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开展有效的校本开发

2018-03-16 21:55张玉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高中教育

张玉芳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由于各种原因,缺乏生机、流于形式。怎样让这门课程重焕生机,进行校本化开发是一条解决之道!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立足本地本校,加入本地特色;校本课程教材可划分成一个个的主题或项目,最终形成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让具有不同基础、爱好和兴趣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关键词:高中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251-02

目前,各普通高中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且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有机结合,为学校开发和建设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提供了契机。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的课程开发”

1.关于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两层含义。“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及其教师,范围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的领域。而“校本的课程开发”指“基于学校”的所有课程开发,即根据各校实际,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的“再加工”、“再整合”或“再开发”,从而加以校本化的实施[1]。很明显,笔者这里讨论的是后者——“校本的课程开发”。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的课程开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的课程开发”是指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具有校本特色的“再加工”“再整合”或“再开发”,并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色,以达到符合校本的要求。

我国2003年发布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稿)》[2],有统一的教育标准、课程计划,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但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统一编写的教材不能适应各地复杂的具体情况。

二、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作为非统考科目并不受到重视,另外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目标的描述空泛、不明确。例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粤教版)对“3.1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一节的学习目标要求为“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该表达不够明确、具体,也就无法量化测量这节课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滞后。具体体现在有些教学内容有点跟不上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不值得讲解;要么有些技能性强的知识内容不充分,出不来要求的成果。例如笔者学校选用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中的“3.1因特网的接入”一节的多种接入方式在现今生活中都已不采用;而“网站设计与评价”要做出成果,书本知识不够用,需要拓展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受软硬件资源的限制或教师的观念影响,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大多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有时采用学生的自主探究,也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效果不好,预定教学目标往往难以达到。

4.评价方式片面。不能全面地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方面进行评价,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策略

在建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校”为本,因“生”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最大限度地整合、开发、运用资源环境,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1.构建校本化教材体系。在原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开发。按“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等方法进行“再开发”,形成一个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具有较强选择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主题或项目。对分散的内容进行集中或整合,把集中的内容打散分至与此相关联的章节;原有知识不足以完成主题或项目的,进行拓展,多余的内容进行删减。最终,形成基础性强、多层次、多样化、综合性的课程体系结构——既有供学生都能参与的基础性项目或主题,也有供不同兴趣爱好、天赋特长的学生选择的有针对性的项目或主题(在下面第(三)点教材内容的校本化中有具体案例);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信息技术课程中找到成就感和乐趣。

2.教学目标的校本化。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校本化应在对原有课程标准中统一的、空泛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并分解细化为与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要求。例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粤教版)对“3.1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一节的学习目标要求为“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在具体的校本课程设计过程中,把此章节的目标根据教情和学情进行了分解:基础性目标——学会并熟练运用“新建、打开、保存文档;文本输入;简单的片段编辑和设计(字符、段落格式);图文混排;查找与替换;表格的创建与编辑”;发展性目标——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组织结构图和流程框图的制作;数学公式的编辑;页面设置;文档打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足的进步。

3.教材内容的校本化。教材内容的校本化,首先考虑“本地、本校、本生”这些“本”,紧紧抓住所拥有的本地环境资源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其为切入点,使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内容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学校、本学生的传统和优势。例如笔者所在的高级中学,地处重庆黔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建校三十余年,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生源大部分来自周边乡镇且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开发中,大可加入本地本校本生的特色文化,比如在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中的第三章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就可以整合为校本开发的一个主题或项目:让学生立足本地特色以自己的视角制作一份电子报——“我的家乡”;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也可以整合为校本开发的一个主题或项目:让学生完成多媒体作品——“你所不知道的土家族(或苗族)”;再比如高二学期开设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模块中的“第四章 网站的开发”和“第五章 动态网页的制作”两章的内容可整合为校本开发的一个主题或项目:让学生完成网站作品“神秘芭拉胡 魅力阿蓬江——重庆·黔江”;再比如还可以把原分散在不同章节的具有较大关联性的内容或拓展或删减为一个主题或项目,如把《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粤教版)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和第六章“信息安全”整合为校本课程中的一个主题或项目——研究性学习项目“我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些都是把信息技术学科和地方文化、学校特色、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

4.開发校本化的多彩教学组织形式。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原有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领域的兴趣爱好、天赋特长也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就是要满足学生不同类型的需求和发展、因“生”制宜、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校本课程实施环境,比如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变成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从中给予指导,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自主探究,还可以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不同层次的社团活动或兴趣小组:如“计算机基础与硬件维护”“机器人竞赛”“电脑艺术设计”和“网面制作”等,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5.开发校本化多元课堂评价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评价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建立发展性多元评价体系,实施校本化评价模式,推行结果性评价(学业成绩)与过程性评论(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再加工[3];要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文化实际,深入挖掘自身教育文化内核,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稿)[Z].2003-03-31.

[3]宋仲菊.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探索[J].2014,(5).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高中教育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如何将教改精神与创新信息教学融合在高中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