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生产大国。从2000年开始,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连续七年排名世界第一,2016年产值首次突破24万亿元,占全球产值比重1/3强。随着全球经济体倾向于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我国装备制造业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面临着产能过剩、新型贸易壁垒等问题。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一直制约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2006—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数据,并从细分产业的角度出发,本文将我国装备制造业划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七个大类进行研究。
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而展开,世界各国都在调整本国的制造业发展体系。2012年美国启动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2013年提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蓝图,目的是打造“制造强国”构想,它将与“一带一路”规划互为支撑,有利于我国装备制造业进行高效率、促发展的贸易合作,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近十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稳步上升,从2006年的105382.8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408140.99万元,增长了3.87倍(见图1)。最近五年的增长幅度维持在5%—14%范围内,与2007—2011年11%—28%增长的幅度相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放缓现象。
图1 2006—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7-2017。
具体而言,交通运输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位于前三位。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比重上升最快,由2006年的19%升至2016年的25%,成为了装备制造业各细分产业中占比最大的行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虽然从2006年31%降至2016年24%,但是其所占比重仍然排名第二。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如通用设备制造业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9%左右(见图2)。
图2 2006—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各细分产业比重 单位:%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7-2017。
可见,我国产值增速较快的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及对生产技艺要求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传统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如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在营业收入、利润、总资产方面不如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
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细分产业总资产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3)。其中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增幅最大,由2006年19606.81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92199.26亿元,增长4.7倍,平均年增幅度为16.7%。通信设备制造业紧随其后,由2006年20500.94亿元增长为2016年79055.49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总资产也在逐年增长,但是相比增幅较小。
利润方面呈现同样增长趋势(见图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造业三者年平均增幅最快,分别达到23.1%、19.9%、19.8%,而通用设备制造业相对较小,为14.3%。由此可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中重要的产业。
图3 2006—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细分产业总资产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7年。
图4 2006—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细分产业利润总额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7年。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在资产、利润增幅方面却有所下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装备制造业总资产增长速度保持在11%—36%区间。2008年之后,除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之外,其余产业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降幅最大,从36%降至27%。相比之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由11%增长至27%(见图5)。从整体发展上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近两年增速出现放缓的趋势。由2007年17%—30%的增长速度放缓至2016年3%—18%。
图5 2007—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资产增长速度 单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7年。
利润方面趋势大体相似,主要表现为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形式。在2010年至2012年间,所有细分产业的利润增速均出现下降情况。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幅度最大,从原先59%的增长速度下降为-4%,降幅为63%,整个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速度变得较为平缓,集中于-3%—14%范围内(见图6)。
图6 2007—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速度 单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7年。
从2007年起,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呈现先下降后回稳向好的趋势。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总值为3616.9亿美元,2009年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为-13.85%,此后逐年回升,2015年进出口总值达到了6665.06亿美元,是2009进出口总值的1.8倍。从产品进口和出口方面上来看,二者与进出口总值发展情况大体相似,都表现为2008年增长速度出现明显下降后逐年回升。在2007—2015年近十年的发展时间里,我国装备制造业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于2015年达到峰值1110.0亿美元,详见表1。
表1 2007—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总值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年鉴》2008-2016年。
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亚洲区域一直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主要贸易市场,长年保持在50%左右,欧洲地区保持在27%左右。北美洲地区占比维持在13%—16%范围内(见图7)。
进口方面,亚洲区域亦是我国装备制造产品进口主要市场,2007年的进口比重为57%,在2015年降至了49%。欧洲地区所占比重由2007年32%上升为2015年37%。北美洲地区所占比重较为稳定,维持在9%—13%范围内(见图8)。
出口方面,亚洲地区和北美洲地区占比较为稳定,前者维持在47%—50%,后者维持在17%—19%。而欧洲地区,由2007年23%降至2015年18%。总体而言,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分地区占比情况较为稳定。
图7 2007—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出口总值分地区占比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年鉴》2008—2016年。
图8 2007—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分地区占比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年鉴》2008—2016年。
“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必然要求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行业起步晚,基础差;二是行业整体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合作所带来的契机并未有效结合;三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地区发展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四是缺少政府对产业区域分工协作制度设计,存在产业政策不到位情况,例如虽然有24个省份在“十三五”规划中将装备制造业列为发展重点,但是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仍然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长期短板是缺乏技术创新的部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导致产品集中在中低端。多数产品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升级和改造,缺乏企业自主知识品牌,各项核心技术依然依赖进口,导致产品附加价值低、企业盈利能力有限,企业规模不能提升。另一方面,产品利润少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整个企业处在被动发展的状态。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拥有的劳动力人口达到了7.8亿,为各个行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我国装备制造业以加工制造为主,也享受着人口红利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正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逐步缩减的困境,而东南亚国家在中低端的制造业上开始发力。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对科学技术研发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较多,但是高科技人才所占装备制造业就业人员比重低于1/10,高科技人才依然严重稀缺。
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研发、国际市场开发、制造技术水平提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装备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只能依赖于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因为融资门槛较高,同时银行认为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很多企业很难从银行获批贷款。另一方面,企业因无法从银行获取贷款从而转向民间融资,但是高额的贷款利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压榨企业的盈利空间。单一的融资渠道限制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
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集聚效应使得相关企业能够共享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效益最大化。虽然我国目前制定了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许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园区,但是大多数企业出于竞争考虑,不愿意将自身拥有的核心技术共享,使得产业集群仅仅在形式上实现了简单的地域性集聚,大量企业仍处于工业2.0阶段,难以建立内在的集聚优势。区域集聚内的一些企业由于缺乏业务联系和技术交流,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进而逐步被市场淘汰。此外我国的产业集聚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缺乏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配套,这些都使得产业集群的优势难以发挥。
波特的钻石模型多用来分析某个国家(地区)的某个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素。运用钻石模型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生产要素配置、市场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自身战略目标、机会、政府政策六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找到培养和提升竞争优势的方法。
初级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我国辽阔的地域、丰富的矿产资源、天然气、稀土矿储量等自然资源,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生产原料上具有极大的天然优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级生产要素是指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投入、人力投入才能获得的要素,这些要素很难从外部环境获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有助于降低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发展阻力。
产业发展动力主要源于市场需求,波特认为市场需求对于一个企业的壮大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专攻市场需求的某个环节以便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进而支持企业在国际市场拓展业务。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走低,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趋势出现一定程度萎缩,增长速度相较以往明显放缓。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对能源设备和基础设施的需求量持续增长,这将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参与产业新分工的机会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
波特认为单独的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的竞争优势,是否具备相关产业和上游企业支持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上下游企业不但为相关产业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相关企业之间将形成有益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产业集群。
钢铁企业作为上游企业关系着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及效益。2016年我国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产量的50%,产地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山东三个省份,三省钢铁总产量达到3750万吨,占比合计46.5%。另一方面,轻工业作为下游企业关系着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需求。2016年,我国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实现24.7万亿元收入,在利润总额方面达到1.6万亿元。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导致钢铁产业、轻工业出口持续下滑,增速放缓。原材料成本上升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而装备制造企业影响轻工业的发展。可见,只有实现我国各行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为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利保障。
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决定了企业的前进方向,良好的企业结构明确了内部每一个成员在这个企业中所担任的具体角色,同业竞争在提升本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将形成良性国内市场竞争,为企业带来持久的国际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西部地区为基础,东北地区、珠三角地区为侧重,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核心发展的五大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在地域范围内带动了周边地区与之相联系的产业发展,产生具有地域性的产业集群效应。中西部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成为了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补充地区。随着国际市场进一步的拓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将会向更为优质的地域集聚,诸如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和技术密集地区。
在所有六个因素中,机会对企业而言稍纵即逝。当面临全球市场重大变化、国际市场或本国市场需求剧增、核心技术创新更迭等情形下,这就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敏感程度,抓住可能存在的机会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制造业的五项重大工程包括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这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绝对是利好机会,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应该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开拓沿线市场。
政府在行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且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影响企业的发展,如为企业提供难以取得的资源或是放宽资源取得的标准;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贸易保护政策来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来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实现区域性产业集群,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政府亦通过制定政策来保障装备制造企业的稳健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国依据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和国际市场环境,先后出台了规划政策扶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政府扶持让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础配套水平提高、科技人员培养受到重视、技术研发能力提升。这些政策措施都为装备制造业实现稳健发展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详见表2。
表2 2006年以来我国出台扶持装备制造业相关政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政府网资料整理。
《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要求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优化调整,以此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产业升级转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契机,加入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合作中。
在“一带一路”合作背景下,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企业现有的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战略。一方面,借助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契机,找准比较优势及自身的国际市场地位,进而开拓沿线地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政府应从市场需求和区域分工协作方面进行全新的产业布局,加速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新型企业升级改造进程,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高层次的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国际市场的制成品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高新产品出口仅为27.4%,主要源于该行业核心技术依赖于进口。我国装备制造业应加强产业技术建设,努力构建创新技术体系。一方面国家应大力推进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对企业的高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建立装备制造业国家级研发基地或研发中心,鼓励自主创新,提供资金扶持自主研发,鼓励企业培养技术研发人员。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技术研发能力,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自身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保护力度。
经济进入转型时期,低附加值产品向智能化信息化高端装备转型,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性人才。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专业技术研发型人才短缺的状况,一方面完善专业型人才培养机制,跳出传统禁锢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机制的束缚,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加速创立高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用好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完善现有国际化人才交流机制和信息平台,邀请优秀海外华人归国,给予国外优秀人才优惠待遇,吸引更多的装备行业海外优秀人才。
现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存在融资渠道缺乏等困难,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适应其实际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融资途径。通过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企业上市融资、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投资力度等方式,加大装备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以适当减免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贷款利息,给予有关核心零部件进口优惠政策和税收支持政策,减轻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在产业集群向区域经济更迭过程中,政府应结合“一带一路”合作背景,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竞争环境,逐步发挥集中效应和规模效应。例如装备制造业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地区)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增强企业间技术与知识的互动与融合,促进装备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方面政府可以对装备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资源,形成产业集聚,使得企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装备制造企业知识共享发展平台,组织举办装备制造业产业研究高峰论坛,对行业现有设备和技术进行升级和完善,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科技交流等国际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