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娜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血气分析已成为临床中常见的辅助检查项目,护士采集动脉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桡动脉采血有易暴露穿刺部位,不受环境和患者体位的影响等优点,且桡动脉为周围动脉,相比较而言位置表浅,容易触摸到搏动点,易于固定、按压,不易误刺静脉,护士和患者都易于接受[1],故临床上护士大都愿意选用桡动脉采集动脉血标本。为了能快速准确采集动脉血,寻求更好的操作方法,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对垂直穿刺法和斜刺法采血进行比较。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对在我科住院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24~76岁,平均50岁。经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和桡动脉条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采用斜刺法穿刺,对照组采用垂直进针法穿刺。比较两组在护士接受程度、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局部瘀血瘀斑发生率方面的差异。
1.2.1 采血方法
1.2.1.1 本试验穿刺点采用桡动脉搏动点最明显处向肘部上移0.5 cm~1 cm,因为桡动脉的解剖位置是沿肱桡肌内侧下行,在接近桡骨茎突水平处发出2个分支,此处桡动脉口径较粗,弹性好.[3]还可减少屈肌韧带穿孔和避免穿刺到桡动脉的表浅分支[4]。
1.2.1.2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手心朝上,手臂外展,腕关节下垫软枕,消毒穿刺点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穿刺点在桡骨茎突与第一掌骨间隙处,距腕横纹一横指,距外侧0.5 cm处,以搏动最明显处定位[2]。观察组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一次性动脉采血针,进针角度与皮肤呈3O°~45°角穿刺,见回血后抽取所需血量0.5 mL~1.0 mL,迅速拔出针头,将针头刺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国内动脉血标本采集后穿刺点按压止血时间通常为5~10 min[5]。对照组操作者将桡动脉搏动点固定于食指中指之间,在两指间垂直进针,见回血后抽取所需血量,迅速拔出针头,将采血针头刺人橡胶塞与空气隔绝,按压穿刺部位5~10 min。将注射器平放于两手之间,轻轻揉搓转动数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1.2.2 评价方法
1.2.2.1 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入血管并抽出足量动脉血)、未拔针试穿成功(未拔针在皮肤内试探穿刺,直至抽出足量动脉血)及失败(没有抽出动脉血)情况。
1.2.2.2 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以Mcgill疼痛分级为标准
用问答法将疼痛分为5级,即0级无疼;1级有疼痛感但不严重;2级轻度疼痛,不舒适;3级疼痛,痛苦;4级疼痛较剧,恐惧感;5级剧疼[6]。
1.2.2.3 瘀斑和血肿的评价
采血后30 min由同一名护士观察,统计穿刺部位有无青紫、瘀斑、硬结。瘀斑直径小于0.5 cm为阴性,直径大于0.5 cm为阳性或有硬结为阳性。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本科室17名护士进行调查,在两种进针角度的接受程度及操作习惯上垂直进针法9人,斜刺法8人,无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成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瘀血瘀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局部瘀血瘀斑发生率
从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斜刺进针时,护士持针的手在患者手臂外侧方进针比较顺手,进退针顺利,护士易于接受。
在穿刺成功率方面,采用垂直进针方法采集桡动脉血时,手部力量较难掌握,如果用力过小可能未刺人动脉,而用力过大又容易穿透血管,降低了穿刺成功率。本研究观察组采用以3O°~45°角进行穿刺的方法,既增加了进针的血管范围,又增加了反复在皮肤内试探的机会,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在患者疼痛方面,垂直穿刺法由于手部无支撑点,力度不易掌握,力量过大易穿透血管,甚至可能伤及骨骼,患者疼痛明显,力量过小会因血管滑动或疼痛造成血管痉挛。以3O°~45°角进针的斜刺法,针头进入皮肤的速度快,疼痛反应轻,针尖与血管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容易控制穿刺的力度和深浅,不容易刺穿对侧血管壁,且在血管内进退的距离长,这样更易于观察回血情况,见回血容易固定,减轻了者疼痛和血管痉挛的发生。
在发生瘀血瘀斑方面,直刺时针尖斜面在血管内可以进退的距离比斜刺法的距离短,若未一次性成功,在反复进退针头后局部易引起瘀血。
[1]丁祝娟.动脉采血体会[J].全科护理,2009,7(3C):81I.
[2]蒋 洁.桡动脉穿刺抽血定位方法探讨与护理[J].淮海医药,2007,25(3):263.
[3]张 敏.改良手法经桡动脉穿刺可重复性采集血气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6):929.
[4]沈秀兰.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48-49.
[5]李小寒.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6.
[6]申 萍,施 毅.评估疼痛的最佳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