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中县蚕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3-17 15:59李海青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资中县蚕农蚕茧

李海青,缪 鑫,李 茳

(1.四川省内江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四川 内江 641000;2.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田坎崖边全栽桑,家家户户都养蚕”是上世纪末资中县蚕桑发展的真实写照。解放前资中县就有蚕桑生产和土丝缫制,但存量少、效益低,发展极为缓慢;解放后资中县重视蚕桑产业发展,政府经常性的组织动员农民栽桑养蚕,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田边、土埂、渠边、路边栽植四边桑,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资中县蚕桑产业处于历史的巅峰时期,蚕桑的种植面积达6667hm2,全县发蚕种都在7.5万张以上,产鲜茧达2625t,当时的一丝厂、二丝厂是全川有名的茧丝加工生产企业。

1 资中县蚕桑业生产现状

资中县蚕桑产业被列为全县农业(种植业)主导产业,2011年资中县开始实施蚕桑产业化工程,重点培育蚕桑支柱产业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全县蚕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科学技术普及率高,助农增收成效显著,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整体实力进入全市前列。2016年,全县有12个蚕桑基地乡镇,拥有连片桑园面积约400万hm2,零散桑园面积1600hm2,发蚕种1.6万张,小蚕共育率为90%,鲜茧产量638t,平均单产达到39.9kg,鲜茧收购均价40元/kg,农户茧款收入2500余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3500万元,蚕种发种量、蚕茧产量居内江市第2位。

2 资中县蚕桑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发展缺乏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过去蚕桑发展一是政府投入,二是国家按规定收取的蚕改费,三是收购企业提取发展资金,这对资中县蚕桑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蚕改费取消,对收购企业不能收取发展资金,而加工企业又不愿投入资金,生产发展受限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全县蚕桑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县财政在涉农资金中切块,对蚕业生产的投入力度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省级财政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经费有限且不固定,导致蚕桑产业的经费不足。

基础设施滞后,桑产叶量低。2015年末,资中县全县亩桑养蚕不足1张;资源浪费严重,桑园闲置、废弃、撂荒面积较大;应急防控能力差,桑、蚕重大疫病和虫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桑、蚕病虫灾害频繁;养蚕农户分散,养蚕单产水平低,小蚕共育室、养蚕大棚(大蚕棚)、蚕沙处理池、统防统治机具和桑园生产作业道等蚕桑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收入比重小;蚕种、蚕药的质量检测与监管、蚕业执法队伍建设等的经费、设备无法有效保障;户营规模较小,现代省力化养蚕设施设备覆盖面小,生产方式较粗放。全县专用蚕棚约占30%,兼用蚕棚约占70%,蚕棚等养蚕配套设施与养殖规模不相适应,整个生产过程用工多、强度大、效率低,不均衡的劳动力需求难以吸引青年才俊返乡创业。

2.2 蚕桑功能发掘不足,产业融合缓慢

资中县地处川中丘陵地带,以浅丘至中丘为主,多呈构造剥蚀形山、平顶山或馒头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人均耕地少,耕地发育植被不足,土质较粘,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农业用地质量不高。20世纪90年代蚕桑的种植面积达6667hm2,由于长期以来蚕桑经济下滑,桑园逐渐被农户遗弃,改种塔罗科血橙、枇杷、梨子、油菜等高效益作物,蚕桑的种植面积减少,产业之间互相争土地、争劳动力的情况日渐显现。

旅游资源挖掘不足,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较少。资中县属农业大镇,长期以来蚕桑的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等发掘不足,缺乏蚕桑采摘园、农耕文化、观光体验等旅游环线,第三产业对茧丝绸产业的带动能力不足,整体体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的特点。

2.3 农村劳力结构失衡,生产效率低下

蚕农思想认识不足。农村大量人口对蚕桑产业的认识不足,导致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014年资中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2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6.9%,从事栽桑养蚕的农户绝大多数是60岁以上老年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栽桑养蚕、蚕种良繁、工业缫丝织绸等多个环节新生技术力量补充明显不足,40岁以下的专业人才开始脱档,从业队伍老龄化趋势突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寥寥无几,今后,养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越来越严重,劳动力结构失衡更严重,劳动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优质发展。

2.4 生产组织程度不高,品牌打造乏力

缺乏蚕桑示范基地。在基层蚕桑站等技术指导机构裁撤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技术服务难以落到实处,流动蚕茧收购摊贩使蚕茧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资中县蚕茧原料基地规模较小、优质原料缺乏、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较低。全县9个茧站,设备较为落后,年收烘能力350t,不足全县蚕茧生产能力的55%。缺乏规模化加工延伸,与我国东部地区和省内绵阳涪城、凉山宁南等地相比,在精深加工、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方面差距较大,品牌建设滞后。

生产经营规模小。资中县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蚕桑产业发展仍然以蚕农单家独户、零星分散经营为主,陈家、球溪、板栗桠等3个重点乡镇年养蚕20张以上的规模大户仅33户;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滞后,龙头企业的主体带动作用、蚕桑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强,龙头企业与基地蚕农没有形成紧密的、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资中县现有2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人数较少、业主大户少,蚕桑家庭农场尚未起步,蚕农的分散经营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抵御大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弱,蚕业发展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2.5 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资中县蚕业管理局统筹管理全县桑、蚕、种,工作业务量大,全县仅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24人,其中高中级11人,年龄偏大,担负服务、指导和蚕茧收购工作,任务繁重。基层乡镇由林业站兼职负责蚕桑病虫害技术指导工作和蚕需物资供应,缺乏对蚕茧产业化生产、销售的指导,基层人员流动性强,蚕桑技术指导人员仅限于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科技服务体系滞后。随着蚕桑市场前景看好,养蚕户越来越多,服务体系面临新的挑战,直接影响蚕桑产业经济效益。资中县蚕桑产业科技化不足主要表现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面窄;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体系应用面低,全省成熟的“蚕桑六化”集成技术标准(桑树建园标准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饲养省力化、方格上簇自动化、消毒防病专业化、桑蚕品种优良化)推广困难;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滞后,户均养蚕规模低,大多数户年养蚕量没达到适度规模,全县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较少,养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2.6 产业竞争日益加剧 比较经济下降

蚕桑产业风险增加。随着国家对茧丝绸行业的全面放开,政府主管部门直接调控能力减弱,茧丝价格受国际大市场主导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的蚕茧生产环节落后于大农业的发展,工业环节的丝绸生产落后于大纺织行业的发展,鲜茧价格振荡起伏的波动幅度远远大于一般农产品,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的叠加往往左右着农户的积极性,导致桑园弃管、挖桑毁园,桑园数量不断减少。蚕业发展利益保护机制缺乏。一方面蚕桑在全县量小面广,没形成规模化养殖,农户与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利益纽带,龙头企业对蚕桑没有直接投入,蚕业发展没有形成骨干项目;另一方面收购企业没有与蚕农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在蚕茧低潮时,农民利益不能得到保护,养蚕积极性下降。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

拓宽投入渠道,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充分利用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蚕农的资源,多渠道筹集蚕桑产业发展资金。统筹解决蚕棚用地和茧丝绸加工物流用地指标,优先审批蚕棚及小蚕共育用地享受农业用地政策。金融机构放宽政策条件,从扶贫开发等渠道为蚕农提供栽桑养蚕小额贷款支持,采取动产质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等多种融资渠道,为企业开辟融资新途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给予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和蚕茧收购资金贷款贴息。对于收购加工蚕茧、桑叶、桑枝、桑果、蚕沙等蚕桑资源产品的企业,享受农产品收购有关税收和资金扶持政策,适当提高产品营销企业的信用额度,给予骨干企业贷款保证,允许企业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列入生产成本,通过信用等级评定对蚕桑合作组织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加大对加工企业的引进与支持,重点扶持产业基础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力强的茧丝绸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蚕桑基地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和蚕农投入为主体的新型发展机制,不断拓宽蚕桑产业发展的投入渠道,吸引各类民间资本投资开发蚕桑产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3.2 合理规划产业,促进融合发展

加强桑园建设,规范基础设施。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规模经营、设施配套”的要求,以养蚕大户为重点,加强规模化标准化桑园建设,构建“公司+共育户+农户”的小蚕共育服务体系,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培肥地力为重点的桑园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桑园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完善品种嫁接、桑电建设、机具配套,加快集约化养蚕步伐,全面推进“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蔟具优良化、病虫统防统消化”等“四化”工作,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普及良种良法配套,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质量和效益。

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引进、鼓励支持行业外大型品牌企业参与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桑果干、桑果饮料、桑果酒、桑果膏、桑叶茶、桑叶粉等桑资源功能型产品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蚕桑的保健效果;推广实施桑园林下立体种养技术,有效利用光、热、水、气、肥资源,综合利用蚕桑资源,促进蚕农增收致富;开发蚕沙饲料、青贮饲料桑、颗粒饲料桑等,利用蚕沙、桑叶饲养鱼、鸡、猪、牛、羊等,畜禽粪便还田,实现蚕桑资源的循环利用;扩大销售范围,对蚕桑的新型开发使用的产品,加强宣传力度,推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力度,促进蚕桑产业销售。

3.3 转变蚕农观念,提高生产效率

改变蚕农思想观念。一靠走出去。组织镇村两级干部、蚕桑合作社成员、蚕桑种植大户、有意向发展蚕桑的农户到广州等珠江三角洲一带参观学习蚕桑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借鉴优秀地区的经验,坚定蚕农用新型科学技术种植蚕桑的信心和决心。二靠请进来。加强同省内外农业院校的联系和沟通,跟进蚕桑科技前沿技术,为发展蚕桑产业提供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采取科技下乡、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蚕农的技术培训,主推丰产实用技术,重点落实小苗一步成园、小蚕共育、统防统消、大蚕省力化、良簇化等关键技术,大力提高蚕农技术水平。

推进标准化生产。引进高产优质的桑树品种,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广优良品种快速繁殖技术和科学饲养技术,推进良种良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完善疫病防治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鼓励蚕桑专业合作社上与部门、企业对接,下和蚕农对接,组织蚕农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立体化、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等现代蚕业“六化”生产,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化生产效率,吸引青年才俊返乡创业。

3.4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自主品牌

建立现代蚕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通过“科技链协同产业链”“核心区--辐射区”的技术传播和产业辐射模式,建设丘陵山区优质、生态、循环、高效的蚕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为资中县乃至川中地区打造一个蚕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培育和引入一批专业性强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成为园区建设经营主体,围绕实施优化改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以“陈家镇”为核心,推动一般产区的4个镇(球溪、板栗、孟塘、龙结),兼顾零星产区整村发展的乡镇,重点推进“万亩乡、千亩村、百亩社”,搞好桑园综合利用,着力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和蚕茧生产质量。培育蚕桑规模大户,提高产业化水平,推进蚕桑产业向多元化、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型升级,充分依托西南大学、省蚕丝学校,构建“院所-行业-企业”人才培训联盟,对优质农户、创新人才、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9+3”职业教育政策,利用蚕桑项目积极引导桑园向有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蚕户集中,形成养蚕大户适度经营规模,促进蚕桑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巩固提高蚕桑产业在农业中的优势地位。

建立品牌促进、宣传和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对蚕桑产品要狠抓质量,大力开拓蚕桑市场,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支持现有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四川省驰名商标等知名品牌、申领“高档真丝标志”;鼓励现有龙头企业积极介入基地建设,发展物流运输,推动服务品牌建设,推动有实力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培育壮大蚕桑丝绸流通企业;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和改造蚕桑丝绸精品展示中心、交易市场、批发市场、连锁店、专卖店、加盟店,大力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营销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建立面向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平台、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3.5 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坚持“科技兴蚕”,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加快蚕桑品种更新,结合资中土壤、气候条件等的实际,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耐旱、高抗、多用途桑树新品种,促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根据资中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推广省力自动化方格蔟上蔟技术,以共育室及专合组织为依托,实施“选、化”售茧和仪评售茧,加大桑叶、桑果、蚕茧生产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推广力度,深入开展提质增效活动,打造优质高产示范带、展示线和幅射区,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促进蚕茧单产和质量提高。

推广服务体系,强化综合开发,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加强科技教育培训,加强同省内外农业院校的联系和沟通,跟进蚕桑科技前沿技术,为发展蚕桑产业提供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加强对蚕农的技术培训,采取科技下乡、送教上门等形式,主推丰产实用技术,大力提高蚕农技术水平,确保蚕茧单产、质量大幅提高。健全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市、县业务部门为指导,公司参与的技术服务体系,构建“公司+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系统有序的开展蚕业技术研发、咨询、培训、转让及推广等技术服务。加快完善资中地方蚕桑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进蚕桑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标准和认证认可制度,逐步实现全行业标准全覆盖,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蚕业技术推广体系。

3.6 完善产业机制,防范经营风险

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结合蚕茧供求波动特点和县域特点,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机制,维护蚕茧价格稳定,保护蚕农利益,确保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动各种经营主体积极介入高标准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在县域内建立和完善蚕桑产业风险调控基金,由政府、企业、农户共同筹资建立,用于弥补蚕桑行情低迷时期和蚕桑灾害的补助,确保农户的经济利益不受市场风险的影响,提高蚕桑产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坚持优茧优价、按质论价,继续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实施仪评收茧,切实保护蚕农利益和引导蚕农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探索建立蚕业保险“政府引导、第三方介入、保险公司承保”的蚕业运营模式。加快试行政策性蚕业保险,充分依托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蚕种场、蚕农合作社,带动广大蚕农参与蚕业保险,减少天灾、疫病给蚕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猜你喜欢
资中县蚕农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资中县:探索开启网络助力模式
躲雨
资中县:新媒体吹来节日廉洁风
基于监督分类法处理的县域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析
资中县联社推出IC卡便民闪付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