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于洪杰
摘要:高校基层学生党员培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源整合,运用实践育人的理念,搭建基层学生党员成长实践平台,补齐学生党员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实现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学生党员;基层培养;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099-02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我党青年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是永葆党的青春和活力的重要保障。高校大学生党员素质如何,既关系到党的未来,又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实践育人”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应用型、综合性、创新型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高等教育中切实践行实践育人理念,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将实践育人的理念运用到高校学生党员基层培养和教育的全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弥补传统学生党员培养模式中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帮助学生党员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现状。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在这个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中,大学生党员占有相当比例。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6年6月,高校学生党支部已达7.96万个,大学生党员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7.7%,人数超过211万。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稳步推进,成果显著。但在党员发展数量增加的同时,更需要保证发展的质量[1]。首先,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以本科四年制为例,大学生党员发展时间一般集中在二年级和三年级,这就造成培养考察时间不足,锻炼和成长不够充分。其次,党员培养形式较为单一,党员学习过于注重理论,实践锻炼资源和平台较为匮乏。这种培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亟待补充和完善。
2.高校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随着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由于党员教育资源匮乏,培养模式固化,实践锻炼不足造成的学生党员培养的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党员培养中实践锻炼不足。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党员培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理论的宣讲,座谈和交流,学习内容相对单调,形式过于固化,缺少创新和实践,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第二,支部建设缺少实践资源。在基层学生支部的发展中,学习和实践资源的局限性越发突出。第三,学生党员主动性不够。学生支部活动缺乏创新性,党员实践活动缺乏时效性,支部活动与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脱离,一些活动甚至出现凑人数的现象,这样的活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学生党员兴趣不高。
3.高校学生党员基层培养工作中的机制问题.第一,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不够规范。目前部分高校基层党员培养和发展过程中,流程不够规范,一些党务工作者对发展流程不够了解[3]。为了规范高校党建工作,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对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在学生党员的培养中,由于考察时间的局限性,学习形式的单一,造成考察不够充分,临时凑补材料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在党员培养过程中出现优秀的发展对象不能及时发展,或者发展的预备党员培养教育不够的现象[4]。第二,学生党员基层培养队伍结构不合理。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基层培养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或青年教师完成,甚至一些高年级刚刚转正的学生党员也开始承担党员培养工作。由于这些年轻同志党龄较短,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纲领、基本理论认识不够深入,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必然阻碍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的提升。
二、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大学生党员基层培养模式
1.根据学生党员成长的不同阶段,搭建全程实践育人平台。学生党支部是党员培养最基层的组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作用,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结合学生党员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支部实践活动,既关注学生党员在实践过程中的自身收获,同时注重高年级党员对低年级学生党员的“传、帮、带”的作用。在低年级引导学生党员走向社会,走进社区,通过服务社区、义务支教等基础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高年级引导学生党员在社会中自己寻求实践资源,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毕业前,帮助学生党员联系企业实践,提升工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帮助其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成长成才。全程实践平台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全局规划。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出发,将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整体规划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第二,全面关注。首先,关注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考察和培养,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次,关注党员的再教育,努力做到发展与培养并重,入党前教育和入党后教育都不放松。最后,关注大众学生群体,通过党员全程实践平台给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同时为更多的社会人群提供帮助。第三,特色鲜明。紧紧围绕专业背景,在实践中融入了学校和专业的特色。第四,落实反馈。学生党员全程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通过良好的反馈机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
2.利用实践育人平台,多渠道引入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资源。利用实践育人的平台,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社区老党员、企业党员和辅导员的各自优势,形成互补,为学生党员的培养提供最全面的指导和帮助。第一,发挥高校思政课专业教师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哲学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党员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专业课老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更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是自然形成的,因此专业课老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思想意识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第三,充分发挥社区老党员和企业党员的作用。社区老党员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革命经历,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对学生党员进行革命历史教育的资源,通过实践平台搭建社区老党员与学生党员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党员能够有机会与更多的老党员进行沟通,学习老党员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企业党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企业的成长经历是学生党员在学校中最欠缺和最想了解的,通过与企业党员的交流,培养学生党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党员将来的职业发展。第四,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員是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稳定的重要职责,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对学生会有移默化的影响。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的基层培养面临新的形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党员基层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充分运用实践育人的理念,发挥党员培养全程实践平台优势,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党员的基层培养和教育,提升党员培养质量,帮助学生党员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文佳.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化”培养新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2,(66).
[2]余淑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3]张尚宇.在探索与创新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
[4]任新钢,商云龙,崔春花,朱冬香.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和教育培养现状分析——以北京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