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典型错例是课本例题的一个拓展、一个延伸。文章主要对“周长计算”进行错误分析,并进行改进教学。此外,对错例的研究,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进而让错题变成学生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典型错例;教学;周长计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4
作者简介:丁金强(1995—),男,浙江绍兴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一、典型错例
例1,用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如下图)。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错解:1.3×4=12厘米;2.3×4= 12厘米;12-2=10厘米。
例2,用两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学生错解:(3+2)×2×2=20厘米
例3,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错解:(20+15)×2-15×4= 10厘米。
二、原因分析
第一,在教学周长概念时,教师一般都没有对寻找拼接后的图形的周长进行训练。导致学生对拼接后图形的周长变化规律没有掌握。
第二,三年级学生容易受以往的学习经验,即“合并就是加,剪下就是减”这一固定思维模式影响,自然而然的得出: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正方形的周长之和。
三、改进教学
1.课前预热
提问:把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你能把拼成后的图形画出来吗?
2.引入
向学生分发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描述长方形的周长,并告诉学生长是20厘米,宽是16厘米,让学生求周长。
3.教学过程
(1)探究大图形变成几个小图形后周长的变化规律。提出猜想:你能在这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你觉得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应是多少?为什么?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独立算一算剪下来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6×4=64厘米)
出示问题:求剩下图形的周长?
一些学生会给出答案:72-64=8厘米(总周长-正方形周长)。对于这个错误答案,可以顺势问其他学生有没有别的想法。
接着验证学生的想法:可以通过量一量或直接计算剩下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得出结果。(20+4)×2=48厘米。
重点讨论为什么不是“12厘米”而变成“36厘米”呢?接着用课件展示周长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剪下后多出了两条边。
随后小结:大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后,虽然它的大小没变,但周长却变化了,增加了两条边,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共同讨论的内容。
得出结论:(课件展示继续剪的情况)从大长方形图中每剪一次多出了两条边。
(2)探究几个小图形变成大图形后周长的变化规律。通过刚刚的动手操作,学生手中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纸片,让学生动手操作:“跟同桌的小长方形一起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根据学生拼的情况,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并要求学生算一算自己拼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情况一:周长为(40+4)×2=88厘米。
情况二:周长为(20+8)×2=56厘米。
重点交流:周长为何从“2个36厘米”变成了“88厘米或56厘米”了呢?两种拼法的周长为何又不一样呢?
深化认识:如果我们把四个同学的小长方形都拼起来,周长又变成多少了呢?那如果把五个同学的小长方形拼起来呢,又会是怎么样?
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借助课件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得出结论:每拼一次,隐去两条边。
4.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并记到笔记本上:分拆周长增两边;合拼周长减两边。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小学数学学科是一个有机整体,教材是反映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因此,通过对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深入了解,对学生今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做了铺垫,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技能,优化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金燕云.基于典型错例分析的教学改進实践[J].科学中国人,2017(20).
[2]李娟芳.小学中年级数学错题整理的必要性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