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鹏,沈杰,吴立华,吴耀敏
(解放军第105医院康复科,安徽 合肥 230031)
足底筋膜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非创伤性踝足痛病症[1],一般采用肌肉能量技术联合其他物理治疗方法[2]。肌肉能量技术即MET技术,英文全称为muscle energy technique,该技术强调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引导下,通过训练的方式,恢复原有的生物力学平衡。肌内效贴扎技术(kinesio-tape,KT)是一种将有弹性的贴布贴于体表以达到消肿、止痛,增加感觉输入,放松或促进软组织功能活动的非侵入性康复治疗技术,在康复医师、治疗师等群体中备受重视和好评[3]。本次研究对52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予以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KT)的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4-10-2015-10间收治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5.12±2.73)岁,病程(6.52±1.49)个月;观察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4.62±3.05)岁,病程(7.11±2.34)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情见表 1。
纳入标准:年龄范围为20~40岁;病程6~10个月;所有患者经既往病史查询和基本检查,其临床症状与足底筋膜炎表现相一致;患者跖趾关节背伸加强试验结果呈阳性;患侧足底筋膜厚度,明显厚于健侧;患者接受治疗前,VAS评分>6分;患者治疗前14 d未接受相关治疗;患者无精神障碍,生命体征平稳,服从性良好[4]。
排除标准:患者有其他软组织疾病,如跟腱炎等;患者有骨骼系统疾病,如跟骨骨折等;患者有风湿类疾病;患者有肿瘤性疾病等。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牵伸训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首先,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接受足底筋膜膜牵伸训练。患者于床上取坐位,抬高患侧足,将其放置在健侧膝上,患侧拇趾充分背伸,行伸膝训练,直至足底筋膜到达无痛或略痛的最大紧张点,连续运动30 s。休息30 s后继续重复训练,总牵伸时间约为3 min;其次,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接受小腿三头肌牵伸训练。患者站立位,面向墙壁,双手抬至与肩同高的位置后扶墙,后移患侧下肢,约30 cm,身体斜向墙面,并屈健侧膝,牵伸患侧小腿三头肌,直至小腿到达无痛或略痛的紧张点,连续运动30 s。休息30s后继续重复训练,重复4次[5]。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MET训练: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接受MET训练。首先,训练趾屈肌群。患者被动背伸五趾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直至到达无痛或略痛的最大紧张点,患者主动屈曲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康复治疗师给予必要阻力,行等长收缩训练后,连续5 s放松。重复上述训练,并寻找新的紧张点,重复等长收缩训练,共计操作3次。此外,患者行离心性MET训练,即患者行五趾主动屈曲,到最大角度后,康复治疗师予以必要阻力,并要求患者行趾屈肌离心收缩训练,每组做10个动作,每次3组。其次,训练小腿三头肌。患者被动背伸踝关节,直至足底到达无痛或略痛的最大紧张点,患者以收缩力做主动屈曲。康复治疗师给予必要阻力,行等长收缩训练后,连续5 s放松。康复治疗师继续上述操作,并寻找新的紧张点,重复等长收缩训练,共计操作3次。此外,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作离心性MET训练,患者依据一定支撑,将患侧单足置于约高为20 cm的阶梯边缘,前足触地,足跟悬空,患者下沉足跟,在控制下被动背伸踝,完成小腿三头肌的离心运动,直至到达小腿无痛或略痛的最大紧张点,每组做10个动作,每次3组[6]。
KT具体贴扎方法如下:(1)患者俯卧位,取“爪”型贴布,踝关节最大程度背屈,[锚]固定于足根,爪型[尾]向足底远端自然拉伸(见图1)。(2)患足跖屈内翻位以便暴露足弓,取“Ⅰ”型贴布,[锚]固定于外踝,[尾]以自然拉力往足底沿横向足弓走向贴上,当贴布绕行至内侧足弓最高点位置时,以最大拉力贴至内踝上方(见图2),每次贴扎操作效果维持约48 h左右,2 d更换1次扎贴,以7次为1个疗程[7]。
图1
图2
患侧足底筋膜厚度测量方法:使用日本东芝Nemio 17超声波高频探头,要求患者采用俯卧位,患侧踩关节置于床边,自然下垂,自跟骨前内侧跖腱膜为起点,开始测量患侧足底筋膜厚度。
以VAS评定方法,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步行疼痛情况予以评价,分数范围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其余数值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8]。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独立样本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的方式表示,规定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患侧足底筋膜厚度差异较小(P>0.05),接受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患侧足底筋膜厚度均有所降低(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VAS评分差异较小(P>0.05),接受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患VAS评分均有所降低(P<0.01),且康复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所有患者予以电话随访,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 2、表 3。
足底筋膜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非创伤性踝足痛病症,在普通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发病率。学界一般认为,足底筋膜炎主要病因在于,患者跖腱膜的生物力学结构出现了失衡平衡的问题[9-10]。由于跖腱膜是背侧体表筋膜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处理跖腱膜的生物力学平衡问题时,应处理好与趾短屈肌、小腿三头肌的关系[11]。临床上针对该症的治疗重点应当集中在对趾短屈肌、小腿三头肌这两组肌肉的科学处理上。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足底筋膜厚度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足底筋膜厚度对比(±s)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临床上针对足底筋膜炎病症,一般认为,采用MET联合其他物理治疗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MET强调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引导下,通过训练的方式,恢复原有的生物力学平衡。它要求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肌肉的科学收缩、舒张处理,并依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相应的训练时间、强度。在收缩、舒张肌肉时,通过有效操作使其与周边软组织产生螺旋与解螺旋效应,从而加速代谢产物的消除效果。MET的治疗技术能够加速合成新生细胞,在有效恢复组织功能的基础上,重排结缔组织纤维,放松肌群,从而达到调整生物力学平衡的目的[12]。肌内效贴(Kinesio)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Kenso Kase博士所发明出的一种弹性治疗性贴布,由于其自身有别于一般贴布的优势特征,在康复医师、治疗师等群体中备受重视和好评。肌内效贴布在对皮肤施加拉伸力和压力时,能够使肌肉上的皮肤产生裙皱,一方面加大皮肤与皮下组织的间隙,另一方面减少对皮下组织的挤压,缓解皮下软组织的肿胀问题[13]。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患侧足底筋膜厚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所有患者予以电话随访,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MET联合KT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患侧足底筋膜厚度和VAS评分,且术后随访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的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长期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1]崔若玫.肌肉骨骼超声在评估慢性足底筋膜炎中的临床应用[J].医药前沿,2016,6(11):113-114.
[2]杨宏斌,赖志刚,孙竹娟.跟痛症与跖腱膜生物力学临床研究(附67例报告)[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2):185-187.
[3]肖冰,庞杰.肌内效贴扎配合理疗治疗运动员髌骨软化症短期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1):64-66.
[4]Goff JD.Crawford R.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lantarfasciitis[J].Am Fam Physician,2011,84(6):676-682.
[5]方征宇,张勇.体外冲击波联合矫形鞋垫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1):93-94.
[6]李建新,邓建林,张志杰,等.肌肉骨骼超声在评估足底筋膜炎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2012,27(5):348-350.
[7]夏道进,彭涛,魏海棠,等.下肢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到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6):427-429.
[8]李建新,方建辉,邓建林,等.冲击波对足底筋膜炎疼痛及功能的即时疗效分析及筋膜形态学与疼痛的网络相关性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12):28-29.
[9]朱迪,程瑞动,叶祥明,等.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6):610-612.
[10]梁子聪,胡建山,陆瑞娜,等.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4):257-260.?
[11]李永文.跖腱膜炎跟痛症的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7):792-795.
[14]Othman AM,Ragab EM.Endoscopic plantar fasciotomyversu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0,130:1343-1347
[16]孙乐影,高修明,孙楠,等.不同肌内效贴法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中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