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丽娜
【摘要】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不能仅靠自发形成,也不能单靠教育灌输,只有真正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才是坚定的、强大的、自信的、进步的。要引导青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担当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传统文化 理想信念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毋庸置疑,理想信念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青年树立理想信念,不仅仅要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更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灵感,让当代青年在坚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现阶段,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各种文化思潮陆续涌入,社会公众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征,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也正经受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引导和推动青年坚守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引领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就必须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规律和核心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其外部形态、组成要素和传承特征都在不断变化更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精神层面上的内涵却始终没有消亡,反而随着时代变迁而释放出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些精神层面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
我国传统文化是循着历史发展进程而演进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诸子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后期,儒学经学繁荣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得以广泛流传;盛唐时期,儒释道三足并立;到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得到空前发展。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依次出现的文化思想并没有次第更替消亡,反倒呈现出一种“滚雪球”式的发展轨迹,并逐渐呈现出一种以儒学为主体、以释道等诸家学说为补充的共生状态,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强大生命力。
我国传统文化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乐礼善学、尚中贵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等,这些传统文化融合了哲学、宗教、经济、伦理、礼仪、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每一种思想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并对历史进程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比如,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法家思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盛唐时期高度繁荣的释家思想、宋明时期二程的理学思想。这些思想的价值理念、具体内容、传播载体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要求高度契合,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时代性特征。同时,在封建王朝的更替过程中,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断裂,而是随着一个个新政权的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更新为更先进的文化形式。因此,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就必须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规律性和核心特征,并将这些核心内涵完整地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的“根”为青年理想信念提供文化土壤、注入精神內涵
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不能仅靠自发形成,也不能单靠教育灌输,只有真正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才是坚定的、强大的、自信的、进步的。
传统文化的“根”为青年理想信念形成提供文化土壤。应该讲,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虽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但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从结构上看,既包括长城、故宫等丰富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儒释道等丰富的精神文化;从内容上看,既包括汉族文化,也包括藏、蒙等多民族的融合文化;从思想脉络上看,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新学等不同发展阶段;从价值取向上看,既包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英雄主义,也蕴涵团结统一、贵和尚中的舍己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性的特征,恰恰为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传统文化为青年树立理想信念注入精神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并不在于其外在的形态保留,更在于内在的精神传承。其中,人文化成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究竟天人的探索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的会通精神、天下为公的责任精神,等等,均是民族之魂,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命脉。当前,青年理想信念的树立,不仅仅要面对由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变革所带来的内部悸动,也要面对来自外部文化的植入和冲击。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只有传统文化才能为青年树立理想信念注入精神内涵,让当代青年“反求诸己”,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寻找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家园。
我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体系,其中包含的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历史性和传承性,这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遵循和规范。同时,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和借鉴有益经验,可以为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方向路径。
从多方面入手,引导青年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强化理想信念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敬畏。当下,一些青年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过时了”,与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对传统民族文化缺乏认同。对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熏陶,激发青年的文化觉醒。同时,要增强青年的文化自豪感。在文化觉醒的基础上,将这种觉醒不断放大,让青年树立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傲的文化认同感。要唤醒当代青年让传统文化回归的责任意识,从过传统节日等生活细节入手,将这种文化自豪感逐渐培养起来,变成当代青年的习惯和自觉。
传统文化延续的核心在于传承,在这方面,当代青年责无旁贷。首先,引导青年亲近传统文化,逐渐将书法、饮食、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与青年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亲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他们研究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其次,引导青年传承传统文化,让青年在研究、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主动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最后,引导青年革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并非全是精华,也有一些糟粕,青年在继承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一分为二,合理扬弃,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升华。
强化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的一个任务和课题,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这种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而迫切。对此,必须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化和外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首先,要做到内化于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诱发了一些青年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对此,要强化引导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皈依。其次,要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要通过内化促进外化,引导青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担当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为中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0期。
②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美编/杨玲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