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蚕桑产业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分析

2018-03-17 21:55
四川蚕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茧丝蚕茧桑园

杨 彪 陈 伟 吴 钢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是全国主要的传统蚕桑产区和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蚕桑资源禀赋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多年的努力,四川蚕桑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保持了先发优势,具备了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和比较优势。“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做大规模,提升水平,延伸产业链,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把四川蚕桑产业打造成为优质高效、多元发展、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

1 资源禀赋

1.1 生态条件优越

四川蚕桑产区主要集中在攀西地区和盆地丘陵地区。地处攀西地区的攀西蚕区,年积温6000-7400℃,年日照2200-2700h,年降水750-1100mm,积温高,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干湿季分明,通风干燥,有利于桑树营养物质的积累,具备生产优质蚕茧和优质桑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处盆地丘陵地区的川南蚕区、川中北蚕区,年积温5000-6000℃,年日照1000-1600h,年降水量1000-1400mm,温湿度适宜,桑树生长较快,养蚕所需要的光线、温度、湿度、气流等气象要素分布均衡,利于优质蚕茧生产,蚕茧丝长、净度等各项质量指标均具优势。

1.2 资源优势明显

四川蚕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现保存家蚕种质资源1286份,桑树种质资源1774份,世界上唯一的桑树单倍体资源保存在四川荥经县。利用种质资源开展育种攻关,选育推广以“川山×蜀水”、“芳·绣×白·春”为代表的多丝量、丝质优、抗性强的蚕品种,以“川桑98-1”为代表的节间密、产量高、耐旱耐贫瘠的桑品种,形成了独具四川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蚕桑品种体系,保持了遗传品质的竞争优势。四川宜桑土地资源丰富,攀西蚕区、川南蚕区、川中北蚕区地处丘陵山区,蚕桑是典型的旱作农业,桑树根系发达,保水耐旱能力强,可在坡耕地上按等高线栽植,占全省耕地总面积59.74%的丘陵区耕地适宜栽桑养蚕。四川劳动力资源丰富,2016年,全省城镇化率49.21%,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位于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地区的蚕桑产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劳动力成本较低。

1.3 历史文化悠久

四川是世界蚕丝业的发祥地之一,有 6000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素有“蚕丛古国”之称,是蚕神“嫘祖”的故乡,“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历史上传统丝绸产品主要生产供应基地。早在秦汉时期丝绸制品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销缅甸、印度、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蜀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蜀锦”“蜀绣”与大熊猫并称为“四川名片”,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蚕桑文化资源助推蚕桑农旅融合发展。

2 比较优势

2.1 先发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生产国,桑园面积、发种量、茧丝产量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6年,全球蚕茧产量84万t,中国蚕茧产量62.4万t,占全球蚕茧产量的74.28%。四川是全国重要优质茧生产基地,201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3万hm2,养蚕210万张,产茧8.1万t,占全球蚕茧产量的9.6%,占全国总产量的12.98%,桑园面积、蚕茧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100多万农民从事栽桑养蚕,蚕桑农业产值突破70亿元,蚕桑丝绸综合产值达到33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产业基础雄厚,具有先发优势。

2.2 质量优势

四川蚕区气候宜桑宜蚕,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温湿度适中,通风干燥,是全国多丝量、二化性蚕品种的主要饲养区域,粒茧丝长可达1300m以上,抱合力强,茧丝质量优。根据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的2016年全国桑蚕干茧质量公正检验报告,四川桑蚕干茧的洁净、解舒丝长、万米吊糙、解舒率、光泽5项质量指标为全国最好水平。

2.3 成本优势

蚕桑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处东部地区的蚕桑产区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成本全面上升,比较效益下降,蚕桑产业出现转移。在国家大力推进的“东桑西移”战略过程中,东部地区丝绸加工企业迅速将蚕桑生产基地向西部地区转移。地处西部地区的四川耕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蚕茧质量优,成为了“东桑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具有极强的成本竞争力。

2.4 产业优势

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蚕桑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四川盆周山区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较差,限制了许多农业产业的发展。桑树生根能力强,具有耐旱、耐贫瘠等特点,不仅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强大生态功能,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独具四川特色的宽窄行桑园栽植模式,冬春重剪的生产方式,良种良法、种养循环的养殖技术,不仅实现了蚕茧的优质高产,还实现了桑粮、桑经协调发展,提高了桑园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比较效益明显。如宁南县在桑园间作冬季马铃薯、早春套作青豆、夏季间作生姜,仅马铃薯一项亩产达到1500kg,养蚕+桑园间套收入上万元。珙县通过良种良法提升蚕茧单产质量,同时利用桑枝由合作社基地生产桑枝食用菌菌袋,分户种植,售茧和栽培桑枝食用菌每666.7m2桑园收入超过万元。

3 发展基础

3.1 产业基础好

近年来,四川坚持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规模发展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重点集中在40个蚕桑基地县,三大蚕区桑园面积已占全省桑园面积的90%以上,成片桑园取代了零星分散的四边桑。宁南、高县等20个蚕桑重点县,蚕茧产量已占全省蚕茧产量的70%以上,实现了规模化集中发展。绵阳天虹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集中流转土地高标准建设桑园,反租倒包,保底价收购,深度参与蚕桑基地建设,把基地作为企业第一车间,与蚕农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互利共赢。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省蚕桑产业户营规模不断扩大,已发展0.67hm2(10亩)以上种养大户13万户,2hm2(30亩)以上家庭农场6000户。培育出了“七彩之虹”、“南丝路”“僰人蚕茧”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南充市获得“中国绸都”、凉山州获得“中国茧都”称号,宁南县获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盐边县、德昌县获得“中国果桑之乡”称号。四川蚕桑产业的质量效应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显现。

3.2 加工能力大

四川桑、蚕、种、茧、丝、绸、印染、服装、家纺等生产加工链条完整。40个蚕桑基地县均建有蚕茧收烘站,保证全额收购蚕农生产的蚕茧。全省有缫丝企业70户,缫丝生产能力27.4万绪,自动缫占91%,绢纺企业4户,生产规模2.35万锭,丝织企业34户,织机7800台,其中无梭织机696台。2017年全省蚕丝产量达到4.02万t,蚕丝及交织物(含蚕丝50%)产量17246万m,蚕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36%。蚕丝及交织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7.63%,位居全国第二。全省拥有规模以上桑果酒桑果饮料桑叶茶加工企业30余家,年生产桑葚酒3700t,饮料4000t,桑葚醋820t,桑叶茶330t。近年来,建成了南充都京四川工业园、嘉陵丝纺服装工业园、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武胜安泰丝绸工业园等加工园区,蚕茧丝绸加工能力实现转型升级。

3.3 技术支撑强

四川有5家省直属蚕种场从事蚕种选种、原种繁育,有24家蚕种场从事一代杂交种的繁育,年制种200多万张。建立了以省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为中心,5个片区检验站为基础的全省蚕种质量检验体系,保证了蚕种使用安全。科研技术推广体系完整,有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南充,宜宾)、农业部蚕桑品种改良分中心(南充)和省蚕丝学校等科研教学机构。在蚕桑主产区设有蚕桑生产技术指导部门,专业乡镇配备了蚕辅员,全省有2000多名蚕桑技术人员从事蚕桑技术指导。全省建立的“共育户联农户”的社会化技术服务模式,通过共育户组织开展蚕桑病虫害的统防统消,开展生产技术指导等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了技术水平,提高了单产质量。

4 发展前景

4.1 发展潜力大

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资源禀赋和生态条件非常适宜优质蚕茧发展,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和大小凉山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扶贫攻坚聚集了大量发展要素,蚕桑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蚕桑良种化、桑树一步建园、小蚕集中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方格簇自动上蔟等主体技术全面推广,形成了系列生产技术标准,提高了单产质量。桑树良繁和桑园快速丰产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养蚕技术等的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将改变生产周期长,劳动力密集的传统栽桑养蚕方式,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释放出更大的效益空间。四川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返乡创业效应快速释放,全省累计返乡下乡创业达到48万人。蚕桑产业具有商品化率高、销售渠道稳定、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优势,成为了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和居家就业的重要选择。

4.2 市场需求旺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国际经济回暖,消费者对于高品位茧丝的需求旺盛,尤其是国内市场消费份额的不断提升,绸缎服装、蚕丝被、床上丝绸用品等产品的消费量明显上升,国内丝绸消费量已超过出口消费量。近年来,丝绸加工业与纺织工业技术加快融合,不断创新,宽幅丝绸制品,丝麻、丝毛等各种混纺制品既适应了消费需求,拓展了市场,同时也对茧丝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接导致优质茧丝原料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2017年春,5A级以上生丝价格每吨上涨了7万元,达到45万元,较3A级每吨高出了3-5万元。优质生丝的价格上涨对优质茧市场形成了联动效应,全省鲜茧每公斤收购均价达到42元,较上年提高了8元。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四川具备发展优势。

4.3 开发前景好

“一片桑叶撑起整个茧丝产业;一根枝条可培育优质食用菌产业;一粒桑果可打造成为特色浆果产业,一块桑园还可发展林下综合种养”。近年来,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产业化开发不断加快,以桑树为中心的“桑产业”快速形成,一大批生产加工企业围绕桑树资源开发创新,推出了系列新产品,开拓了适应健康消费的新市场。利用桑园冬春闲期发展综合种养,实现冬春是良田,夏秋是桑园,种养良性循环。利用桑枝发展高档食用菌,在发展传统茧丝产业的同时,助推了优质食用菌产业发展。

利用桑树的果叶兼用优势,加大桑果的深度开发,生产饮品和保健桑葚酒满足市场需求。其他如桑叶茶、食用蚕蛹、蛹油、蛹蛋白、叶绿素铜钠盐等产品,丰富了保健品市场。同时,四川蚕桑文化厚重,通过对蚕桑文化资源的挖掘,拓展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扩大增值空间。

猜你喜欢
茧丝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咬破死亡的蚕茧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