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宁
摘 要: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础,可是一些学校购置多媒体、电脑的初衷却是为了“达标”。很多教师虽然通过了计算机、课件制作、教育技术等考试,可实际操作水平并没有达到电教化教学的要求,致使课堂教学仍循规蹈矩。学生厌学、不学,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流失现象。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改变农村中学的现状迫在眉睫。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学校
农村学校经过几年的改革发展,虽然缩短了与县城学校的差距,但仍然比较落后。教师学历参差不齐,老教师占多半以上,电教化设备不齐全,或者配备了的电教设备也不使用,成为摆设。尽管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础,可是一些学校购置多媒体、电脑的初衷却是为了“达标”。很多教师虽然通过了计算机、课件制作、教育技术等考试,可实际操作水平并没有达到电教化教学的要求,致使课堂教学仍循规蹈矩。学生厌学、不学,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流失现象。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改变农村中学的现状迫在眉睫。
一、重视引入电教设备
校园网不仅能为课堂教学服务,也要具有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功能,通过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有创意的、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在网上进行创造活动的空间,使学校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所。为了满足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利用校本培训,对教师进行专题的课件制作辅导,开发自制课件,充实学校校本資源库,鼓励教师参加市区课件制作评比,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教育的能力。
二、善于学习电教技术
教师学会多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不拘于形式,不应付考试,把真正的技术本领学到手,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教师在制作电教课件和实施电化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的特点来积极地为教学服务。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课件的制作不要片面追求外观,过于注重视觉形象。否则,就起不到调动注意力的作用,反儿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三、善于运用电教设备
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课程提供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和现象融入课堂,拉进学生与要学知识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要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要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其次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虽然电教化走入农村课堂有极大的好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一)教师指导与多媒体应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点拨的作用,就不会有好的效果。有的老师授课时,一味出示图片和视频的演示,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教学效果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
(二)注意多媒体运用的针对性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三)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效果
如果老师使用多媒体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對于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不会有明显增强。如果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甚至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不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再加上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毋庸置疑,电教化引入农村课堂,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正确掌握电教化运用的需求时机,做到教师的指导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使电教化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真正发挥电教化的有效作用,达到电教化辅助农村教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