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的动物伦理思想

2018-03-15 10:29冯尕才周景勇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冯尕才 周景勇

摘要:明清小说中有许多宣扬动物保护思想的故事,传达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蕴含着较为深刻的动物伦理思想。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尤其如此,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内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部小说是以晁源猎杀以狐狸精为首的大量动物为缘起,讲述了晁源死后托生为狄希陈,在家庭生活中受到狐狸精托生的妻子种种非人的虐待欺凌这样一个因果报应的两世姻缘故事,中间还穿插了不少人对待动物的小故事。在主题思想上,小说将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夫妻、君臣、父母子女、妻妾、师生、朋友、主仆等社会伦理关系相提并论,说明已经具有了明确的动物伦理观念;阐述了对人开展动物伦理教育,事实上是以此完成道德教育的道理;借助于佛教叙事和因果报应思想劝诫世人戒杀爱生;将是否善待动物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小说的议论部分,还肯定了万物生灵的生存权,指出人是动物伦理实践的主体。《醒世姻缘传》中蕴含的动物伦理思想,以及利用小说的社会教育功能来宣扬这种思想,具有十分进步的意义,既是传统文化中动物伦理思想在小说中的呈现,也是当时大众对待动物的态度在小说中的反映。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相当先进的,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的水平。关键词:动物伦理;《醒世姻缘传》;西周生;明清小说;生态文学

明清小说中有许多以动物报恩、报仇题材宣扬动物保护思想的故事,表达了当时人们与动物的关系和对待动物的态度,具有了明确的动物伦理观念,而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尤为突出。该小说约成书于清顺治年间,作者署名西周生,描写了一个以明代成化年间为背景的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小说以夫妻家庭伦理为主干,次及君臣、父母子女、公婆儿媳、妻妾、主仆、朋友、邻里、师生等伦理关系,同时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内容也占有重要地位,叙事、议论篇幅都不小。首先,小说开篇第一回的第一段正文是一段多达600余字的引子,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动物伦理思想,小说结尾则以高僧奉劝男主角狄希陈“切忌了杀生害命”等语作为总结和呼应。其次,晁源打猎伤生太多,包括射杀了一只千年狐狸精。晁源死后托生为狄希陈,狐狸精托生为狄妻薛素姐,家庭生活中,狄受到妻子种种非人的虐待欺凌,这个因果报应的两世恶姻缘故事构成了小说基本结构框架。最后,小说插叙了一些人善待动物得到善报、虐待动物得到恶报的情节和小故事。小说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传达出明确的动物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和动物伦理思想,是目前生态文化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其进行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明清小说伦理思想和《醒世姻缘传》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只有段江丽的《<醒世姻缘传>研究》较为笼统地论述了《醒世姻缘传》中的动物伦理思想,笔者欲作探讨和研究。

一、明确提出了动物伦理观念

《醒世姻缘传》在开篇第一回中正文第一段说:

圣王之世,和气熏蒸,出生一种麒麟仁兽,雄者为麒,雌者为麟。那麒麟行路的时候,他拣那地上没有生草的去处,没有生虫的所在,方才践了行走,不肯伤害了一茎一草之微,一物一虫之性。这麒麟虽然是圣王的祥瑞,毕竟脱不了禽兽之伦。人为万物之灵,禀赋天之灵根善气而生。天地是我的父母,万物是我的同胞,天地有不能在万物身上遂生复性的,我还要赞天地的化育。所以那样至诚的圣人,不特成己成人,还要陶成万物,务使大乔蠢动,物物得所,这才是那至诚仁者的心肠。若是看得万物不在我胞与之内,便看得人也就在我一膜之外,那還成个大人?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仁兽,汉许慎《说文解字》:“麒麟,仁兽也。”段玉裁注云:“何注:状如唐,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此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角端戴肉,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西周生将麒麟爱惜生灵的行为,提升到“禽兽之伦”的高度,即指出禽兽也具有道德观念。连禽兽之间都存在伦理道德,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更不用说了,不但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建立正确的伦理关系,还应该主动承担起天地万物之间的责任,把道德的关怀对象扩大到动物界,尊重动物生存权利,保护生物多样性,使万事万物都能各得其所。只有做到这些,才是“至诚的圣人”。如果漠视世间万物,将其视为外在的东西,就相当于漠视人类自己,这样的人就难以称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人”。

动物伦理即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这段话反映出西周生已经有了明确的动物伦理观念,把动物也归人道德关怀的对象,并且指出人类承担着“陶成万物,务使大乔蠢动,物物得所”的使命,是动物伦理实践的主体。

西周生接着说:

天地间的物,只除了虎狼性恶,恨他吃人;恶蛇毒蝎,尾能螫人;再有老鼠穴墙穿屋,盗物窃粮,咬坏人的衣服书籍;再是蝇蚊能伥肤败物。这几般毒物,即使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面前,也要活活敲死,却也没甚罪过。若除此这几种恶物,其余飞禽走兽,鳞介昆虫,无害于人,何故定要把他残害?人看他是异类,天地看来都是一样生机。

西周生认为,除虎、狼、蛇、蝎、鼠、蚊、蝇等以外的其他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动物对人类没有危害,不应该被残害。这些动物在人类眼中是异类,但从在天地和造物主的视角来看,却是和人一样的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西周生用整体的系统论观点考察天地宇宙,提出人类与动物界平等的思想,肯定了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存权。

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20世纪初思考:“人们在哲学——伦理学中也应该给予善待动物的要求以一个位置。”他认为,“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功能”。他研读了大量的哲学伦理学著作,但是,“人们几乎不能在任何一本书中看到:人们给予同情动物以更多的重视”。史怀泽通过阅读中国、印度古代哲学著作后发现,“在中国和印度思想中,人对动物的责任具有比在欧洲哲学中大得多的地位”,“与我们相比,在中国和印度思想中,人和动物的问题早就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史怀泽肯定没看过《醒世姻缘传》等明清小说,其实中国古代小说家在200多年前就有了明确的动物伦理观念,并义不容辞地利用小说的教育功能去推动人们履行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由此可见《醒世姻缘传》动物伦理思想之可贵。

当然,西周生认为虎、狼、蛇、蝎、鼠、蚊、蝇等动物对人类有害,从而排除在人类道德关怀之外,认为可以随意打杀,这种看法是片面和浅薄的。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生物圈和生态系统,所有动物都通过亿万年的进化,在与环境和别的动物的竞争和妥协中在地球上占有一席之地,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虎、狼居于食物链的顶端,可以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从而保持生态平衡;蛇可以控制鼠和害虫的数量,同时又跟鼠一样,是许多食肉动物、猛禽的捕食对象;苍蝇是蜥蜴、蜘蛛、喷水鱼、鸟类等很多动物的取食对象,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授花粉,幼虫可以分解动物腐尸,对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也有积极的一面。任何物种,只有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打破了生态平衡,才会有害。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霍尔巴赫曾经说,“人必然使自己成为全部自然界的中心;事实上他只能按自己的感受来批判事物;他只爱自以为对他生存有利的东西;他必然恨和惧怕一切使他受苦之物。根据上述思想,人类必然确信整个大自然系为他而造”,这段文字,正是对西周生动物伦理思想缺陷产生根源的一针见血的揭示。

同时也应该指出,西周生的动物伦理思想并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这方面的最高水平。明代一些思想家关于某些“有害动物”的思辨就更加高明,王畿说:

天有昼夜,地有险易,人有君子小人,物有麒麟、凤凰、虎、狼、蛇、蝎,不如是,无以成并生之功。只如一身清浊并蕴,若洗肠涤胃,尽去浊秽,只留清虚,便非生理。虎、狼、蛇、蝎,天岂尽殄灭他?只处置有道,驱之山林,置之岩穴,使不为害而已。此便是包荒之学。

杨豫孙在《西堂日记》中也说过:

人畜羊豕,逐豺虎,善恶至明矣。其所谓善恶,抑物之情耶?人之情耶?羊豕以其利于己也而爱之,豺虎以其害于己也而憎之,非天之生物果有所择也。天之赋物,惟有生理,驺虞之不杀,豺虎之食人,总是率性,于人有何恩怨?但乌兽不可与同群,为人计者,惟远之而已。周公驱猛兽,程子放蝎,皆不杀之。此处须理会天之生人生物,是生理也;其为人,为羊豕,为豺虎,是各正性命也。豺虎而不吞噬,则何以为生哉?

虽然明代并没有“生态系统”(ecosystem)、“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位”(ecologicalniche)等概念,但是王畿等人显然已有类似的认识并用来解释问题,指出“有害动物”也是大自然的必要构成部分,犹如人的身体“清浊并蕴”,不可或缺。豺虎之吞噬,是“各正性命”,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他们的认识并不存在西周生按人类的主观感受来褒贬动物的缺陷。

二、动物伦理教育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手段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教育,是“仁”的培养。但是仁德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培养和自我修炼过程,“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人人有之”(《孟子》),培养“仁”的方式之一,就是发挥人类生来就有的“恻隐之心”的作用,从爱惜物命开始,远离那些不利于培养爱心的行为。孟子还提出“君子远庖厨”的说法,颜之推对此解读说:“儒家君子,尚离庖厨,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内教,皆能不杀,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生之徒,莫不爱命;去杀之事,必勉行之。”⑤明代袁黄在《了凡四训》中也对此进行了阐述: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古人认为,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态度,一个人能够善待动物,对动物怀有仁爱慈悲之心,感知动物的感情和感受,这个人也就能够以同样仁爱的心肠关怀和理解别人,从而建立起相应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绳。在西周生看来,教育孩子从小善待动物,就能培养他们善良的心性,预防和抑制恶念恶行的产生,避免干出更大的坏事,成长为大奸大恶:

把这不忍的心扩充开去,由那保禽兽,渐至保妻子,保百姓。若把这忍心扩充开去,杀羊不已,渐至杀牛;杀牛不已,渐至杀人;杀人不已,渐至如晋献公、唐明皇、唐肃宗杀到亲生的儿子。不然,君子因甚却远庖厨?正是要将杀机不触于目,不闻于耳,涵养这方寸不忍的心。所以人家子弟,做父母兄长的务要從小葆养他那不忍的孩心,习久性成,大来自不戕忍,寿命可以延长,福禄可以永久。

小说就是用这样一个理论来解释人物命运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晁源从小不好好念书,“专一与同班不务实的小朋友游湖吃酒,套雀钓鱼,打围捉兔。晁秀才夫妇不以为非”,终于养成胡作非为的习性,年纪轻轻便遭杀身之祸。狄希陈的父亲44岁中年得子,狄希陈从小被溺爱,异常顽劣,包括虐待、虐杀动物,比如他曾和表弟相于廷拿大炮仗缚绑在一只灰色母狗头上,点着后把狗放走,结果狗被震昏。接着又把炮仗绑在一只老鸹头上,点着后放飞,结果老鸹被炸死。狄希陈婚后所受的罪业,就是为了偿还前世今生杀生之债。

美国犯罪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从小经常伤害虐待动物,可能会导致他们爱心淡薄、情感麻木,长大以后犯罪的几率就相对较大。而从小关切爱护动物,则会养成善良、仁慈、责任心强的品格。这与儒家传统动物伦理教育思想高度契合。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虐待动物会使人性变得残酷无情,会导致人对人的残酷。不过,康德认为人对动物只有“间接义务”,动物的苦难本身不值得引起人们的直接道德关注,即他还没有把动物纳入道德的思考对象,从而被认为存在重大缺陷。

第八十四回有一段描写,说狄希陈准备带家小赴任成都府经历,需要买个丫鬟,价钱谈成后,小女孩父母打听到童寄姐有过虐待丫鬟并致死的先科而反悔,媒婆遮饰道:“这狄奶奶,俺们看生看长的,真是个蚂蚁儿也不肯捻杀了;蝎子螫着他老人家,还不肯害了他性命,叫人使箸夹到街上放了;虱子臭虫,成捧家咬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知道捻杀个儿么?”这番话在小说中起反讽作用,但清楚地反映出明清时代世人的一个普遍观念,即善待动物、对动物怀有慈悲心肠,是一个人的美德,是判断一个人仁慈、善良的重要参考。

史怀泽在《敬畏生命理论的产生及其对我们文化的意义》一文中说,汉诺威的一个学校在教授《敬畏生命》后,“孩子的心灵发生了变化……在他们的年龄就应有善待生物的义务的意识,使他们既快活又真挚”。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已经很自觉地、普遍地通过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善待动物的思想行为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善,且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动物伦理范畴内的因果报应思想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生态哲学和动物伦理思想,很多帝王也发出过具有动物保护内容的诏书、倡议、训诫等,如西汉时宣帝曾下诏禁止杀伤飞鸟,“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搪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梁武帝作《断酒肉文》,要求僧人遵从佛经《梵纲经》的规定:“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唐太宗李世民作《帝范》教育太子李治“犬马鹰鹘,无远必致,此非节心也”;连一生猎杀无数动物的康熙皇帝晚年也深刻反思,在《庭训格言》中说“即如幼年间于田猎之时,但以多戮禽兽为能。今渐渐年老,围中所圈乏力之兽尚不忍于射杀”等。中国古代也颁布了一些关于动物保护的法律,如《唐律疏仪》《宋刑统》《大明律》等,都规定禁止宰杀食用耕牛,清代规定不能伤害皇家围场里的野兽。但是,这些诏书和法律保护的对象,一般局限在祥禽瑞兽、皇家苑囿、农用耕牛等狭窄范围内,其他广大家养和野生动物就没有被包括在内。这就是说,即使残忍狠毒,肆意戕害生灵,也只是道德问题,不会受到法律有效的阻止和惩戒。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动物保护的人士就从宗教教义中寻找解决途径,因果报应思想便被利用,作为劝诫和警醒世人的工具。

据研究,因果报应观念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就已经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普遍存在。佛教传人后,其戒律及六道轮回理论逐渐与本土观念融合,宋元明清时期更是渗透至民间底层,成为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积淀和普遍信仰,也成为统治者“暗理王纲”的工具。明清小说家也利用这种宗教色彩浓厚的信仰劝诫和警告世人。

《醒世姻缘传》有很强的“醒世”目的,其《凡例》中就明确说明:“此书传自武林,取正白下,多善善恶恶之谈。乍视之前后钩锁,彼此照应,无非劝人为善,禁人为恶。”第二回开篇诗说:“血气方刚莫恃强,精神惟恐暗消亡。再兼残忍伤生类,总有卢医少医方。”整部小说,作者都在力图利用因果报应超人间力量,震慑世人切勿作恶,勿残忍伤生。小说前二十二回讲武城县晁源家境宽裕后,生活骄奢淫逸,组织狐朋狗友,领着娇妾女仆,进行了一次大型狩猎活动,“伤害其外的生灵不等,将泰山圣姆名下听差的仙狐不應用箭射死,又剥了他的皮张,弃掉了他的骸骨。仙狐在冥司告过了状,见世领了小鸦儿先偿了害命之仇,转世配成夫妇,以报前世杀生害命之冤,再泄剥皮弃骨之恨”。二十四回以后则写晁源托生为狄希陈,狐狸精托生为薛素姐,二人结为夫妇,家庭生活中,丈夫备受妻子之非人欺凌虐待,以报前世杀生害命之冤。后来狄希陈梦入阴司,“又有许多人都是被狄希陈前世因私债私仇逼死,又有无数被狄希陈前世杀害的生灵,都来向狄希陈讨命”,冥王看在他诚心悔过、罪愆已满的份上,替他做了开脱。

小说中描写的现世报的例子也不少。晁源打猎伤生,和珍哥立刻就受到报应而生了大病,病中梦见“那些被他伤害的獐狍雉兔都来咬的咬,啄的啄”,纷纷来报仇。只因祖父阴灵庇佑,才挺了过去。薛素姐本是一位标致妩媚的美人,她养了一只猴子,对其经常鞭打凌虐,猴子奋力反抗,咬掉了薛素姐鼻子,抠瞎了一只眼睛,抓烂了脸,严重毁容。

小说中还插叙了几个人对待动物的小故事,辅助表达作者的动物伦理思想。第七十九回中,一个叫杨司徒的人在回家路上,碰见一群牛被赶往北京屠宰,其中一头才齐口的犍牛,突然跑来跪倒在杨司徒轿前求救,杨司徒遂用八两银子(原价是六两八钱)买下了这头牛,带回家后精心喂养。谁知此牛性格恶劣,吃草料的时候在牛群中很霸道,耕地拉车半步也不肯挪动,打急了还以角抵人。杨司徒叫人把它牵到跟前,训斥了一顿,这牛变得十分顺驯,耕地、拉车、打场样样肯干,十年之后才得善终。这个故事传达了善待动物将受到善报的思想观念。

第二十九回一个叫祁伯常的人平时好吃田鸡,即青蛙肉,没钱了,借债也要买来煎炒而食。一晚梦见到了去世的姑姑家里,祁伯常从当判官的姑父的案桌上看到了生死簿,上面注明自己平生过恶,并将于三年后的某月某日死于水灾。祁伯常和姑姑向姑父苦苦求情免死,姑父说手续犯难,但也不是不可挽救。经查祁伯常三年寿命期间还有吃700只田鸡的限额,如三年中不食一只田鸡,还可以赎罪、延寿。祁伯常此后开始自律,戒食田鸡肉,后来一次赴宴,终于抑制不住而吃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三年中,祁伯常尽量避开水塘、河湖,临期更是避到山顶庙宇中,希望躲过水灾。但是天降暴雨,山顶雨水如注,祁伯常还是被冲到水里,“夹石带人,不惟被水,更兼那石头磕撞得骨碎肉糜,搁在一枝枣树枝上”。这个故事传达了杀生害命较多将受到恶报的思想观念。

四、《醒世姻缘传》动物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综上所述,《醒世姻缘传》提出动物伦理观念,把动物伦理和君臣、夫妻、父母子女、妻妾、妯娌、主仆、邻里、朋友、师生等伦理道德相提并论,把动物伦理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借助于佛教叙事和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劝诫世人,具有进步的意义。20世纪中期,在欧美兴起了一种文艺思潮,这就是生态文学(ecoliterature)。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醒世姻缘传》已经具有生态文学的萌芽。

除了《醒世姻缘传》,《三言两拍》《聊斋志异》等明清小说中,都有以动物报恩、报仇题材宣扬动物保护思想的故事,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七卷《屈突仲任酷杀众生郓州司令冥全内侄》的动物伦理思想主题尤为突出。该短篇小说讲述了屈突仲任经常和家仆莫贺咄盗人牛马,猎取鸟兽,以非常残忍方法烹食,结果莫贺咄先死。后屈突仲任也被鬼卒带人阴司,目睹了莫贺咄在阴司受到被害动物报仇惩罚的种种惨状而蟠然悔悟,回到人世后不再残害生灵,并刻苦宣传动物保护思想。

印度圣雄甘地说,对待动物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的动物伦理思想,事实上既是传统文化中动物伦理思想在小说中的呈现,也是当时大众对待动物的态度在小说中的反映。中国明清时代就有这种普遍认识,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相当先进的,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的水平,足以让我们骄傲和自豪。古老的道德准则在过去起到过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缓解了环境的恶化速度和野生动物的减少和灭绝,到今天依然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和人们保护动物、推动动物福利的要求是一致的,是生态文明构建的文化基础,是社会走向稳定和文明的重要因素。

小说具有通俗、形象的特点,且具有审美功能,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更具有感染力和教育功能。明清小说和当时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儒家经典、佛道思想、家训、善书等,构成了一整套社会、家庭、学校动物伦理思想教育体系,通过培养学生善待动物的行为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跟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要求是契合的。

[作者简介:冯尕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周景勇,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古东)

猜你喜欢
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词语拾诂
《醒世姻缘传》的塾师职业素养观及其现代启示
《醒世姻缘传》中的龙氏形象
《醒世姻缘传》作者为蒲松龄补证
浅谈《醒世姻缘传》名词性四字格词语的语法功能
《醒世姻缘传》清人薛景泰批语辑考
《醒世姻缘传》中晁氏家族贪婪心性论析
“猪毛绳”所透露出的《金瓶梅》及《醒世姻缘传》作者信息
《醒世姻缘传》中“俗典”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
《红楼梦》中的明清山东方言再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