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
(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近年来,中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快速有效的抑制中学生体质下降,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中的重点课题,在目前的中考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都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身体的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单纯的体能训练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其枯燥乏味的练习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如何能让学生既提高了身体素质又能积极地接受体育锻炼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能训练项目来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发展进行补充,如在耐力为主的体育教学中插入力量和柔韧素质练习,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体质。
课中教补偿训练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与学生身体健康和补偿练习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从本校的初三年级中抽取2个班级(男女各40人)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人),在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身体素质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补偿练习,对照组的学生除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内容外不再进行身体素质的补偿训练,并在实验前后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
1.2.3 数理统计法 本文运用SPSS17.0对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检验。
体育课中的补偿训练主要是针对实验组进行的,在训练内容的选择方面都是和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探讨分析得出的,补偿训练内容与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紧密相关,在内容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兴趣化特点,包括了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等素质练习。(表1)
表1 补偿训练方案
为了将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做总体了解,将测试的数据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男女生在坐位体前屈方面的数据处于良好的标准范围内,,总体来说,本校学生的柔韧素质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在其他项目方面,所测的成绩均不理想,尤其是耐力素质1 000m和800m跑,所测试的平均成绩仅几个学生达到标准。(表2)
表2 实验前男女生身体素质测试数据 n=80
2.2.1 速度素质 50m短跑是反映人体绝对速度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指标,通过表3中的50m跑成绩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绝对速度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对于对照组学生来说,实验组的学生的增长比例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之余学生进行特定的补偿训练对其机体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2 耐力素质 1 000m和800m跑是对初中男女生耐力素质检测常用的指标,也是反映人体基本耐力素质的通用指标。通过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男生和女生在实验后耐力素质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对照组的男生在实验后耐力素质也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在初中阶段男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会多一些,对于耐力素质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但相对于在课中经常参与训练的学生来说提高的比例显然是不够的。
2.2.3 柔韧素质 坐位体前屈是评价机
体最常用的指标,通过在坐位静止的状态下测试躯干、腰和髋部一些关节的最大活动幅度来评价人体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从人体发育特点来说,年龄越小人体的柔韧性也就越好,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骨骼和肌肉逐渐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柔韧性。通过特定的柔韧素质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保持人体的柔韧素质,通过实验结果(表3)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组学生的柔韧素质还是有明显的提高的(P<0.05),但相对于其他方面的身体素质,柔韧素质提高的效果还是比较低的。
2.2.4 力量素质 在力量素质的测试方面主要选用了2个指标,分别是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主要反映人体下肢的爆发力和弹跳力。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后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具有显著性提高(P<0.05),但实验组的学生显著性更高。在女生方面实验组的学生下肢素质有显著性提高,而对照组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改变。引体向上主要测试上肢力量,仰卧起坐则测试腰腹肌,通过实验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这2项素质的提高比例都不明显。
表3 补偿训练前后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n=80
3.1 在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发现,本校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中只有柔韧素质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而其余的身体素质指标则不容乐观,说明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很大的提高。
3.2 通过为期18周的有目的性的补偿训练,除了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这2项指标外,其余的指标都显示补偿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都有显著性提高,说明科学合理化的素质训练更有利于高中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3.3 实验后对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这2项身体指标并没有显著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训练方案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这2项身体素质在短时间内难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进行研究的课题。
[ 1 ] 殷恒婵,陈雁飞,张磊,等.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J ].体育科学,2012,32(2).
[ 2 ] 李德胜,胡振晔.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对策[ J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16-17.
[ 3 ] 孙全洪,常德胜.陕西省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分析[ J ].体育科学,2004,24(5):67-68.
[ 4 ] 侯乐荣,张艺宏,秦朗,等.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J ].四川体育科学,2010,3(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