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衬衬
[摘 要]课堂教学是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变化的场所,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掘动态生成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的愤悱之处以及文本的范例功能等方面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态起点;认知规律;愤悱之处;范例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60-01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基于这点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起点,以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始终处于上升趋势,进而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那么,动态课堂的起点应如何发掘呢?
一、动态起点源于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论课堂如何变革,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是以直观感受体验为主。因此,要想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就应遵循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引领他们由感性到理性地获取知识。如此教学,学生感受更深刻,学习效果也更显著。
如苏教版语文《螳螂捕蝉》一课,主要介绍了少年智劝吴王的经过,赞扬了少年聪明、机智、勇敢的特点。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明白螳螂捕蝉的寓意,我让他们自己阅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自己困惑的是什么。通过深入阅读,大部分学生提出:“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就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两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为了顺应学生接受事物的规律,我借助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了螳螂、黄雀、蝉的图片。在这直观的图片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小动物都是紧紧地盯着自己眼前的猎物,而没有注意到自己身后的危险,即使是在后面的黄雀,也根本没有想到有人正拿着弹弓对准它。在这样的教学情形下,我又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形势讲给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借助螳螂捕蝉的现场图片,很容易就想到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就很容易给别的国家造成可乘之机。
这样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顺应了学生的需要,遵循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把握了学生学习的动态起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态起点源于学生的“愤悱”之处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服务。在学生学习的“愤悱”之处,教师要善于围绕着学习目标,铺路搭桥、巧施妙引,逐步引领学生排除一切困难,获得对所学内容的真正感知。
如苏教版语文《水》一课,主要以“忆苦思甜”“苦中作乐”的衬托描写手法,表现了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在教学这一课时,有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提出:“这个村子那么贫穷,连水都缺少,母亲给他们洗澡的时候,那一丁点水能叫洗澡吗?这有什么快乐可言的?”学生阅读的“愤悱”之处正是学习的起点。借助这一教学契机,我让他们仔细阅读文中母亲匀水给我们冲澡的部分,读完之后再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从“水滑过了我们的脸……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听得到每个毛孔都张开的呼吸声……”等句子的描写中真正感受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惬意与快乐。此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的感受定然会更深刻。
这样教学,从学生思维发展的扩散点展开,既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使之产生了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学习效果显著。
三、动态起点源于文本的范例功能
在阅读教学中,留心的教师就会发现,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对文本故事内容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兴趣。在教学时,怎样才能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动态起点,使他们的注意力由文本内容转移到文本的表达形式上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功能。
如苏教版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主要讲述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园,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这件事。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往往对林冲打败洪教头这个结果感到很高兴,而对于林冲是怎样打败洪教头的以及文中是如何描写的不是很在意。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让他们找出文中描写比武的句子进行比较品读。学生从洪教头的“掂量一番、耍了一阵 、猛敲一下”,林冲的“把棒一横、往后一退 、抡起棒一扫”等动作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到了品味语言的快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针对学生阅读较浅的现状,我充分发挥了文本的范例功能,引领学生比较、品读文本语言。这样教学,步步为营,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生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要赋予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不断更新的动态起点,学生的认知就会随着教师引导的深入逐步走向丰富和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随时发掘课堂的动态起点,通过有效点拨、引领,真正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