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柃熤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技巧;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4—0095—01
如今,语文教师对于自读课文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幅提升。可以说,提高自读课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热门话题,很多教师总结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也想抛砖引玉,把自己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到的一些关于自读课文的浅薄认识,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如此重要的自读课文,该如何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策略:
一、易操作的自读课文技巧
通常,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默读和浏览筛选出有效信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够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因此,2016年部编本教材在已发行的三册课本中,对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标注出了重点学习单元,并且在单元目标中给出了具体要求。如何能让学生把学习到的这些阅读方法,首先运用到自读课文中来,从而达到“扩大阅读范围”的目的呢?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自读课文时也要有与阅读精读课文一样的边读边勾画的意识。那么,哪些内容值得勾画呢?
1. 人物首次出场的句子。如果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其核心要义,尤其是自读课文中的小说,通常比较长。所以勾画人物首次出场时的句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第一时间理清人物关系,而且容易明晰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比如,《蒲柳人家》《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篇目,默读时勾画人物首次出场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节,找准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
2. 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句子。无论是记叙文还是以时间为顺序的说明文,与时间相关的文字都具有理清行文思路的重要价值。比如,《动物笑谈》《走一步再走一步》《登上地球之巅》《带上她的眼睛》《孤独之旅》《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雁归来》《亲爱的爸爸妈妈》《观潮》等篇目。
3. 具有鲜明逻辑顺序的语言。这些语言除了和表示时间的文字同样具有理清行文思路的价值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形成助力,以便学生提升筛选信息的能力。比如,《旅鼠之谜》《不求甚解》《我为什么而活着》等篇目。
理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化、专业化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会有所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挖掘课文内涵的主问题设问
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以生为本的大教育环境下,随着部编教材的逐步使用和相应的培训,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已经从原本的不重视自读课文的教授、不区分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及不理会教材编者的编排理念等误区中走出来了。然而可喜现况的背后,一些矯枉过正的苗头也开始滋生和抬头,有些教师整节课仅仅抛给学生两个问题,甚至笼统地告诉学生“结合课后题”自己阅读课文,一直到快下课才进行简单地交流,这不是笔者提倡的“敢于放手”,而是“撒手不管”,是低效课堂,说得严重些甚至是浪费课堂时间。
由此来看,教师通过“设计精良”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地阅读自读课文,从而完成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生生交流、提升总结、自主拓展等自读目标,真正意义上实现自读课文的学习。因此,这里主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挖掘课文的内涵,一个成功的主问题能考验教师本身是否对教材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有独到见解,以及在教授时否能够深入浅出地给予学生以更好的切入点,即支架的能力。
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昆明的雨》时,用“课文题目为‘昆明的雨,可是雨在哪里”的主问题设问,师生通过互动分析交流,层层剖析文本,得出“无雨之处皆有雨”的结论,继而类比出“无情之处皆有情”,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地分析了课文。又如《孤独之旅》一课,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提出主问题:请你对杜小康说一句真心话,并说说为什么。问题看似简单,但要想回答此问题,首先必须在仔细阅读文本之后,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其次还要与文本对话,通过“真心话”概括出学生自己对杜小康这个人物的认识和评价。达到本文“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的人文教学目标。可见,设计精良的主问题不仅可以引领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整合课文的能力。
以上就是笔者对自读课文课堂教学浅薄的见解,希望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