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热症状辨证体会

2018-03-12 13:35李霄王伟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内伤发热

李霄 王伟

【摘要】发热是临床常见疾病,历代各医家对发热的辨证论治非常详细,但是却使发热的辨证非常复杂。从医案上看,各医家对发热的治疗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张仲景提出的六经辨证,善于治疗外感发热,而李东垣以独特的“甘温除大热”治疗内伤发热。后世的“滋阴派”、 “温阳派”等都有自己独特理法方药体系。

【关键词】表证发热;内伤(里证)发热;半表半里证发热

治疗发热,我是以八纲辨证的表里辨证为基础,结合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主干,参杂外感六淫、内生五气、气血津液病症辨治为枝叶综合分析来定自己的理法方药。

1 表证发热

表证发热大多是外感,张仲景的太阳病属此例,另外卫气营血中,卫分病属此例,再结合外感六淫致病因素可具体如下:

1.1 风寒束表

通常病人发热时的表现是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口不觉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本证由风寒由外来袭,卫阳被郁,腠理闭塞所致,正好符合《伤寒论》的太阳病,治以辛温解表,麻黄汤主之。

1.2 风热犯袁证

这个证正好合符《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证。患者身体发热比较明显,微怕风、脸红咳嗽、无汗或者汗的发出不舒畅,头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证属风热犯表,热郁肌腠,治以辛凉解表,银翘散主之。

1.3 暑湿伤袁

病人有身体发热,微怕风、流汗少、头昏胀痛,心里烦燥,口渴,大便或溏或粘腻不爽,舌苔薄黄且腻,脉濡数。证属暑湿遏表,湿邪伤中,表卫不和睦,肺气不清。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用方新加香薷饮主之。

表证发热一般以外感实证比较多见,也有虚证,例如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这三证与内伤发热是有相似之处的,但是也有区别。表证发热畏寒,脉象都可见到浮脉,如:气虚发热,病人会怕冷壮热,不出汗,脖子疼,浑身上下酸痛,舌苔是白色的并且厚腻,脉浮濡或浮数重无力,治疗应以益气解表,给以败毒散;阴虚发热,患者身体发热,微怕风寒,少汗,头昏,心烦燥,口干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兼有浮象,治以滋阴清热,发汗解表,加减葳蕤汤主之;阳虚发热,病人的身体会发热,怕冷,冷了会症状加重,热了则症状减轻,不出汗,四肢冰凉,感到疲倦想要躺着,面色苍白,说话声音低微,舌苔颜色淡红,舌苔是白色,脉浮大无力,治疗应该以助阳益气,散寒解表,再造散主之。根据以上的内容来看,在发热表证的治疗上面应该以解表为大的原则,夹杂有多种病邪者以祛邪解表,正虚表证则以扶正解表,才不至于引邪深入。

2 内伤(里证)发热

內伤发热多为内伤五气致病,在《伤寒论》中,阴经为病的发热,虽有表证陷入里而得,但是即以陷里,应该是里证的范围,另外卫气营血辨证中营分、血分证虽然有温疫之邪传变入里而得,而且有的温病传变迅速,不过我还是认为这应该是里证的范围。

2.1 阴虚发热

病人在午后潮热或者在夜间的时候发热,并且不想穿衣服,手心和脚心都有发热的症状,心里烦燥,睡的少,做很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头发干并且是红色或者是有裂纹,舌苔很少甚至可能没有,脉细数[1]。病人阴精亏虚出现阴不足的临床表现,到了午后阳气转而入里,此时阴不足,阳入里则相对盛,表现为午后或者夜间发热严重,证属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以滋阴清热,清骨散主之,亦可用知柏地黄丸治疗[2]。

2.2 血虚发热

病人发热大多数都是低热,头脑发晕,眼睛发花,身体感到疲倦没有力气,心悸不能安静,脸上没有光彩,嘴唇和指甲的颜色都很暗淡没有光泽,舌头是淡红色,脉细弱。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3]。患者血虚失养,导致阴血无以敛阳,血虚不能上养头目,外濡肢体,则气无以化生,证属血虚失养,阴不配阳,治以益气养血,归脾汤主之,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淡或闭经者,可合以四物汤[2]。

2.3 气虚发热

病人发热一般是在劳动导致疲倦之后发生或者是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感到发晕,没有力气,气短不想说话,自汗,容易感冒,吃得不多,便溏,舌头是淡红色,舌苔是白色的而且很薄,脉细弱。其病机很难理解,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以及《脾胃论》中详细论述过,李东垣将人体的气机升降看的很重,脏腑中重在治脾胃,顾护中气,气虚则无力上升,脾胃清气不能上升则反流于下,精微淤积转为湿邪,湿邪郁久则发热[4],进一步困遏脾胃,加重病情,证属中气下陷,阴火内生,治疗应该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用方是补中益气汤加减。

2.4 阳虚发热

病人会身体发热,又很怕冷,四肢却不是热的,面色咣白,头发晕想要睡觉,腰膝酸痛。舌头发胖湿润或者有齿痕,舌苔是白色的并且润,脉沉细而弱,或浮大无力。证属肾阳亏虚,火不归元,治疗应该以温补肾阳, 《金匮》肾气丸[2]。

2.5 气郁发热

经常觉得身体热并且心里烦燥,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烦躁,胸胁胀满,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证属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肝失疏泄,治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扼逍遥散[2]。

2.6 湿郁发热

低热或者午后较严重,胸闷身重,不思饮食,口渴但不想喝水,甚或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证属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治疗应该以宣化畅中,利湿清热,用方三仁汤。湿郁化热,阻滞少阳枢机,兼见黄疸,可合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2]。

2.7 血瘀发热

病人在午后或者是在夜晚的时候发热,或者自觉身体局部发热,口干不想喝水,躯干或者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者肿块,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证属瘀血阻滞,气血壅遏,治以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2]。

温病中卫气营血辨证,营、血分证发热虽有瘟疫之邪外侵所致,但传变入里,也应该属于里证范畴。内伤发热在治疗上邪实则祛邪,正虚则扶正,但多不用透外,发散之药用量应少,这样方不致于损伤正气,也可避免里邪留恋。

以上是我对内伤发热的归纳总结和理解,接下来是我对发热的半表半里证的一些归纳理解。

3 半表半里证

在《伤寒论》中,少阳证属于半表半里证,阳明经证也属于半表半里证,而卫气营血辨证中气分证也属半表半里证。

伤寒少阳证患者寒热,胸胁苦满,不想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双目眩晕,舌苔薄白,脉弦者,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主之[5]。另外内伤中疟疾、黄疸虽然属于内伤杂病,但是辨证中属于半表半里证,如疟疾患者,其症状证属疟邪伏于少阳,阳气被遏,营卫亏虚,治以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加减。

《伤寒论》中阳明经与温病中气分热盛证相似,只是在不同的辨证体系中应属于半表半里证范围,阳明经证患者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此时患者發热应是高热,给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白虎汤主之。总的来看,半表半里证在治疗上不能单独一味的发散,也不可单用清里或温里,应该用和解之法,清透之法,方可达邪外出,而又不致于引邪深入。

4 预防调护

对于发热,在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注意就会引起,例如细菌感染,着凉等。所以及时治疗外感发热及其他疾病,防止久病伤正是很重要的,并且要避免过度的劳累,还要保持精神愉快,心态也需要放轻松,调节饮食也是很重要的,并且饮食的卫生一定要注意,以防止病从口入,导致细菌感染,防止不适当的用药等,这些都对预防发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而内伤患者更应该注意休息,适当卧床休息,或做些适当的活动。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应该要多吃清淡一些,还要多一些营养,并且又很好消化的食物。要多穿衣服,不要着凉,避开吹风,以防止受到外邪的入侵。

5 评述与展望

以上是我根据课本以及临床实践总结的关于发热病的治疗思路,中医治病理法方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理法是辨证论治的辨证过程,辨证对了方药也就不会偏离治病的大方向,对于方药我理解的不多,所涉及到《伤寒论》和温病方面的理解很浅,在这里不敢过多的引用,以后再这些方面还要多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孟溪,宋琳,吴侠等.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 (09):1705-1707.

[2]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02-304.

[3]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4).

[4]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38).

[5]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5).

猜你喜欢
内伤发热
总裁辞职再揭优步“内伤”
何谓内伤病因
应用红外检测技术查找35kV系统接地故障
红外成像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回转窑托轮轴瓦发热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
针对变电站设备的红外测温思路分析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