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利
摘要:根据档案资料相关记载进行深入研究考察,了解山海关地区清末营盘炮台建造的历史背景以及分布情况。
关键词:河北山海关;清末;营盘炮台
一、概述
山海关古称榆关,位于河北省东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为控遏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路,海防要冲。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关设卫后,山海关成为拱卫京师屏障,畿辅要塞。至满清一统天下,山海关成为中腹重镇,拱卫京师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弱化,城防、海防一度松弛。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加强天津到山海关地区防务,频繁调重兵在山海关驻防,修建营盘,构筑炮台,海陆设防严密。
二、现存资料记载
根据文物部门档案资料记载,山海关地区清代营盘和附属建筑遗址共有8处,按所在村落分别命名为:大刘庄东北营盘、崔庄营盘、洼子营营盘、小湾村北营盘、刘道庄营盘、黄金庄营盘以及东洼子营火药库、后棉花庄火药库。
通过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我们结合原有档案资料进行实地勘察,发现部分遗址因自然和人为扰动已无明显痕迹,现存遗址共5处,分别为崔庄营盘、刘道庄营盘、黄金庄营盘、首山营盘和后棉花庄火药库遗址。
在原有文物档案中对营盘等修建的历史背景介绍甚简,仅称“清末海氛不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山海关驻扎军队,修建营盘,构筑炮台”而已。为进一步探究遗迹的修建年代、数量、分布等情况,笔者查找相关史籍方志和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系统研究,对清末山海关地区营盘、炮台等军事设施分布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清末山海关清军驻防概况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有英国兵舰闯入山海关老龙头沿海一带进行侦察测绘和袭扰。清政府为应对危机,急调开州协副将向荣统领提标三屯协、山永协官兵在石河口、秦王岛设防,于石河口等处建大炮台二座,小炮台三座,置大銅炮四门,铁炮一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都统一等侯哈郎阿统领吉林、黑龙江官兵,在石河口设防。至此山海关一带驻防官兵达3400人,火炮210门,海防力量有所加强。[1]此后,驻防清军频有增、裁。
至清光绪初年,因列强侵扰海防再度吃紧,清政府频繁调动军队加强山海关防务。光绪五年(1879年)春,两江总督曾国荃统湘军驻山海关,在城东威远台和城西红瓦店一带筑围盖房,以联声势。秋,军门刘维桢、杨维干统领湖北忠义军驻东关外二里店一带,占用民地,修治营垒,建筑炮台,至第二年秋撤防;同年,李鸿章命曾国荃统率安徽、湖北、山西各军赴山海关驻守。
光绪八年(1882年)春,军门曹克忠统津胜军驻扎关外,采用刘营旧基,重加修筑,次年奉命遣散。同年,李鸿章命于山海关内外筑三合土大炮台一,土炮台二,濒海营墙均仿炮台建筑。因宁海城临海受敌,于炮台墙外,悉以沙土掩护。[2]
光绪十一年(1885年),于山海关设置水雷营,有官兵108名。
光绪十三年(1887年),新任直隶提督郭松林到秦皇岛“勘察口岸”,在山海关老龙头等处分驻营垒,添筑炮台。
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山海关改建增建宁海城之“定远”、铁门关之“靖远”、老龙头之“镇远”等三座永久性炮台。[3]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宫保宋庆率武卫军左军驻关。前八营统于军门程允和,扎关外,后八营统于军门马玉昆,扎关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奉调驰援津京。9月中旬,清庭又派兵增援山海关,统领直隶练军、贵州镇远镇总兵杨玉书统马队4营、步兵2营驻扎山海关以西至洋河口遏制西路;盛京育字军统领李春步队1营、马队2哨、仁字军分统根喜步队4哨、马队3哨、仁字军总统、青州副都统讷钦马队5营、步队2营,在关城东二里店原武卫军左军旧营和止锚湾一带布防,遏守东路;淮军总兵记名提督郑才盛督带5营防守老龙头一带炮台;山海关副都统富顺统马、步兵2营防守关城四门;副将梁嵚统领山永协左右营及绿营官兵和乡团、铺团及整编的义和团,分守东、西罗城及关城南北两翼长城一线,总兵力达一万五千余人。[4]
四、营盘炮台分布情况研究
通过对史籍方志、档案、文献及清末山海关照片、地图等资料的研究和实地勘察发现,山海关地区清末所建营盘、炮台等军事设施达30余处,其建筑围墙均为夯土所筑,多呈方形,于墙顶部设炮位,内驻守军,通称营盘或炮台,分布于山海关城周边丘陵高地及沿海要处。以下按所处方位分别加以说明:
(一)山海关城南
在山海关城南至沿海地带,当时建有5座主要海防炮台,由南向北分别为:定远、靖远、镇远、控远和应远炮台。
1.第一炮台:定远
位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处海边,在明代宁海城基础上改建。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为三合土夯筑。台墙高二丈五尺,底宽一十五丈,顶宽四丈五尺,每方底宽一百丈。[5]因宁海城临海受敌,于炮台墙外,以沙土掩护。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对定远炮台进行改、增建,设炮位5处,大小口径火炮数十门。据相关图片资料显示,定远炮台部署的是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火炮。现于老龙头澄海楼下,仅存定远炮台长12米、宽3.5米的三合土墙体遗迹留存。
此外,在老龙头西侧海岸处,现有一方形夯土台,高约2米,周长约50米,应为当时所筑炮位;建于石河入海口东侧的北京军区招待所,在2008年修缮施工时曾出土4门铁竹节炮,证实此地也曾设有炮位。
2.第二炮台:靖远
位于宁海城以北现铁路疗养院内,建于1882年,夯土所筑,台墙高二丈五尺,底宽一十丈,顶宽三丈八尺,每方底宽七十五丈。[6]于1890年增建。其炮位应设于东侧面海的明长城白铺3号敌台之上。现靖远炮台遗迹尚存,该炮台依附东侧明长城筑西、南、北三面夯土墙体,现存南、北墙各长125米,西墙长100米。其北门保存完好,青砖砌筑券门,门额青石镌刻楷书“靖远”二字。
3.第三炮台:镇远
位于山海关城南小湾村北侧。建于1882年,台墙高二丈五尺,底宽一十丈,顶宽三丈八尺,每方底宽七十五丈。[7]镇远炮台东侧设有水雷营,北侧建有洼子营营盘。上述建筑现已无存。按其所处位置,镇远炮台应为档案中所载的小湾村北营盘。
4.第四炮台:控远
位于山海关城南肖庄村南侧,建于1882年前后,周长约600米。现遗迹无存。在控远炮台西侧现山桥小学一带,原有绥远营盘,周长约300米,现遗迹无存。
5.第五炮台:应远
位于山海关城南南涂庄村东侧。该炮台对长城墙体进行加厚增筑,依东侧长城筑南、西、北三面墙体。西墙长约140米,南、北墙长各约110米,其炮位设于长城东侧突出的两个敌台之上。现其西、南、北墙体已无存。
距应远炮台以东1000米处,有卫远营盘,即为档案资料所载的崔庄营盘,原占地面积约23800平方米。现仅存东侧和南侧夯土墙体,各长170米,高3-5.5米。西、北两面墙体全无。在卫远营盘的北侧大刘庄有营盘2座,金家庄有营盘1座,现均已无存。
(二)山海关城东
山海关城东二里店子村、吕家沟村一带原有营盘等建筑共11座,应为清末武卫军左营驻守营地。现仅存威远城遗址,在二里店子村东欢喜岭上,现存夯土墙体呈方形,四角向外突出有角臺。残高2-7米,墙顶宽8-15米不等。南北长152米,东西宽155米,周长614米。此营盘为光绪五年(1879年)春,两江总督曾国荃统湘军驻防山海关时,以明代烽燧威远台为中心而筑的。此外,二里店子村南还设有练兵场,面积约124800平方米,为清军操练之处。现该地称东大营,为驻关部队所用。
(三)山海关城北
1.刘道庄营盘
位于山海关城东北的刘道庄村北侧,现存营盘夯土墙周长522米。北墙全长124米,仅余西侧长57米夯土墙,墙高4米,宽6.5米;西墙全长150米,现存126米夯土墙体,宽1-1.6米,高3.5-9米;东墙全长148米,存南侧76米夯土墙体,宽1.5-7米,高5-9.7米;南墙大部已无,仅存西南角长15米、宽1.5米、高5.3米夯土墙体。营盘内辟为农田。总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
2.黄金庄营盘
位于山海关城东北的黄金庄村西北侧,南临长寿山路。此营盘座落在山坡高地上,夯土墙轮廓尚在,南、北墙长110米,东、西墙长100米。墙高1-2米,宽1-2米。营盘内被辟为农田,总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
3.后棉花庄火药库
位于山海关城西北的后棉花庄村西北侧。现存夯土墙遗址,北墙长66米,东、西墙长50米。夯土墙高1-5米,宽1-3米。南墙已被辟为农田。总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
4.首山营盘
位于山海关城西北的回马寨村小陈庄首山南侧山下,现存夯土墙体周长381米,东墙长95米,西墙和北墙长92米,南墙长102米。遗址夯土墙高3米,宽2-3米。南、北各有一门。总占地面积约9070平方米。
五、结语
山海关地区这些清末营盘、炮台等建筑遗迹,反映了当时清军布防的情况,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它们也记录了中国那段屈辱历史,当时清军营盘炮台设防如此严密,驻守精锐达一万五千余众,但却未能阻止外国殖民者的侵略。1900年10月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驻守清军却奉命不战而退,将营盘炮台拱手让于侵略者,使山海关饱受蹂躏,百姓流离失所。《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列强在清军营盘的基础上,修建起他们的营房建筑,成为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据点。至今,在山海关城南至沿海地带原清军营盘炮台处,八国联军营盘建筑赫然留存。
参考文献:
[1]郭泽民.中国长城山海关详考[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4]黄景海,高祝捷.山海关庚子事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5][6][7]刘镇伟.中国古代地图精选[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山海关长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