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机制与创新路径研究

2018-03-12 00:45潘琳,周兵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传播机制发展路径互联网+

潘琳,周兵

摘 要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文章阐述了“互联网+”对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创新发展重要的推动作用,借助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深入分析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机制,最后从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和数字化水平、提升社科普及的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创新社科普及的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社科普及;传播机制;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2-0049-03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应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逐步加强服务体系完善和持续提高服务效能。针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成为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构成[1],实现具有创新、特色和科学发展特征的社科普及,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愿景和使命。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社会科学普及内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播内容,即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其次受传者,即广大社会公众。区别于传统社科普及,“互联网+社科普及”模式增加了新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传播内容方面,后者更加强调人文社科思想、知识的求新趋向;二是传播渠道上,区别于传统的传媒手段,后者强调藉由科学方法,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新型社科推广形式。《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指出,“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引导技术、效能、组织的变革和升级,促进实体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提升,从而构筑起涉及更广泛领域、以互联网要素为基本内容和创新驱动的新社会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针对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状,开展社科普及的数字化传播机制运用与发展创新路径研究不失为社科普及研究的一個全新方向,更是不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号召,传播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

2 数字化传播为社会科学普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科学普及方式力求使公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在普及社科知识的基本目标下,提倡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并致力推动社科实践。互联网传播具有偶发性、碎片化和个性化等特点,体现为新媒体的内容发布没有规律性,内容呈现非整体化、“微内容”的特征,同时新媒体浓重的个性化色彩赋予了用户更多的表达自由。如何抓住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运用数字化传播机制,并与社科普及的需求相结合,创新传播路径和方式,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拓展的。数字化传播代表一种创新发展方式,社科普及跟上这一历史潮流,以数字化传播机理展示社科领域的优秀成果,使社会大众树立崇高的价值观,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社科普及离不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支撑。以移动通信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介已成为社会科学信息进入大众认知的主要通道,这给社科普及工作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模式、内容供给等方面的崭新挑战。互联网信息传播呈现三大特征,即偶发性、碎片化和个性化。如何抓住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运用数字化传播机制,并与社科普及的需求相结合,创新传播路径,提供了互联网+社科普及的研究维度。文章深入分析社科普及的传播机制,在论述数字化传播为中国社科普及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着重就社科普及在新媒体冲击与挑战下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应当采取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可以为数字化时代下更好地利用信息传播生成机理改进我国社科普及平台建设、创新普及内容与方式,提升社科普及竞争力、加强和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3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机制分析

传播机制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在传播过程中参与的要素;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参与的要素之间是如何协调运作机制。按照拉斯维尔“5W”传播模式的主要观点,“互联网+”背景下社科普及过程中参与的五种要素分别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3.1 传播者

社科普及工作者群体是社科普及工作的传播者,是组成社会科学知识集合体的重要源泉。社科普及的过程可描述为,通过社科普及工作者的主动作为,将社会科学的具体内涵、人文理念传递给受众并产生教化影响,从而内化为受众自身的能力、见解、道德、信念等主观要素的过程,这一过程显著体现了“信息转化”系统的本质特点[3]。一项成功的社科普及活动除了需要策划、组织、宣传、贯彻力的保证,传播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必需的,在这些要素的合力作用下才能充分释放社会科学知识的魅力和实现良好普及,从而为公众所接纳。

3.2 传播内容

社科普及内容供给创新本质上是针对传播内容组成的创新调整,主要体现为内容开发和内容优化。传播内容的确定应以掌握用户需求为前提,以对题材的精深控制为关键。所谓“精深”包含两面涵义,一是准确选取题材面,防止话题覆盖面大而无当,尽可能缩小广度,从而易于聚焦关注;而是深度透析事件真相,要求传播者集中优势、深入剖析复杂事物表象的核心本质。

3.3 传播媒介

传统的科普渠道和方式基本是线性的,即“点对点”或“点对面”,以施教者为中心,受众被动接受。而“互联网+科普”真正实现了受众为中心,建立了科普传播的链条和次级等效传播矩阵,通过多点交互,生成网状的传播渠道[4]。相比互联网交互功能更进一步的是“内容交互”,即施教者与受众个体之间对具体信息内容的交流,包括受众接受信息的兴趣、基本态度甚至价值判断。内容的交互不仅存在于施教者与受众之间,而且更多地存在于受众与受众之间,以及受众与网络之间(例如,跟帖、评论)。从另一个角度看,多种形式的互动对科普渠道的健康,是一种天然“养护”,有利于提升科普平台的价值,培养受众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形成科普平台的品牌。

3.4 受传者

社科普及工作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明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人文素质。实现社科普及以受众为中心,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型公众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传统科普的“授课”方式已经明显落伍,迫切需要实现以受众为中心的变革。要使受众拥有“选择权”“诉求权”“参与权”。事实证明,只有互联网和大数据才能实现知识“海量”聚集,让受众有选择的空間和自由,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受众群体可以分为多级多个虚拟社区,提出切合自身实际的、真实确切的求知要求,有利于我们准确预判受众需求,形成需求大数据。

3.5 传播效果

传统的社科普及借助传统媒介进行单向传播互动性较差。借助双向传播的互联网媒介进行社科普及可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互联网+”背景下,以受众为中心,可以不停步地调整以适应公众的时刻变化的实际需求。受众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科普的需要,而不是被动的灌输社科知识,传播效果更加的明显另外,“互联网+”与“科普”深度融合会产生传播的“化学反应”,而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仅是传播方式和范围的“物理变化”。其交叉学科的跨界融合、结构重塑、协同开发、资源整合,都显示出对人的尊重且方便易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智能化,使科普工作展现出内容的创新性能和传输工具的变革性能,都给人们带来了未曾想象的美妙享受。

4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社会科学普及的路径

4.1 增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时代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应在传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基础上增加互联网科技的内容。一是要加强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社科组织有关部门应在档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职能优化和调整,形成常态化职业科普编制,建设一支社科普及专业力量。二是要精心培育网络推手和打造专家智库。以现有网络引导员为基础,引导和整编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员,以业务咨询、服务外包等方式务实推动宣传合作,打造一批文采和理论兼长的精锐网宣力量。同时注意整合高等院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智力资源,打造专家智库,通过开放课题、协同攻关等方式开展研究合作,引导他们对重大社科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社科工作开展提供学术支撑、权威引导和理论自信。三是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切实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维护公众的主动意识,激发受众的主人翁热情,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社科普及运动,通过培养参与感以实现获得感,让受众在自觉普及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提高。

4.2 以受众为中心,提高社科普及服务效能

社科普及要紧密联系社会现状。结合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提供最即时的社科解读,培养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觉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维护受众用户的平等地位,要密切关注、尊重用户的观点和体验。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上的社交媒体App等应用软件实现包括文字、流媒体等多种方式的用户交流,即时掌握受众用户的动向,搭建良好互动平台,最终实现输出内容的有效普及和广泛传播。在该科普过程中,受众一方面完成了科普内容的接收,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了自身作为上级受众向下一级受众传播的能力。上级受众在向下级受众进行科普传播时会不可避免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私人元素,因而为原始科普带来了再创造的可能。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科普”的新传播模式下,受众在被动接受科普的同时,也在对科普内容进行着吸收应用、重构解读和主动传播。

4.3 提升数字化水平,推进社科普及渠道建设

大力提高社科普及水平离不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新形势下创新社科普及方式,畅通信息传播和交互渠道,需要依赖数字化水平的提高。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内容传播功能的新媒介日益发达,为加速推进社科普及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服务载体。当前,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正呈现虚拟形态、凸显个性、强调交互的特点。相对传统的传播形式,数字化传播在题材开放程度、信息共享能力、时空跨度范围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必须强化数字化普及理念的运用。一是完成原有社科普及内容格式的数字化转化,为数字化科普提供内容库存支持;二是基于数字传播的特性,按照聚焦性、交互性和个性化要求完成库存内容的数字化改造、呈现、输出和传播。

4.4 加大内容创新,增强社科普及竞争力

科普作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内容创新性、题材丰富性和社科普及的品牌力方面。为了提高新时期社科普及的竞争力,需要努力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针对科普主题、科普系列和科普品牌等方面实施 “三有”战略,对社科普及资源进行创新改造和包装,其本质是对普及内容组织进行调整与优化,有两种实施路径:一是以内容开发为主要形式的增量创新,即完成普及新内容、新方向的持续创造[5];二是以内容优化为主要形式的存量创新,即对现有资源实施有针对地优化与重新整合,促进传播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贯彻以人为本主张,尊重受众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以贴近生活为出发点,在提供普适性科普内容的同时,积极引导受众从参与者转化为二次传播的普及主体,形成“下线”式和“余波”式普及链条。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工具条件,才能使实现语言智能化,促进科普语言和内容的开发思路落地生根,变成科普资源的宝藏。

参考文献

[1]刘伟.推动社科普及创新与发展的几点思考[N].安徽日报,2013-09-16(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吴颖,葛蓝.关于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7(2):24-26.

[4]韩凯,“互联网+社科普及”的八点思考[EB/OL].(2016-11-08)[2018-11-07].http://www.bjskl.gov.cn/skpj/kpgz/201611/t20161125_6481.html.

[5]李洪波.不断开创新时代鄂尔多斯社会科学普及事业新局面[N].鄂尔多斯日报,2018-06-1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社科普及数字化传播机理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2017CX013)。

作者简介:潘 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科普及、传媒管理。

周 兵,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普及、能源工程。

猜你喜欢
传播机制发展路径互联网+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
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