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翠 王勤(通讯作者) 张敏(通讯作者)
(南京扬子医院 临床药学室 江苏 南京 210048)
最近几年里我院越发重视是否有效运用临床药物的情况,时刻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相关事例的报告及相关管理事务,临床科室自行统计ADR进行上报的数量也是慢慢增加。为更好的管理我院ADR出现的特征和规律,提升临床药品的有效性,避免一些严重ADR 的重复发生,现将我院2015—2016年度上报的85例ADR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收集我院2015—2016年度上报的报表进行评估筛选,有效运用回顾性研究策略,总ADR实验对象人数共85人,分别按照性别、年龄以及ADR自身状况分类,关联于药品的各个参数,包括名称、性状、给药方式、临床症状以及发生次数等展开有效研究。
2.1 参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评估评分标准》的基本内容,85例ADR人员中,新的、一般的以及严重的人数分别为13例、4例、81例。可见发生较多的是已知、一般的ADR69例占81.18%,极少数发生严重的ADR,相关结果参照表1所示。
表1 ADR类型及构成比
2.2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85例患者中男性32例占总人数37.65%,女性53例占总人数62.35%。其中41~60岁患者ADR发生率较高,达到42.3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构成比
2.3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及分布
在85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73例(85.9%),口服12例(14.1%)。可见ADR的发生以静脉给药为主,其次为口服给药。
2.4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分布及联合用药情况
在85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57例(67.1%),其中二联用药9例;中成药14例(16.5%),其中二联用药4例,其它14例(16.5%)。可见引发ADR主要以抗感染药为主,其次为中成药。见表3。
表3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5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
有57例,占全部ADR67.1%,涉及的药品18种。其中β-内酰胺类所占比例最高(49.12%),其次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大环内酯类(0.12%),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构成比
2.6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通过对研究85例ADR相关分析数据里,排名第一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48.24%),其次为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及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停药痊愈83例(97.65%),需住院痊愈2例(2.35%),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3.1 关注新的和严重的ADR
由表1可见,2015—2016年共发生4例严重的ADR,其中1例为我院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即骨瓜提取物静脉滴注出现过敏性休克,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所以在药物使用开始需要了解患者过敏情况,第一次使用该药物需时刻咨询患者感受,一旦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要做好马上处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而且需认识容易出现ADR情况的药品,防止更危险的情况发生。
3.2 性别、年龄
通过以表2能够知道,往往女性出现ADR症状的概率大于男性,或许这归结于男女身体条件和机理差异,血液循环中产生的激素的不同,女性对于药物的感知能力更加敏感。就年龄上,ADR的发生主要集中在41~60岁之间,占42.35%,而≤1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所占据的比例为5.88%,其重要的原由是年龄的不断加大,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尤其是超过50岁的老年患者,身体各个器官功能衰退,而且还有其他并发症出现,因此ADR出现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由于我院儿科只设门诊,故出现ADR患者里仅有少数的儿童病人,同时,儿童各个组织和器官功能不健全,很容易对药物产生副作用,对ADR难以承受,不能有效的阐述儿童发生的不良反应,易被忽视。故临床诊疗中应考虑性别及年龄因素对ADR的影响,特别是超过50岁的老人和孩子,在使用药物时应该有成年人进行监督,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做到及时治疗,防止症状更加严重而出现一切不好的情况。
3.2.1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分布由表3可见,抗感染药物共引起ADR57例占67.1%,居首位。所以,我院需要积极做到药物抗感染的能力,重点参照《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临床医师完成相关用药工作。
3.2.2 中成药ADR出现的概率位居次位,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较多,特别要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因成分复杂、提纯技术、传统认知局限、配伍(序贯)使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密切观察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用药反应,重点观察药品说明书中未提示、使用过程中变色、浑浊、产生絮状物的用药反应。建议在中药注射剂进行使用过程中,严格参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规定,仅运用单一的中药注射剂,防止统一运用的情况,若需要合并使用,需充分认识间隔的有效性和之间是否发生作用。同时应加强对中成药注射剂引发ADR的监测。
3.3 从给出的85例ADR能够知道,大多数都使通过静脉滴定给药的方式出现ADR,所占比例为(85.9%)。这是因为静脉滴注直接接触的血液,药物进入人体,进而跟着血液循环到身体各个部位,效果快且迅速;而且另外某些条件,如药物自身制剂、添加物、微粒大小等,同时包括输血操作的不规范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所以在治疗环节里,坚持只用一种药品,如果能治疗好就避免混合使用药物;若能经口入的药品尽量选择口服,只有患者病情过于不稳定可考虑静脉给药,当病情稍微有好转就需使用口服用药。
3.4 抗菌药物引发的ADR由表4可见,抗菌药物导致出现的ADR不能忽略,我院重点将抗菌药物进行分级设置,更有效的监管和严格使用抗菌药物。然而依旧存在某些问题,比如用药时间未合理设定、没有针对某病情的合理药物,没有合理的联合用药等,因为ADR出现的概率上升。这里面所占据比例最多的是β-内酰胺类,其比例为49.12%。其中2例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均导致住院。建议临床严格参照《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内容,合理运用抗菌药物,参照药敏实验所给出的数据有效挑选抗菌药物,不要依赖于抗生素。
3.5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可通过下表5能够知道,皮肤及附件是位于首位的,85例中共有41例出现相关临床表现,所占比例为48.24%,表现出皮疹、瘙痒、潮红等症状。排名其次的是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及全身性损害等较严重ADR应给予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ADR的出现不单单只与药品本身存在关联性,包括病人自身身体条件、年龄,给药方式等多方面条件,还与抗感染药物长期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有关。因此,医院应做好ADR的监测及宣传培训工作,及时发现,及时上报,临床药师和医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并制定年度重点监测品种,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1]章萍,廖应熙2011年我院7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16):66-68.
[2]李明慧.2012年111例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9):1654-1656.
[3]李慧,张洪峰,陈晨,魏亚超,李倩,王乐.我院1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药品评价,2012,9(29):30-32,42.
[4]刘丹,赵丽霞,丁长玲,张树平,丁召兴.我院4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研究,2013,32(9):554-556.
[5]龚小明390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4,22(1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