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的语言技巧

2018-03-17 21:57王芳
甘肃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语言技巧心理暗示自信

王芳

【关键词】 教师;心理暗示;语言技巧;自信 ;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9—0039—01

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用含蓄、 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往往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不同的心理暗示必然会有不同的选择与行为,继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本文谈谈教师如何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一、用赞赏与肯定的语言让学生获得自信

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对学生赞赏与肯定的语言往往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积极心理暗示能够最大可能地挖掘人的潜能,铸就人的自信。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新生运动会入场式训练,其中一女生有轻微的自闭症,反应慢,缺乏自信,不能与团队同步,同学们一致要求不让该生列队参加入场式。为此,我亲自领队集训,瞅准机会点评她:“看看某某同学满头大汗,是今天训练做得最认真的。”霎时,她的眼神专注得令人意外,自信地挺拔在队伍中。之后,她开始慢慢地融入集体,总是第一个到场,一个“最认真”的心理暗示,成就了她本次训练的成功,乃至在后来的大合唱操练、表演中,她都以最认真的姿态出现。

二、恰当运用规避策略使学生在感恩中自律

学校不是教育没有问题的学生,而是在解决问题中教育学生。教师的教育艺术不是体现在培养天才中,而是渗透在纠错育人中。针对一个违纪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中过分强调他的过错,无异于在强化他的消极心理暗示,可能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即使有所变,也是被动的。凭借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师在教育中恰当地运用规避策略,不仅可以挽回学生的尊严,也可敦促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规避沟通是一种语言沟通艺术,重在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乘势而入。某班主任因学生旷课请家长来,一开始,学生低着头、搓着手,面带愧疚。班主任与家长在追问清楚旷课缘由后,班主任冲着学生雷霆大发,家长更是火上浇油,冲着孩子破口大骂,咄咄逼人。抬头间,发现该生伸着脖子,怒目而视班主任与家长,并不时顶撞,愧疚感全然而消,我起身打发学生出去。等平复班主任与家长情绪后,再唤学生进来,点头示意他到我的办公桌旁,定睛一看,一个干净利落的小伙子,便脱口而出“哟,这小伙儿长得又精神又帅,多大了呀?”他吃惊地看着我,腼腆地笑了,这笑中带着感激、愧疚与不安。“孩子,看上去你很爱美,爱美的孩子绝对是个懂事的孩子,从你的着装上也能看出妈妈对你很关爱呀,我知道你是想给某某老师和妈妈道歉又不好意思,是吧?好好努力,将来绝对有出息!”话音刚落,孩子举90度躬给我行了一个礼,“老师,谢谢,我一定能做好!”说着,便向班主任和妈妈走去,举躬致歉。之后,这个孩子变得积极、阳光,处处彬彬有礼,在努力地体现他“绝对是个懂事的孩子,绝对有出息”。可見,规避策略在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注重减少命令、警示语,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执行力

教师在传统教育观念下约定俗成的职业习惯就是对学生进行命令、警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会强调“再不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一定做什么”等等。人有一种趋逆心理,当你一再发号使令时,总会找个空隙避令,学生也如此。在沟通中,命令、警示语的出现,往往会弱化人做事的积极心理,而强化了消极应付心理。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者为佳”。譬如,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背书一事,若说:“这段话写得太美了,同学们肯定也喜欢,相信你们都能背会。”这一说,是从文章本身的勉力吸引学生,无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假如这样说:“必须把这一段背下去,明天早上我查,背不会的同学,明早上课出去外面背。”一个“必须”弱化了学生的主动意识,绝对有抱侥幸心理的,一个“背不会”就是对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更有出去就出去的想法。

教师承载着塑造人类灵魂的使命,做着成就人的事业,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既可成就一个人,也可能会摧毁一个人,为人师,要时刻奉命“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语言技巧心理暗示自信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心理暗示教学法
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