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2018-03-12 21:21蔡小凤
医学信息 2017年26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围产期护理干预

蔡小凤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 选2015年4月~2016年4月实行剖宫产的产妇9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性护理方法,观察组展开围产期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种护理方法对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结果 对照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病发率为4.30%,并未出现肺栓塞的情况,对照组中下肢深静脉血拴18例,病发率39.10%,肺栓塞3例,病发率6.60%,两组产妇数据差异显著(P<0.05);且对照组产妇和观察组产妇症状积分差异明显,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选择剖宫产进行分娩期间,给予围产期护理干预模式,将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且还能够改善产妇临床症状,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围产期;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6-0137-02

产妇进行剖宫产分娩后,需长时间的卧床休息。而在此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下肢深静脉血拴是剖宫产术后一种病发率较高,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在剖宫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在随之上升[1]。下肢深靜脉血栓的发生可能会对下肢功能产生影响,并且还可能造成肺栓塞。因此,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实行剖宫产的产妇92例。经诊断,所有产妇均符合剖宫产的适应标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8.6±2.8)岁,孕周37~42 w,平均孕周(39.2±1.3)w,初产妇30例,经产妇16例。对照组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为(26.4±2.3)岁,孕周38~41 w,平均孕周(38.6±1.2)w,初产妇31例,经产妇15例。两组一般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所有产妇均选择剖宫产分娩。对照组实行常规性护理方法,术前加强巡视和观察,术后去枕平卧6 h,同时对产妇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切口渗血、尿量与感染等情况。给予产妇常规性补液、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展开围产期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孕期护理干预 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可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引发剖宫产孕妇下肢静脉的原因。针对肥胖、静脉血栓病史、外伤、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凝血机制异常、静脉曲张等孕妇,需加强护理。此类孕妇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较高。护理人员告知产妇孕期加强检查,早期发现并发症,尽可能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2]。

1.2.2术前护理干预 在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向其展开健康教育宣传。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向其说明下肢静脉血栓的产生原因、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尤其是高龄、肥胖、合并其他病症的产妇,需向其进行重点说明,以此引起产妇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视,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1.2.3术中护理干预 在剖宫产手术操作期间,医护人员动作保持轻柔,预防按压而对静脉内膜造成损伤。将手术床位抬高15°,促进静脉回流。手术操作期间应减少或避免对产妇左下肢输液。缩短止血带的包扎时间,以免对血管造成损伤。

1.2.4术后护理干预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与产妇交流,告知其婴儿情况,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还需做好各类护理干预。①下肢护理:在剖宫产结束后,使用热水泡脚,以此促进下肢末梢血液循环,预防出现血管痉挛与血栓的产生。避免对双下肢静脉输液,利用上肢静脉使用留置针。尽可能减少高浓度抗生素、氨基酸以及高渗糖的使用,以免对血管造成刺激性损伤。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产妇下肢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的变化,以此及时发现下肢静脉血栓。②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告知产妇,剖宫产后的8 h方可进食流质性食物。进食以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鼓励产妇多饮水,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③术后功能锻炼:产妇实行剖宫产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静脉回流。护理人员鼓励产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3]。在麻醉清醒回房后,去枕保持平卧6 h。同时告知产妇家属按摩产妇双下肢肌肉,指导产妇进行足背、膝踝关节的主动和被动运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告知产妇静坐时间不宜过长。保持坐位的时候,脚部着地,穿宽松衣物,预防静脉压升高。

1.3统计学方法

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借助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病发率为4.30%,并未出现肺栓塞的情况,对照组中下肢深静脉血拴18例,病发率39.10%,肺栓塞3例,病发率6.60%,两组产妇数据差异显著(P<0.05);且对照组产妇和观察组产妇症状积分差异明显,对照组产妇症状积分(5.13±2.14)分,观察组产妇症状积分为(4.01±2.03)分,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妇进行剖宫产分娩后,需长时间的卧床休息。而在此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下肢深静脉血拴是剖宫产术后一种病发率较高,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在剖宫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在随之上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能会对下肢功能产生影响,并且还可能造成肺栓塞。临床中,静脉血栓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且多发生于下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为血流速度变缓、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膜损伤。即便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并不多,但如患者处于急性期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肺栓塞。一般情况下,产妇实行剖宫产手术后的10 d就是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高峰时期[4]。针对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至今仍无确切的治疗方法。因而,主要采取预防性措施。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剖宫产手术此类高危人群,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而实践表明,为产妇实行围产期护理干预,将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且还能改善产妇的临床症状,促进产妇康复。

综上所述,产妇选择剖宫产进行分娩期间,给予围产期护理干预模式,将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且还能够改善产妇临床症状,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钱晶晶,冯娟,刘芙玲,等.围产期护理辅以中药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环球中医药,2015,12(S2):897.

[2]张喜维,耿丽艳,高洁,等.物理性预防结合特殊护理对血栓前状态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11):868-871.

[3]刘婉婉.行为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15(1):85-87.

[4]李宏伟.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4,13(16):1989-1991.编辑/钱洪飞endprint

猜你喜欢
下肢深静脉血栓围产期护理干预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补血生乳颗粒对SD大鼠围产期毒性
围产期时间定义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围产期胎膜早破与生殖道病原菌感染的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