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心内科 湖北 武汉 4301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发是因心肌细胞发生了缺血性坏死现象,主要发病原因为易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损后产生血栓阻塞血管腔。瑞替普酶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有着较高的活性特征[1]。而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作为还原剂一同参与到体内氧化的还原反应过程中,可对过氧化物及自由基起到清除作用。本次研究探讨了采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优势价值,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均为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排除对瑞替普酶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敏患者。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38~76(55.4±10.6)岁;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38~75(55.8±10.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统计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给予患者瑞替普酶治疗,将18mg瑞替普酶加入10mL生理盐水中行静脉推注,并于给药30min后再次注射同等剂量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注射万瑞替普酶2h内将1200mg还原型谷胱甘肽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并进行静脉滴注,1次/d,持续给药2周。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血氧、心电图等指标[2]。
检测两组患者的CK、CK-MB、cTnT、SOD等血液生化指标,并统计其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生化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在治疗后观察组的CK、CK-MB、cTnT低于对照组,SOD指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CK-MB、cTnT、SOD等指标比较(±s)
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CK-MB、cTnT、SOD等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CK(IU•L-1) CK-MB(IU•L-1) cTnT (IU•L-1) SOD(IU•L-1)对照组(n=24) 治疗前 262.38±24.5 15.26±1.78 0.03±0.01 92.45±24.16治疗后 1968.52±126.52* 69.26±12.47* 1.22±0.41* 131.57±35.46*观察组(n=25) 治疗前 251.42±23.4 15.17±1.62 0.03±0.02 93.28±25.74治疗后 1561.42±127.46*△ 45.42±13.64*△ 0.75±0.24*△ 185.42±47.29*△
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梗死后心绞痛37.5%,心律失常33.3%,肺水肿12.5%,出血12.5%,再发心肌梗死25.0%,死亡4.17%;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梗死后心绞痛12.0%,心律失常8.0%,肺水肿4.0%,出血4.0%,再发心肌梗死4.0%。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瑞替普酶是临床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其具备有溶栓效果好、半衰期长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优点。然而随着有关临床研究的持续深入,对患者应用瑞替普酶后心肌梗死患者会产生再灌注后心脏功能延迟恢复现象,且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的梗死后心绞痛与心律失常分别达到了37.5%及33.3%,同样也证实了这一点。这可能与微血管受损、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氧化损伤脏器有关[3]。
而还原型谷胱甘肽则可与自由基结合,或是参与氧化反应,可起到维持细胞膜完整性,稳定细胞生物功能,降低应激反应的作用[4]。因此观察组的治疗后的CK、CK-MB、cTnT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SOD升高显著,可起到对患者心肌细胞的良好保护效果。综上,临床上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可采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治疗方案,临床价值显著,且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有助于增强患者的预后质量。
[1]任利辉,叶慧明,曹世长,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后的长期死亡率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673-467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3]吕云,高彦.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1197-1199.
[4]曹茂荣,庄秋红,孙大炜等.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5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894-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