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的追求。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不断生成的活动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何才能确保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到东西、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并且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三、四年级的孩子好奇心重,儿童大脑发育趋于结构及功能的逐步完善、情感及理智發生变化、思维形式由直观开始向抽象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交往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时期。以下结合科学课程内容以及日常教学进行简单阐述:
一、合理导学,设置情境
课堂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合理有效的导入让一堂课添彩不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用到的导入形式有:谜语、小魔术、做游戏、图片展示、录像影片等。利用各种导入形式设置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可顺利地将课堂内容进行铺展、延伸。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动手等特点,因材施教,做好课堂导入。如三年级《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设置的导入,是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乌鸦扔进瓶里的是树枝干草,它还能喝到水吗?”引发学生对物体有沉有浮的思考,接着让学生猜测“同样大小不同材质的几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设计实验、证明猜测、实验小结得到结论。
另外,还有一种较为平实的导人——谈话导人,一位教师能在短短数语的拉家常中,在字里行间蕴涵着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引起学生的共鸣,共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这种方法,作为教学经验不足的我,是最值得学习的,需要不断补充丰富的课外知识、了解学生行为思想、明白说话的艺术等。
二、精心准备,有效教学
教育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告诉我不要心怀“本本主义”,不照本宣科,要精心备课,充分准备。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备课时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年级甚至是班级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安排实验材料,精心设立各个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精心设计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观察记录、对比分析、合作实验等实验过程的有效开展。
1、观察记录。科学课程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学习观察。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水、陆、空中的花草、树木、蜗牛、蚂蚁、蚯蚓、金鱼、吃穿住行用的材料、生命之源——水、空气等进行全面、有效地观察,感悟认知事物的规律特征以及用途。四年级的孩子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已经能做得比较好,记录的方式以及记录的习惯要进一步进行培养。对比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时,让小组合作的学生能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
2、对比分析。对三年级动植物的特点、材料的特征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认识同类事物与不同类事物的相同、相似及不同之处,为进入四年级让学生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有效认识物质本质奠定基础。
3、合作实验。科学课程重在探究。探究的过程需要学生小组共同协作完成观察、记录、对比、讨论、小结等任务,进而让学生自己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如,探究磁铁上不同位置的磁力大小的不同,让学生分工合作,动手实验、记录观察,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来认识事物、也让探究活动有序开展。
三、角色互换,学以致用
在科学课堂当中离不开的就是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如果课堂教学总是教师在讲台上面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接受知识,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受容器。这样的师生关系纯粹是教学关系。教师不是一本丰富的“百科全书”,而应是一个方向标,指导学生找方向、找方法、多动手做、多总结反思,这样“动起来”学生才能学到东西。
科学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多问、多思考,做做小老师解答一些生活小问题。学生当一回老师走上讲台,产生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参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在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作好引导,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双重教育的目的。有能力的同学踊跃上台当一回老师,一堂课下来,他既顺利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教师也能在一旁清晰地发现该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并提高了教学效率。好胜心使得每个学生都想上台当老师,所以每位同学学得特别用心,还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自学,从而掀起学习的热潮。当然,学生当起了小老师,老师也该当当“学生”,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供应”学生源源不断的问题。
例如,四年级上册《身体的结构》,认识身体的外部结构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对于身体的主要部分划分,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上台进行划分,小组把自己的分法以及原因在台上展示,让台下的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之后通过视频了解较为科学的划分方法,对比自己的分析与科学的分析。让整个课堂更为“热闹”孩子们也乐在其中,参与活动之后对于科学的划分——头、颈、躯干、四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抓住火花,课后拓展
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较为丰富,面对各种各样的现象、知识,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妨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探究得到的成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得到应用,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价值和趣味性,还可以促进家校科学教育的协同发展,有利推动家庭“实验室”的建设。
例如:四年级上册学习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不同情况,在课堂上选择了比较好观察的固体物质的溶解情况,在课外安排学生回家动手做做液体(如醋、白酒、酱油、食用油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让学生分析固体与液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相同与不同。实验材料容易取得,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结果明显,使得学生动手的情况非常好,给了他们自己动手、实验的信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要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养成能力,达到科学课堂教学目标,多种多样的有效教学模式都是可以采用的。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适合中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乐于学、趣中练,完成教学课程的同时,能使孩子们在思考、学习、个性、能力各方面得到发展,以及获得知识、技能与思维的发展,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