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背景下的四川蚕桑产业发展路径

2018-04-27 09:31陈义安王晓芬刘俊凤周安莲张友洪
四川蚕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蚕桑四川发展

陈义安 王晓芬 刘俊凤 周安莲 张友洪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四川历来是蚕桑生产大省,最高年发种量曾经高达1200万张,生丝产量占据全国70%。四川也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省份,全省有36个国定重点贫困县(全国592个国定贫困县),52个省定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四大片区(见表1)。全省40个蚕桑基地县,有28个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全省有698个贫困村将蚕桑作为脱贫主导产业。

表1 四川省88个贫困县名单

注:①带*的市州在十三五规划中有涉及缫丝织绸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规划 ②带*的县(市、区)为四川蚕桑十三五生产发展基地县,其中南部县、嘉陵区、高县、珙县、兴文县、武胜县、普格县等为四川蚕桑生产重点县。带#的县(区)为四川柞蚕发展县区 ③带*的蚕种场为省属蚕种场

1 蚕桑产业参与扶贫攻坚的历史

1949年,刚成立的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纯收入仅27美元。经过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到1978年,我国仍有贫困人口2.5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的缓解了我国的农村贫困问题,贫困人口下降到1.25亿。这一时期属于政策性扶贫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得到恢复性的增长,蚕丝产品成为当时我国出口的主要大宗农产品之一,蚕丝产品创造的外汇收入曾经占到我国外汇总收入的5%左右,适宜蚕桑生产的地区都有蚕桑产业,全国仅有西藏等省区没有蚕桑产业。

1986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开发式扶贫成为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1994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使我国的贫困人口在2000年时下降到了3209万。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蚕桑产业迅猛发展,一直到1993年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时期,这个时间段是蚕桑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蚕桑产业在农村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功不可没,茧丝产量占据世界产量的70%。其后我国蚕桑产业发展陷入低迷阶段,至今也不能重现辉煌。

进入新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把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绝对贫困人口在2007年下降到了1479万,2009年开始提高贫困人口标准为1196元/人,我国的扶贫对象达到4009万人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四川、重庆等传统优势地区蚕桑产业生产总量开始衰退,而广西蚕桑产业异军突起,连续多年在发种量、桑园面积、产茧量等指标上雄踞全国第一。云南蚕桑也到长足发展。同时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得到重视,桑产业发展壮大。200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布“升钟水库淹没区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方案”,蚕桑产业随着升钟湖扶贫开发落地生根,户平拥有“1亩(0.33hm2)桑园”是当地长效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升钟湖库区脱贫模式成为四川产业脱贫的成功模式之一。四川宁南、宜宾珙县等地的蚕桑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重庆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共解决当地农民工3000多人就业问题,蚕桑产业从167hm2(0.25万亩)发展到6666.67hm2(10万亩),3.5万人依托蚕桑产业脱贫致富。广东丝绸集团在连南县实施蚕桑产业扶贫,与其他挂扶单位一起建立了蚕桑扶贫开发示范基地。甘肃康县把蚕桑产业作为扶贫产业,发展蚕桑0.39万hm2(5.8万亩),3000多户农民通过种桑养蚕、酿造桑葚酒等走上了致富路。长期坚持蚕桑产业的发展,使这些地方的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起,扶贫进入了精准扶贫阶段。各地蚕桑主管部门将蚕桑产业融入到产业扶贫的长效增收措施中,蚕桑产业在部分贫困地区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凸显。四川省提出“一人2亩桑,脱贫奔小康”,“将蚕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帮扶重要内容”。蓬安县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在河舒镇发展果桑,使精准扶贫户27户85人受益,全县受益58户202人。四川宜宾市所辖各县均有蚕桑产业基础,在全市推行“一人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模式。高县加乐镇两河村作为扶贫建设整村推进建设项目村,通过新建标准化桑园和蚕棚等改善硬件设施,通过派驻农业科技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保证每个贫困村有1名技术明白人等措施提供科技支撑,取得良好效果。高县罗场镇是蚕桑产业重点乡镇,围绕茶叶、蚕桑、粮油特色主导产业,制定农业产业扶贫交通规划,坚持路随产业走、产业围路转、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共有468个贫困村通过栽桑养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贫困户养蚕1.68万盒,户均茧款收入1.21万元。人均收入茧款3590元,充分发挥了产业扶贫优势2。

陕西石泉县池河镇依托大阳蚕桑专业合作社为32户移民搬迁贫困户流转土地13.33hm2(200亩)。发展养蚕106张,发展桑园林下养鸡3万只,脱贫效果明显。安徽三利集团2016年实施蚕桑产业扶贫。主要形式有解决贫困户劳务就业,与贫困农户签订桑苗、方格簇供给、技术扶持、蚕茧回收协议、扶贫贷款帮扶协议等。重庆黔江65个贫困村有53个村将蚕桑纳入脱贫支柱产业,养蚕农户2996户。奉节县新民镇中岭村则在全村流转40hm2,建设扶贫示范标准桑园。云南曲靖把蚕桑列为整乡整村扶贫工作的8大产业之一,计划发展3.33万hm2(50万亩)蚕桑。江西修水县山口镇杨坑村,成立杨坑蚕桑生产合作社,把39户贫困户中的36户纳入蚕桑产业扶贫,新扩桑园8hm2,建设300余m2蚕桑养殖大棚。甘肃徽县栗川乡深度融合蚕桑产业与精准扶贫工作,利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为农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走“立体、循环、高效”的现代蚕业新路子,形成自然生态循环圈。

2 新时代背景下的四川蚕桑产业发展思路

当前的时代背景是精准扶贫同奔小康社会,是一带一路共谋和谐发展,是农业供给侧改革谋求改善生活质量。蚕桑产业,不再是粗放发展的蚕桑产业,不再只是可有可无的夕阳产业,不再只是重量不求质的蚕桑产业、不再只是“蚕桑丝绸一条线”的蚕桑产业。农民作为蚕桑产业的生产主体,同时也要成为受益主体。

新时代背景下的四川蚕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从社会责任上强调融入大农业,从结构调整上强调蚕桑并重,从产品供给上强调优质产品多元化,从农民利益上强调增收与减负并行,从长远发展上强调科技与服务并举。

3 反贫困背景下的四川蚕桑产业发展重点

3.1 蚕桑产业融入大农业,创造性的体现和发挥蚕桑产业的社会责任

蚕桑产业之前的发展重心更多的体现在经济利益上,是为国家创汇的大宗农产品。现在必须在社会责任定位上调整过来,更多的体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蚕桑产业要发展、必须融入到大农业中、必须融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例如利用桑树治理河流的消落带3,利用桑树连片发展构建树篱,防治水土流失;果桑、饲料桑、生态桑等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对生态涵养、群众增收作用明显。内江东兴、南充蓬安、仪陇、阆中、达州渠县等地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果桑、有机蚕桑等,成为产业发展的亮点。借助合适时机争取生态补偿项目,更多体现蚕桑产业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通过产业链条的延长和拓展,使蚕桑不再是单纯的一根丝,而是农产品供给的一张网。桑叶还可以作为大牲畜优良饲料以及特种养殖的高蛋白饲料来源4。桑枝食用菌和蚕丝被已经成为新的产业5。桑椹、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的发展等,从农产品供给侧丰富优质农产品生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蚕桑融入大农业范畴的运行体制机制研究,充分发掘蚕桑产业发展迅速、见效迅速的优势,同时结合到农业长期规划,把蚕桑产业纳入农村长效产业规划。充分发掘其在脱贫攻坚中的具体作用和效果,形成科学的研究结论和调研报告,作为政府主要部门的参考。

3.2 融入到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解决蚕桑产业区域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问题

“四边桑”曾经是四川蚕桑最突出的栽植模式,在四川蚕桑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与当时的“以粮为纲、不与粮棉争地”的发展思路息息相关。现在,四川蚕桑已经逐渐从零星种植地区退出,现有蚕桑区域比以前集中程度更高。目前,乌蒙山区(川南)、秦巴山区(川北)、大小凉山彝区(攀西)等四川连片贫困地区生态脆弱,产业发展项目受限,但却是四川蚕桑重点蚕桑生产基地区域。生态环境类似、生产条件相差不大的相邻贫困县区,要因地制宜、寻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推动蚕桑产业参与扶贫攻坚。建议各地仍然要坚持“重点区域集中连片发展”,集中规划、重点打造。在一个县区内不能遍地开花,相邻县区要对接产业规划,把产业连片发展区域扩大。在个体发展规模上,提倡适度规模,户规划上要讲求经济效益,要追求规模效益。

3.3 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蚕桑产业发展的技术和服务难题

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适龄劳动力人口不愿意栽桑养蚕,这是一个时代背景,另一个时代背景是大量蚕桑产业技术服务机构服务力量弱化,政府组织和主导下的科技服务模式一去不复返了。蚕桑产业发展的技术风险必须得到化解,特别是新发展蚕桑产业的贫困地区或者贫困户。适应时代发展,一些重要的产业发展环节逐渐集中或者转移,社会化服务营运而生。通过社会化服务,可以显著集中资源、减少蚕农生产环节、降低蚕农生产成本,同时也承担了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量小但不可或缺的技术环节,形成了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今后,小蚕共育、病虫防治、蚕用物资供应等可以融入到社会化服务网络,桑园管理等可以采取作业外包给专业的机构进行,可以是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社,也可以是专业的园林公司等专业机构6。要积极引导蚕桑科研院所、高校、规模较大的蚕种场等各类科研、推广、教学单位,积极发挥科技人才多、技术实力强、成果积累丰富的优势,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服务等要素均可参与收益分配,取得合法收入7。

3.4 研发优质高效、轻简化的技术措施与设备,针对性解决劳动力问题

蚕桑产业陷入低谷,除了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外,农业生产环节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而贫困户往往在劳动力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四川70%的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是因残因病丧失劳动力。蚕桑产业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必须足够重视高效、轻简化栽培措施。比如桑叶、桑葚的轻简化采摘设备与技术研究、稚蚕与大蚕的智能化、自动化饲养设备的研发推广、适应粗放栽培和饲养的品种选育以及其他现代化的技术装备。

蚕桑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科技入户力度,推动蚕桑科技成果转化。特别要注意选派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专技人员作为帮扶干部,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村,科技成果直接进户。

3.5 通过多种金融扶持措施,解决蚕桑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劳动力和技术因素的制约外,发展资金的欠缺也是重要的限制性因子。这也是最能体现蚕桑产业能够承担起脱贫攻坚重任的有利因素。实际上,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可以在前期进行较多的投入,有效缓解蚕农风险,如免费为蚕农提供桑苗、蚕种、蚕用物资,无偿提供技术服务,搭建蚕房、养蚕大棚等给予补贴、优先审批养蚕设施用地等。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户还可以获得产业发展周转金、小额信贷等无息资金扶持以及产业发展扶持金等无偿资金帮助,在担保、贷款等方面也有优惠政策落地。现在一些地方还在探讨组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资金解决方式。

3.6 探讨和建立蚕桑产业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解决蚕桑产业的增收难题

蚕桑产业的发展,还必须要探讨产业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是蚕桑产业融入到大农业的最有效途径。循环发展一方面要尽量解决传统蚕桑产业发展的副产物甚至废弃物问题,现代技术的发展逐步消化掉这方面的发展难题,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渠道。例如,桑枝食用菌的研发与推广,充分利用了废弃的桑枝,菌糠饲料的开发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菌糠、蚕沙作为有机肥的基质,变废为宝,也促进了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循环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传统蚕桑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中间产物都要拓展新的用途,得到新的利用,使农民的收入来源不再是单调的一根线。这样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才能让贫困户在蚕桑产业发展时有更充分的信心。

[1]范小建,60年的扶贫与攻坚[J],求是,2009.20:35-37.

[2]胡强.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重点,推进四川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J].四川蚕业2017(4):1-5.

[3]黄先智,沈以红,蒋贵兵,等.三峡库区消落带桑树种植及资源利用调查[J].蚕业科学,2015,(6):

[4] 杜周和,左颜春,严旭,等.饲料桑草本化栽培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增刊:413-416.

[5]封槐松,李建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中国蚕业,2016,37(1):4-10)

[6]陈义安,王晓芬,刘俊凤,等.现代蚕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与未来[J].四川蚕业,2015,(1):4-7.

[7]王云美、杨顺安、李祖翠,等.加快云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75-77.

猜你喜欢
蚕桑四川发展
A gift I treasure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