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会文,至真至简

2018-03-14 19:19吴志英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栽花高尔基赏花

吴志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三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怎样立足语文本位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悄悄地就明白这个道理呢?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在感悟、倾听、表达与交流中慢慢地明白这个道理。

一、“一会”文本,在“猜一猜”中大致揣摩

开课伊始,教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语言。这样的短文对于五年级学生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五分钟初读课文,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将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流利,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带着这样的自学要求走进文本,出色地完成了老师提出的“三读”任务。接着老师开始追问学生。

师:通过刚才的初读,你认为本课哪句话最富有哲理,最值得积累?

生(不约而同地):“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惊讶):同学们的观点如此一致!你感觉到什么叫“给”,什么叫“拿”呢?

生1:我感觉“给”就是给别人东西,“拿”应该就是拿别人的东西吧!

师:你的感觉很好,你说出了“给”和“拿”的本意。有这种感觉的请举手。(很多同学赞同)还有同学想补充吗?

生2(若有所悟):我猜让别人得到些什么就是“给”,得到别人的一些东西就是“拿”吧!

师:说得很好,读书就要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同学们的感觉很好,“一会”文本,对“给”和“拿”有了最初的认识,相信在多次“会文”后你对“给”和“拿”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会”文本,看似简单的“猜一猜”,实质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大胆而又真实地表达初读后的阅读感受。虽然表达不是最准确的,认识不是很深刻的,但是这是最真实的阅读体验,浅显的认识是真实的学情,探究的欲望在此激发,学生对深入的阅读迫不及待。

二、“二会”文本,在“分一分”中略有领悟

师:课文中的三件小事就对“给”和“拿”做了很好的诠释,让我们“二会”文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分一分,哪些内容是“给”,哪些内容属于“拿”呢?

生1(自信满满):儿子栽花就是“给”。

师:赞同的举手。(同学们一致同意)很好,谁接着说?

生2:高尔基赏花也是“给”!

(众人举手反对)

生3:不同意,赏花是赏儿子种的花,我认为是“拿”。

生4:我也认为是“拿”,这是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孩子們若有所悟,一致赞同赏花是“拿”)

师:敢于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1+1就会大于2,在思想的碰撞中我们对“给”和“拿”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那高尔基写信这部分内容你觉得是什么呢?大家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5:我认为写给儿子一封信,这是“给”。

生6:寄给儿子一封信,这封信将会永远陪伴着儿子,这属于“给”。

生7:用一封信来教育儿子,给了儿子教育,当然是“给”啦!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写信的行为是“给”,留下一封信也是“给”,给予一种教育当然更是“给”。

纵观“二会”文本的过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分一分”贯穿始终,在表达中听到了同学们对文本的内容越读越明,在争辩中感受到同学们对“给”和“拿”的区分越辩越清。文本的内容无须讲解,在富有挑战性的“分一分”中了然于心。这样的环节设计既反馈了学生的感悟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力;既有思维的张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三会”文本,在“说一说”中深刻领会

1.栽花处“说一说”

师:经历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我们再“三会”文本,这次我们要一只眼睛读文字,一只眼睛读文字背后人物的心理。首先读一读“栽花”这部分内容,谁能用一对关联词将一、二两句连起来呢?

生8:虽然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但是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师:“虽然……但是……”这对关联词加得好,那你来说说他的儿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2.赏花处也“说一说”

师:春天到了,儿子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满园的春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伴乐播放百花盛开的图片)这盛开的美丽的鲜花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生9: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色俱全……

师:看到了繁花的色彩,你看到它们的状态了吗?

生10:春色满园、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师:我们还闻到花香了呢!

生11:芳香扑鼻、沁人心脾……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高尔基在欣赏着美,感受着美,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虽一字未说,但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说,读书就是要一边读文字一边揣摩人物的心理,如果此时高尔基开口说了,那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师:远在家乡的高尔基的儿子如果此时也能想到或者看到爸爸正带着“说不出的高兴”欣赏着鲜花,揣摩揣摩他的心理,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3.写信处再“说一说”

师:高尔基是伟大的文学家,文章节选了信中的三句话,但儿子却从父亲的信中读懂了很多很多,你知道高尔基的儿子从信中读懂了什么吗?大家说一说。

师:通过“三会”文本,三处“说一说”,此时你又觉得什么是“给”,什么是“拿”呢?

生12:“给”就是付出。

生13:“给”就是奉献。

生14:“给”就是给予。

生15:“拿”就是得到。

生16:“拿”就是索取。

生17:“拿”就是享受。

“三会”文本,教者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潜心会文,没有冗长的支离破碎的讲解,没有无效的一次又一次的内容理解;有的只是静静地走进文本揣摩文字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只是慢慢地在理解内容基础之上的言语实践。在这样静静的三次“说一说”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感受到儿子栽花是为了“给”父亲留下些什么,父亲赏花“拿”得是那样的愉悦,儿子种父亲赏,儿子感受到“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了这样的情感之旅,父亲教育儿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做到“给”永远比“拿”愉快。无须讲解,孩子已经悄悄地读懂了内容;无须表白,孩子已经悄悄地懂得了一个道理;无须刻意训练,孩子的言语素养正在悄悄地成长。

纵观这篇思想性很强的文本教学,教者始终立足语文本位,以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为主线,通过“三会”文本的策略在“猜一猜”“分一分”“说一说”的言语实践中感悟语言,理解内容,对话表达。就这样一次次会文,学生的体悟逐层深入,悄悄地,这么一个富有哲理的话语一字未讲,但学生都明白了。潜心会文,至真至简;悄然无痕,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栽花高尔基赏花
春天到,赏花去
春旱感赋
赏花海
小院
走,赏花去!
海口谣
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