤下唇白者,肾虚而心火不降也。”

虚特症涉及腹诊、面诊、眼诊、手诊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从古籍文献中大量找到,亦有不少名老专家经验,如足跟痛,越走越痛,休息后减轻为肾虚[7]。章次公认为泛吐清水微中寒之象;经血色黑为下焦虚寒;经事凌乱,将行先淋沥数日,为肝肾亏虚;上膈隐痛,入夜惊惕,为心血失养;午后发热为阴虚火旺[8]。胃部隐痛即为胃阴虚[9];胁腹部外侧可反映中焦胆经之虚实,腹壁软弱为虚的表现;此外还有章门穴周围软弱或无力者提示中焦脾气亦虚[5]。脐旁或少腹按痛为桂枝茯苓丸腹象[10]。

5 实践证明

早在70年代初,有人对病体阿是穴、压诊点、阳性物、敏感点进行了大量调查,观察疾病的变化与敏感点的联系规律,认为“有病必有点,这是规律”,将人体分为35个穴区,并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指导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用[11]。虞海虹等基于权威中医临床各科教材,挖掘中医证素诊断规则,发现脉涩或舌紫黯对诊断血瘀意义明确,可认为但见一症便是,见盗汗即可明确诊断阴虚[12]。

齐放对对补益方主治疾病与主要证候类型的关联性分析显示:咳嗽与气虚、阴虚;阳痿与肾阳虚、气虚;月经不调/不孕与气血两虚;腹泻与肾阳虚、脾虚;发热与血虚、气虚;腹痛/痘疮与气血两虚;耳聋与肾虚等密切相关[13]。

贾孟辉等[14]通过临床481例胃病患者的耳穴胃区望诊指征模拟病理性诊断,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耳穴胃区特异性指征为紫暗斑、粟样丘疹;浅表性胃炎单纯型指征为黄褐;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指征为充血、灰白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静止期指征为紫暗斑、灰白斑;浅表性胃炎单纯型指征为出现黄褐。

何军锋等[15]运用流行病学、文献资料调查和频权剪叉数据处理,准确提取出气虚、血虚、阳虛、阴虚等常见虚性证素的特征性证候,并判断其权值。如气虚证素权值最高的是“倦怠乏力”,血虚证权值最高的是“月经稀淡”,阳虚证为“经常畏冷”,阴虚证为“五心烦热”。

另外,这种局部望诊不仅方便,有学者[16]经过二十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患者耳穴反应点基本一致,并且具有遗传性。

6 虚特症特点

首先,从筛选方法来说:多主观筛选,即多专家临床经验总结;少客观筛选法,即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临床数据的内在规律进行提取和分析。

其次,它有方证辨证的优势,“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之首”,从本论治;与首选方剂联系在一起,具有“汤证辨证”的特点[17]。

再次,虚特症具有整体性、广泛性,不仅仅是舌脉的表现,人体每一部位都可以相对应到其五脏六腑,这一点上和生物全息律相似。

最后,从证候诊断量表的角度来说,表面上看虚特证倾向于诊断量表,即说明有没有的问题,属于定性的范畴。但许多虚特证也可直接判断轻重,从疼痛的程度,色泽的深浅等。有学者[18]总结了穴位检查记录法:从色泽、皮损、皮形、压痛和阳性反应物等分级记录,可操作性强。也逐渐有学者从物理角度利用电、热、光、声等进行研究。当然,后期可整理评价量表,如在临床过程中采用口述描绘评分法[19],规范其有了之后“有多少”的问题。

虚特症虽然定位到点,但是点也是可以流动的,并非固定不变。它的变化因人而异,但以病机贯穿始终。

7 总结

不抓主症则治疗无功,若抓住了主症则效如桴鼓。虚特症拥有范围广阔的支撑证据,将其运用到诊断,可以达到中医辨证执简驭繁的目的,为丰富中医辨证体系进行新的探索。同时,为补充证候生物学研究,发展中西医结合诊断提供的新的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有虚特症,则对应的有实特症,本文只探讨虚特症部分内容。“既已识其大纲,尤当考其细目。”其各科表现笔者后续将进一步整理。这是一种辨证思路,整理出典型常用的辨证的症状,但并不包含所有虚特证。虚特征仅仅是这一证的体现,当复杂证状同时出现在人体,运用时仍需要考虑先后缓急、标本虚实灵活论治。

猜你喜欢
方证主症脏腑
郭淑云“抓主症”诊疗特色简析*
中医学报(2023年11期)2023-12-21 09:37:21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桂苓味甘汤及加减方证条文辨析
四逆散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
世界中医药(2017年6期)2017-05-30 05:59:34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经方方证研究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