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蝉
(中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四川 德阳 618100)
高龄产妇指产妇年龄在35岁及其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得高龄产妇人数逐渐增加。高龄产妇相较于普通产妇其妊娠和分娩不良情况出现率较高,高龄产妇的安全分娩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1]。分娩是女性必经生理过程,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性。高龄产妇由于其生理素质以及心理因素上的影响,分娩结局受威胁[2]。助产护理通过对高龄产妇健康宣教、分娩指导以及基础圣湖护理,改善高龄产妇分娩结局。研究中采用助产护理干预方式,观察其在高龄产妇中的应用价值,现作如下报告。
1.1 研究资料
研究资料为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高龄产妇一般健康信息,随机分组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高龄产妇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产妇无妊娠并发症,无心血管以及肝、肾等脏器疾病,无精神认知上的障碍。
研究资料收集整理中:
对照组高龄产妇年龄范围在35~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6±2.57岁,孕周为38~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40.14±0.23周,初产妇为2例,经产妇为38例;
观察组高龄产妇年龄范围在36~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37±2.36岁,孕周为37~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9.29±0.27周,初产妇为1例,经产妇为39例。
在统计学意义上比较这两组高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高龄产妇实施常规性护理措施,包括妊娠期间的保健指导,指导产妇定期入院产检,确保产妇安全分娩。观察组高龄产妇则实施助产护理干预方式,进行助产士一对一的妊娠期、分娩期指导,提高产妇分娩成功率。具体措施包括(1)分娩前护理:产妇入院后由助产士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向产妇讲解高龄产妇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自然分娩知识讲解。助产士评估产妇的一般健康状况,结合产妇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背景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式,了解产妇对高龄分娩的看法,掌握产妇的情绪。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使产妇身心舒适。助产士鼓励产妇家属多陪伴,为产妇提供精神上的支持。(2)分娩时护理:第一产程时间长,协助产妇调整自身状态,同时确保食物、水的摄入,使产妇保持精力。做好产妇心理上的疏导,避免产妇出现威胁产妇以及胎儿安全的行为,提高产妇的安全感[3]。第二产程中助产士全程陪伴在产妇身边,指导产妇正确呼吸、用力。不断鼓励产妇,给予信心,帮助产妇顺利分娩。分娩完成后,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评估胎儿的健康状况。安抚产妇,避免情绪波动引起产后出血。(3)分娩后护理:指导产妇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嘱产妇注意休息。告知产妇新生儿护理注意内容,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增进护患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同时鼓励产妇家属与产妇交流沟通,对于产妇所做的努力进行认可,给予其家庭的温暖,防止产妇出现产后抑郁。
1.3 观察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高龄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和总产程时间。
1.4 数据处理分析
本研究中数据分析方式应用SPSS 22.0,计量资料为总产程时间,计数资料为产妇自然分娩率,P<0.05则表示差异有意义。
2.1 观察组高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如表1。
表1 2组高龄产妇总产程时间比较
2.2 观察组高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如表2。
表2 2组高龄分娩方式比较
高龄产妇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妊娠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且多数高龄产妇不良的心理因素,包括对自身安全的担心,对新生儿健康的担心以及是否成功分娩[4]。助产护理是产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助产士能够为产妇提供专业的指导,降低产妇的心理负担,减轻其无助、焦虑、恐慌的情绪。多数高龄产妇容易紧张,有效的心理疏导,一定程度上促进顺利分娩。助产士在产妇孕检中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协助产妇在妊娠期间加强自身营养的摄入,指导其适当运动,防止出现早产。产妇分娩后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产后2小时严格观察产妇阴道流血情况,严密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高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以及总产程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助产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扩大服务范围,给予产妇安全感。
综上所述,助产护理干预在高龄产妇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改善其分娩结局,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1]莫丽萦.助产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3,17(11):1998-1999.
[2]王艳杰,温洪樱,宁艳等.助产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511-1512.
[3]吴玉钗,郑素萍,吴凌凌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7):90-91.
[4]朱宏伟.助产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