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华
(内江市东兴区桑蚕茧管理局,四川 内江 641000)
东兴区位于四川中南部,成渝经济带中心点,全区幅员面积1180.6km2,耕地37149hm2,辖29个乡镇,428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农业大区。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机遇,科学定位蚕桑产业,狠抓现代蚕业发展,全区蚕桑布局进一步优化,科学技术快速普及,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全区现有蚕桑乡镇23个,蚕桑村100个,桑园3333.33hm2(5万亩),其中果桑666.67hm2(1万亩),2016年全区养蚕47596张,产茧1956.2t,蚕农蚕桑收入10915.7万元(其中:蚕茧收入6815.7万元,蚕桑综合收入4100万元)。主要做法是:
在会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制了《内江市东兴区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涵盖双才、三烈、新店、双桥4个蚕桑重点乡镇20个蚕桑专业村的内遂高速公路现代蚕桑产业带,双才、三烈万亩蚕桑产业核心示范区,新店、双桥万亩果桑产业核心示范区,形成“一带两核”的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格局。
双才、三烈主要以种植叶用桑为主,引导发动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现代蚕业,建设万亩蚕桑产业核心示范区。新店、双桥以种植果桑、果叶兼用桑为主,依托“一点、一线、一带”,重点发展休闲观光蚕桑产业。
近年来,东兴区新栽标准化桑园1100hm2(1.65万亩),其中果桑706.67hm2(1.06万亩),叶用桑393.33hm2(0.59万亩),2016年冬季嫁接果桑166.67hm2(2500余亩),嫁接果桑50万株,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流转土地集中发展桑园200hm2(3000余亩),桑树基础得以巩固。
新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32个1920m2,新建标准化室外钢架大蚕棚295个24532.2m2,消毒池327口,生产作业道28.5km,沟渠1.3km,蓄水池10口,推广旋转方格蔟30万片,蚕桑标准化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
以培育蚕桑专业户为依托,推行蚕桑适度规模发展,全区现已培育拥有桑园面积0.67hm2(10亩)以上的蚕桑专业户103户,拥有桑园面积0.33hm2(5亩)以上的蚕桑重点户976户。
大力推行小蚕共育,全区建成标准化小蚕共育室32个1920m2,其中自动化、工厂化小蚕共育室1个409m2。
全面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饲养,全区建成标准化化大蚕棚295个2.45万m2,今年计划在双桥元觉村将建工厂化蚕棚12个4000m2。
购置旋转架和方格蔟,免费发放给蚕农,全面推广旋转方格蔟自动上蔟。
全面推广多批次养蚕,蚕农每隔20天左右饲养一批蚕,改变过去每年只发春、夏、正秋、晚秋四季蚕种为年发7批次蚕种。
邀请省蚕研所等专家对乡村蚕桑技术人员、蚕桑大户进行蚕桑技术培训,区蚕桑局对蚕桑适度规模养殖户、小蚕共育户开展了集中培训,组织精干技术力量深入乡镇对蚕农进行蚕桑技术培训,使每户蚕农都能掌握栽桑养蚕实用技术。
根据蚕桑规模配备乡村蚕桑专业技术人员,推广共育户带农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实行小蚕集中共育,大蚕分户指导。
成立多元化、不同类型的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实施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多元化发展,不断扩大种养规模,带动蚕农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之路,全区已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4个。
新培育蚕桑产业龙头企业2家,其中,四川省元仙桥农业有限公司2016年在双桥镇元觉村流转租用土地200hm2(3000亩)用于蚕桑生产发展,现已栽桑150hm2(2250亩),修建标准化工厂化小蚕共育室1个409m2,标准化大蚕棚4个1190m2。
全区引进推广无核大十、红果2号、嘉陵30号、嘉陵40号果叶兼用桑新品种,全区栽植果叶兼用桑706.67hm2(1.06万亩),既产桑果又养蚕,提高亩桑效益。
将冬季修剪后的桑枝粉碎后作为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在三烈镇、新店乡种植平菇、茶树菇、金针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提高了桑枝利用率。
在双桥镇元觉村和新店乡古冲村试点推广桑园林下养鸡,进一步丰富了桑园立体种养模式。通过对蚕桑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提高了蚕桑综合效益,增加了蚕农收入,促进了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
今后,我区将重点加强蚕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资源综合利用,做强一产,巩固提升现有蚕茧基地,稳步发展优质果桑。做优“二产”,积极开展蚕桑产品原产地初加工,推进产业化开发,丰富蚕桑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活“三产”,充分发掘蚕桑文化底蕴,积极发展休闲体验蚕业,推进蚕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