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中的应用分析

2018-03-15 03:11刘培燕
关键词:溶栓脑梗死急性

刘培燕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山东 淄博 255026)

脑梗死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病变坏死,是成人致残的主要因素。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身瘫痪、偏盲、面瘫、失语等。近几十年虽然对脑梗患者治疗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手术和溶栓药物的应用,但由于出血的严重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其死亡率和梗死后后遗症依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的溶栓过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急性脑梗死溶栓,并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7月于我院门急诊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34例,男36例,年龄(49.87±17.21)岁,病程1~5天,其中颈内动脉闭塞的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的4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的9例,中脑梗死的7例。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经CT或MRI影像学手段确诊;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恶心肿瘤等;能够配合完成该临床研究者。

1.2 方法

给予常规溶栓治疗,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滴,30 min滴完,后给予甘露醇和胞二磷胆碱保护脑细胞。其中常规护理,包括不间断巡房,按时发药,指导服药,出院带药等。在此基础上展开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2.1 成立临床路径小组,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中心,主管医师及一线护理为主力,制定临床路径表格。

1.2.2 溶栓前护理

临床路径小组应及时沟通该病的机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等实验室检查,护理人员应严格配合医生在溶栓过程中需要的药品、器械等。

1.2.3 溶栓护理

对于出血性并发症的护理,如果溶栓时间窗>6 h,及时上报上级医师。在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应密切监测血压、凝血,防治出现大出血情况。向病人或家属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若血压高于180 mmHg,应及时上报。在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便血、尿血等,并观察患者的一般体征的改变,如体温、脉搏、瞳孔是否有改变。对于由于再灌注引起的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有头痛、恶心、喷射状呕吐等表现,若出现及时上报,并协助医生使用利尿剂及甘露醇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增加激素治疗。

1.2.4 溶栓后护理

在患者溶栓后,护理人员通过临床路径充分熟悉该病溶栓后的临床反应、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潜在威胁密切监测,并根据每个患者病情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护理,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包括饮食指导(低盐低脂等),及运动指导(早下床早运动同时避免剧烈运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判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BI)的比较[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判定

通过对治疗后疗效判定的分析发现,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脑梗死溶栓的患者,其治愈率较以往治疗明显升高,达到91.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临床疗效判定[n(%)]

2.2 患者NIHSS和BI指数的比较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4天,其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I指数在治疗后7天出现明显升高(P<0.05),并且在治疗14天后升高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NIHSS和BI指数的比较(±s)

表2 患者治疗前后NIHSS和BI指数的比较(±s)

注:*代表治疗前vs治疗后P<0.05.

治疗前 治疗后1天 治疗后7天 治疗后14天NIHSS 26.17±5.18 22.84±4.19 15.27±3.41 9.92±2.11*BI 44.21±18.95 58.21±12.18 65.15±21.90* 80.01±26.76*

3 讨 论

脑梗死由于其发病急,病情重,且治疗后极易产生后遗症,对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等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坏,对患者及其家庭都造成不良影响。在发病后3 h内进行积极有效的溶栓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单纯的运用溶栓治疗,有研究发现不利与患者病后生活质量的恢复,甚至影响到患者后遗症的严重程度,而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溶栓治疗,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徐立等人通过对72例脑梗死溶栓患者进行护理流程设计并观察其应用效果发现,优化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流程,患者的诊疗时间明显缩短,明显提高了溶栓的治愈率[3]。于本芬等人[4]通过对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的护理研究发现,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在治疗24 h及2周后明显降低CSS评分,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建立护理临床路径,在溶栓前、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出院后分别给予患者不同侧重的护理,可以明显提高脑梗溶栓的治愈率,同时降低NIHSS评分,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同时提高BI指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值的进一步推广。

[1]酒 泉.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陈连珍,陈明玉,敖春暖,等.GCS评分与NIHSS评分在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预测价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7-19.

[3]徐 立,张笑平,赵芳芳,等.急诊脑梗死溶栓护理流程的设计及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7):56-59.

[4]于本芬.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的护理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0):93-94.

猜你喜欢
溶栓脑梗死急性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