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 党选举 周萍 任风华 张敬伟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紧跟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的步伐,设立了多重需求下智能人才目标定位,以优势学科特色科研和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革新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优化授课内容及模式,开展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改革和实施活动,有效的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将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需求导向;科教融合;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028-02
一、背景
经济社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速,孕育了对智能科技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1]。2004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校的学科交叉优势与教学资源,把握先机,申请开办了工学门类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获得了批准,于2008年正式招生。尽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誉为“操纵未来的专业”,但它的本科教育教学中已形成的教学经验和体系及其相关可供参考的资料仍然十分有限,我校作为广西唯一、全国第12所(目前共31所)开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地方高校,在培养智能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如何突显专业特色与内涵,向社会输出的智能人才得到广泛认可,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智能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阶段。一方面,依托“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理念驱动,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优化控制和决策等科学技术的行业应用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提升自主创新创业能力,重视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效融合,重视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重视发展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与新时代新产业对接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应该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鲜明的本校特色,灵活的就业方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我校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后,本着“资源共享、交叉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师资力量和教学平台上得到了控制、计算机、仪器、应用数学、通信、生物医学等广西重点学科的支持,但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面向前沿的高新技术,具有自己独特定位的新兴交叉专业,在建设上需要探索求新,呈现自身特色。智能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科研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人才培养上又存在应用创新人才的诉求,这引发了我们将科研创新和本科教育教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2]。
我校在工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实践体系、培养方法等方面均走在全国众多高校前列,本校大学生呈现出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其学科专业知识十分适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依托学校“实践育人”的特色办学平台,可大力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优势,借助科研特长,以科教融合的师资团队为推手,以培养应用创新人才为核心,进行以研促教、以教促学、以学促用的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与实践[2]。
三、建设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1.基于多重需求,紧跟智能时代步伐,设计了以应用创新为基础、以方向灵活为重点、以视野国际化为进阶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充分调研智能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技术创新需求、学科交叉应用需求,全面考虑“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分析其所涉及的新兴产业领域:智能生产、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管理等,找出与其对应的核心技术与知识点,兼顾已有学科优势,提炼出我校智能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在相关课程中涉及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智能信息处理等内容,建立了合时宜且具有柔性空间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切合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的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视野开阔度,知识结构完备度。就业能满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智能化的改造、企业产品的智能化升级、社会发展中的智能化服务等各方面的迫切需求,体现了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内涵[3]。
2.借助科研特长,凝练专业方向,设计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案,开启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前沿创新思维活力的人才培养格局。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有效提高本科实践教学的办学层次,利用教师手上大量的横向课题,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走校企合作共建之路,拓宽实践环节渠道。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对研究真正感兴趣的学生,通过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让他们进入教师课题组,逐步建成了使智能专业人才具备前沿创新思维、知识综合交叉的人才培养格局[2]。
3.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以各類科技活动与竞赛等为基石,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构建了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智能专业鼓励教师找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及各类科技活动与竞赛的契合点,突出智能应用主题,开发学生的实践类教学项目。科研项目既具有时效性又具有现实意义,教师从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中选取合适的题材,进行设计与加工,转换成学生可接受的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的选题,来源于实践科研课题的实验教学项目,且凝聚了教师多年的科研经验和心得,这些取材既是学科前沿又是具有时代背景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创新实践空间中有效夯实了专业理论基础,融合了专业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明确了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建设的成效
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建设与实践后,专业办学水平有了整体提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了2016年度广西创优计划特色专业。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人才优势逐步突显,近4年本专业学生累计43人次参加了国家、省部级各类权威科技竞赛,获奖率和获奖质量逐年提高,累计58人在区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科技活动中获得立项,立项数目也再不断增加。具有代表性的是2013级智能专业学生陈志良荣获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星,在校期间创办桂电便利网及桂林博悦教育(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并担任执行董事和总经理,且公司运营效益可观。此外2015年智能专业学生完成的项目《基于语音控制的家政服务机器人》获得首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创新成果奖”。连续3年的毕业生调研报告显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迎合了社会的新需求和新要求,毕业生以“产业对接、方向灵活、面向应用、前沿创新”的鲜明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五、结语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紧跟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的步伐,以优势学科特色科研和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革新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优化授课内容及模式,开展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改革和实施活动,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将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并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较好成效。
参考文献:
[1]王万森.适应社会智能化需求,加快我国智能教育发展步伐[J].计算机教育,2015,9(18):1.
[2]杨青,党选举,周萍.研教融合的智能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3,10(19):13-15,21.
[3]周国顺,图雅,张阳.面向“工业4.0”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6,(10):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