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8-03-13 06:28周瑜
职教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内涵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就业教育的新路径。文章构建了基于“培育、体验、孵化”的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从多角度、多方位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做了分析和实践。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培养体系;办学路径

作者简介:周瑜(1982-),女,重庆市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高职院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定位与路径研究”(编号:17SKG275),主持人:周瑜;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的探索与实践”(编号:161029),主持人:杨智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2-0137-05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内容,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实践为手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这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是就业教育的新路径,也是就业教育的拓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作为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从多层次、多维度、多途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就业质量有效提高。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基于此,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重庆工程职院”)形成了“学校顶层设计、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群分类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我校经管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机融合,并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并实施了基于“培育、体验、孵化”的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改善了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然后以重庆工程职院为例,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如何构建基于“培育、体验、孵化”的递进式创新创业体系,并从多角度、多方位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和实践,有效促进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借鉴范本。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观念有待转变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连续两年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可知这项工程对我国发展之重要。为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通过3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1]在新形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已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得到普遍关注,从多个角度行动了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对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和理解不到位的情况。第一,认为高职学生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低端,学生文化成绩不好,综合素质不高,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以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不像理工类专业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创造性,无法开展创新教育,最多也就是在创业上开展一些教育;第三,认为经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就是摆摊设点,做点销售和买卖方面的工作,不会有大的作为。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标准和体系,不能满足国家对“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教育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二是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创业潜能等综合素质[2]。在教育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人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归为学生部门所管,专业教育划归教学部门所管,这就使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过程相分离,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致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在教育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偏重于学生部门开展以学生竞赛为主的演讲、设计、策划、科技等团学活动,以学生所获赛项奖励的多少来衡量创新创业的教学成绩,使得少部分学生只是靠兴趣特长获奖拉分,专业创新不够;大部分同学都未能在创新创业中有所展露,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基础的创新创业课程如“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意识”等,或是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都是在灌输理论。没有遵循学生在大学各个年级的需求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内容,缺乏实践性的教育又怎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三)没有创新创业经验和经历的导师队伍做支撑,师不高则弟子不强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理论为基础,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育。而当下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成员由招生就业处成员、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等组成,这部分人往往无创新创业经验或是实践经验不足,缺乏专业技能强的专业老师和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深度参与,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循序渐进,全程化、系统化的教育得不到落实和开展,最终出现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四)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无法实践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经费有限,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投入不足,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使得学生好的创意点子没有可供转化成实体的平台,也就得不到市场检验的机会,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让指导老师没有继续全心投入的激情。endprint

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培育、体验、孵化”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一)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要求

通过对重庆能投集团、新道科技、中原地产、中国平安保险等公司的深入调研和交流,进一步明确了行业企业对经管类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所调研公司一致认为:一是在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与调整后,公司无论对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潜能;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采取递进式教育,绝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三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行业领域知名的企业家或者创业成功者参与,企业成功人士参与是实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培养的重要基础;四是要建立供学生体验和孵化的实践平台,体验平台能让学生身处其中,体验创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和激发他们的激情,孵化平台能让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得到实践和检验,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

(二)构建基于“培育、体验、孵化”的创新创业体系

基于调研和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重庆工程职院构建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培育、体验、孵化”的创新创业体系,如图1所示。

通过第1-2学期基础阶段的意识培育,到3-4学期专业学期期间的创业体验,再到第5-6学期的成果转化与孵化,形成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递进式、集成式培养,让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从意识培育到创业体验再到成果实体孵化的创新创业全过程实践经历。

1.培育——意识培育。意识培育集中在第1-2学期,通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植入“意识培养模块”,让学生在大一时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课,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形成创新的习惯。如《创新创业教育》、《市场营销》、《名人创业成功案例》等相关课程。采取自建和引进两种方式创建学生在线学习资源库。组建由校内专业技术老师和企业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创新创业教学全过程闭环。组建“创翼部落”创新创业社团,成立新媒体工作室,成立会计、物流、营销、旅游酒店4个专业协会,负责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推动和实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

2.体验——创业体验。创业体验主要集中在第3-4学期,通过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并将其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如将《创业认识》《VBSE创业实训》《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VBSE营销实训》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通过校企共建的VBSE仿真实训中心进行实践,让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中,运用真实的企业业务,实现从上课向上班的转变,体验创业关键过程;通过40余家校外实训平台,将创新创业要求融入顶岗实习,实施专项跟岗和顶岗实习过程中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实现技术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交融渗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彩虹人生”创新创业创效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让学生学会制作创业计划书、展示创业的设想成果、激发创业热情、检验创业水平。近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3.孵化—实体孵化。实体孵化主要集中安排在第5-6学期,学校提供场地、基地装修和创新创业指导,将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获奖项目和经过答辩评审通过的项目入驻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实现创新创业项目从创意、到方案策划与设计,再到项目实体的转化。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将创新创业与相应课程学习学分互换,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质量。创新创业项目运营以校企导师为顾问、学生出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师生共同评价的经营模式。实施近两年来,成功孵化“九减一”校园快递项目、“小时光”书吧、“美食美刻”精致休闲食品店等三个创新创业项目,并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如“小时光”書吧跻身重庆高校一流书吧之列,“美食美刻”开创校内创业合伙人制经营模式,三个基地年收入达300万元。同时开展学生各类自主创业经营项目进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目前已达了23个团队,形成了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潮。通过前期的意识培育,到创业体验,再到最终的实体孵化[3],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生态链,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1.校企共建校内仿真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依托学校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仿真真实商业社会环境平台和植入企业真实业务的VBSE实训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到全校。创新创业学院围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财经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两大目标建设,对重庆乃至全国经管类创新创业导师开展培训。

2.依托学生社团,成立“创翼部落”创新创业社团。依托学校社团,组建了“创翼部落”创新创业社团,先后成立了新媒体工作室、会计、物流、营销、旅游酒店等4个专业协会,负责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大赛的推动和实施。

3.依托校内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大赛成果。学校为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场地和装修,学生将创新创业获奖项目在中心进行转化,并开展自主投资、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目前已成功孵化三项创新创业实体项目,服务于全校师生,并在重庆市进行推广。

(四)组建校企混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4]。学院通过内培外引,组建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校企混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一是组建了具有专业技能过硬、实战能力强的校内专业师资队伍,通过课程建设、企业挂职锻炼、从事课题研究、参加校外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校内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聘请社会知名创业成功者和企业专家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团队,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共带学生、共组比赛等方式参与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样实现了校企导师专长互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极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endprint

(五)建立创新创业保障和激励机制

1.成立学校和二级学院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工作小组,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和教学的副书记和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创新创业的方向性指导和统一部署。各二级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小组,党总支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学生科长和教务科长担任副组长,创新创业导师、辅导员担任成员,全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施。有了战略的指向和战术的指导,就会形成从上到下团结一心、各行其职,学生踊跃参加创新创业的良好气氛。

2.制度保障。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全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考核各二级单位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便于管理和实施,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院长,校团委书记担任副院长;制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创新创业绩效考核办法、创新创业中心项目运营与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导师聘用与管理办法、二级学院领导创新创业管理与评价办法等,为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经费保障。学校每年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预算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和条件改善[5]、绩效奖励、项目孵化、大赛备赛、平台搭建等;各二级学院从学院教学经费中预算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创新创业工作室、创新创业大赛、导师指导费用等开支;另外还通过企业、校友等社会资助成立创新创业基金,有效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三、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取得的成效

重庆工程职院紧扣创新创业教育主题,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创造性地构建了“高职经管类专业‘培育、体验、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经过2014-2015年的探索,2016-2017年的实践,我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创业率突破历史

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创业案例颇多,创业率已经取得了历史的突破,学生五年来创业对比数据见表1所示。

经管类专业构建的“培育、体验、孵化”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体孵化”,建成校内经营性创业项目、持续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形成创新创业成果。创业率达到3.6%,比实施前净增3.55%;创业学生人数净增70人;孵化小微企业净增12家。

(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突出表现在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和技能竞赛获奖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出经管类专业“培育、体验、孵化”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显著成效。在该体系的培育下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奖1项、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奖4项,技能大赛获奖比实施前增加49项,具体数据见表2所示。

(三)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逐渐壮大

在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促进下,建成学校创新创业中心1个,创新科研团队5个,创业导师团队(校内外双导师制)8个,校内创新创业导师19名,企业兼职创新创业导师20名,11位老师获得创新创业培训师资质,教师在全国微课、讲课比赛中屡获佳绩,教学改革实施效果与日俱增。

(四)成果得到同行认可和借鉴

创新创业体系及构建方法得到了市内外高校的高度认可,并带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市内兄弟院校多次反复来校交流学习经管类专业“培育、体验、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运行情况和创业导师团队建设方法。三年来,共接待市内近67所院校来访学习,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陆续展开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带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我校创新创业成功做法。2016年4月全国“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讨会”由我校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来自全国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及企业40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校经管类专业“培育、体验、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成果作为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作大会交流,得到参会院校的高度肯定,先后接待国内近220所院校来访交流。受到重庆电视台(以“全市首个大型财经仿真实训中心成立”为题)、重庆市政府网(以“工程职院成立我市首个大型仿真实训中心”为题)等15家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为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范本。

参考文献:

[1]舒楊,赵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8-91.

[2]孙斌,杜文军,曲广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推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7(18):60-63.

[3]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2):84-87.

[4]张蕾,王凤芹.“政、校、生、企”多维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82-86.

[5]钟燕瑾.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3):69-72.

责任编辑 蔡久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