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凤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科普文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再者,科普文也是学生了解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技巧的重要过渡。然而,由于科普文知识性较强,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科普文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往往会取得很显著的效果。
语文教学要有趣味,科普文教学更需要用趣味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趣味,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诱”,也是处于紧张学习生活中的学生的一种“共享”。《会睡觉的植物》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科普文,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科普文的教学中融入趣味教学,有利于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呈现出生机。
一、品词酌句,浸润语文之趣
每篇课文都离不开对字、词、句方面的学习,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再上升到文章情感的高度。科普文也不例外。虽然科普文中有较多的科普知识以及专有名词,但其本质仍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从字词着手,让学生感受到科普文用词精准的特点。再深入探索,慢慢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文本结构,掌握科普文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特点,训练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思维能力。
在《会睡觉的植物》这一篇课文中,文章是围绕着几种会睡觉的植物展开的,并根据植物睡覺时的姿态、作用等安排材料,组织文章结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展开”“折叠”“低垂”“合拢”等关键字入手,训练学生熟练掌握。然后再逐步递进,重点讲解了三叶草在白天的形态,以及进入夜晚睡眠时的状态。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练习,引导学生自主说出三叶草睡觉的整个过程。在学生熟练掌握三叶草的睡眠过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词句着手,读出三叶草睡眠时的静、柔,更让学生处于课文的语境之中。在熟练掌握一种植物之后,进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文中另外两种植物,胡萝卜花和蒲公英花是如何睡觉的。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完成度较好,对科普文的结构安排有了大致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抓住文章中的词句来进行分析。例如“有一种三叶草,只要天一黑,它就睡着了”,对这句话里的关键词“只要……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结合图片,运用这样的关键词进行造句。例如,我给出了两张图片,分别是一只闹钟和一个早起的女孩,引导学生运用“只要……就……”造出“只要闹钟一响,我就起床”这样的句子。
二、边学边动,课堂洋溢情趣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教师在进行科普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活动和游戏。例如,为了真实再现课文中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或者具体画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活泼灵动等特点,采取让学生动手动脚来做一做的方式。
《会睡觉的植物》这篇课文本身已将植物拟人化,因此在实践中学生已经被文章所营造出的植物睡觉的氛围深深吸引,只需稍加引导,学生便会将自身带入到课堂情境中。例如在进行三叶草睡眠教学时,学生对于“展开”和“折叠”两个动作不理解,在欣赏图片后,我便指导学生用自己的两只小手当作三叶草的叶瓣,将小手舒展开来,便是“展开”,将小手蜷缩起来,便是“折叠”。学生学会后,在朗读课文时,便将自己想象成一株三叶草,随着课文在白天展开自己的“小叶”,在夜晚折叠起自己的“叶子”,进入睡眠状态。
当学生们自己做着动作朗读课文时,白天是株株充满活力的三叶草,到了夜晚随着三叶草进入睡眠,孩子们的朗读声也越来越轻,越来越柔,生怕吵醒了一株株入眠的三叶草。当进行到这一步,教学效果也已经达到了。
我在另一篇课文《世界多美呀》的教学中,也利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和表演小鸡在蛋壳中的样子,再慢慢啄破蛋壳见到美丽的世界时的样子。学生们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朗读课文时也更投入。
在学习科普文时,利用这样的“做一做”“动一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渐渐地被激发出来,能够促使他们更有热情、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拓展课外知识,充满理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诗词、散文等多着重于情趣,而科普文其主要着重点还在理趣。因此,适当拓展课外知识,对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围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自主查阅和收集科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真正地爱上科学。
我在《会睡觉的植物》这课中,除了讲解课文中涉及的三叶草、蒲公英花和胡萝卜花三种植物外,还补充了含羞草和合欢树等在夜晚也需要睡觉的植物的资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继而,我让学生按照课文中介绍三叶草的方式,介绍含羞草和合欢树。这个过程不仅考查了学生是否对植物睡觉过程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更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将语言文字进行整合,达到了开发智能的效果。事实证明,学生表现得也很出色。在下一环节,“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植物也需要睡眠,你能向大家介绍它睡觉的过程吗?”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经过了上两轮的层层递进练习,以及自己课前收集了不少资料,都跃跃欲试,举手发言。例如有学生发言:花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闭合,表示要睡觉了。更有发散思维的学生联想到,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需要睡眠:生长在水面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梦境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得此“睡莲”芳名。不仅解释了莲花睡眠的方式,更补充了“睡莲”一名的由来。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己说的方式增加课外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更让科学知识以更深刻的印象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通过老师的拓展和学生们自己对知识的收集和交流,浓浓的“理趣”洋溢在课堂之间。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例如,我布置的是:“(植物)会睡觉”,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已经在课堂中被激发,再利用课后的时间,由兴趣支配,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更多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文章,再利用下一节课的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评选出优秀习作,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强了学生对科普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往往容易对故事性强的课文产生兴趣,而对知识性较强的课文产生抵触的情绪。针对这一特点,更要求教师在进行科普文教学的时候把握好课文的特征,帮助学生逐一克服学习难点。同时,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充满童趣的教具,让课堂充满活泼、生动的气氛,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多彩。在这样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再还原课文原本所具有的科学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和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
科普文教学,不仅可以浸润语文之趣,也可以充满童趣、理趣,做到真正的将文章与乐趣结合。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