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直言》中的“V得X”结构

2018-03-12 19:16李嘉
现代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法化

李嘉

摘 要:本文对《忠义直言》中“V得X”的结构进行分析,将“V得X”结构根据“得”的性质划分为“V得O”(即“得”为补语)以及“V得C”(即“得”为结构助词)两大类。“V得O”结构中,“得”前出现了两类动词,即表“取得”义的动词以及表“非取得”义的动词,通过分析描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考察此结构的特点以及“得”在结构中的语法化程度。“V得C”结构中出现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状态补语以及程度补语结构。其中状态补语结构出现的用例最多,未出现可能补语结构。本文将《忠义直言》中“V得X”结构的上述特点与《水浒传》中的同类结构进行比对,发现本书的“V得X”结构在可能补语的否定式以及状态补语后带宾语的发展中体现出滞后性。

关键词:《忠义直言》 V得X 语法化

一、引言

关于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得”的来源,我们认同王力(1980)的观点。王力认为“得”字是由动词虚化为补语,后又虚化为结构助词的。

《忠义直言》是朝鲜世宗时期流传的汉语教科书,成书时间约为元明时期。郑斯亮(2015)对本书中出现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类以及描写。郑斯亮研究了结构助词“得”在《忠义直言》中的用例,但并未做详细地描述。文本将研究此书中出现的90例“V得X”结构,按照殷国光等(2016)对带“得”动补结构的划分体系,把《忠义直言》中的“V得X”结构,以“得”字的性质划分为“V得O”(即“得”为补语)以及“V得C”(即“得”为结构助词)两大类。分析“得”字前后出现的动词、宾语、补语,探究其作为汉语教科书是否忠实记录了元末明初时期的汉语实际。

二、“V得O”结构

我们根据殷国光等的划分原则,将出现在已然语境中的补语“得”记为结果补语“得R”,将出现在未然语境中的“得”记为可能补语“得P”。王力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词“得”用在非“取得”义的动词后,引申出“达成”义,开始以补语的形式出现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得”作为补语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59例。

(一)“V得RO”结构

《忠义直言》中“得”作为结果补语的用例共52例,占“V得O”结构总用例的88%。根据“得”在其中的含义,可将其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中,“得”前出现[+自主][-持续]动词“务”“取”“收”,此时的动词均为“取得”义动词。此时“得”仍带有本义“获得”,且在“务得”“取得”“收得”中语义重心均落在“得”上。此时的“得”虽处于补语位置,但并未虚化为结果补语,此类“得”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4例。例如:

(1)光武起兵,邓禹相寻到河北,劝光武延接贤士,务得人心,立高祖事业,救万民的性命。(邓禹亲任)

(2)已前文皇帝亲自厮杀,取得天下,好生艰难,正要传与子孙,高宗皇帝又曾将两个儿子托付于主上,今主上却自管了天下十余年。(姚宗救时)

(3)收得三百人,北渡淮河,去涟水军。(魏胜立功)

“得”后的宾语类型为双音节名词,见例(1)、例(2),数量短语见例(3)。

第二类中,“得”前出现[+自主][+持续]动词“听”“料”“闻”;[+自主][-持续]动词“知”“与”“保全”;[-自主][-持续]动词“免”“除”“成”“进用”“剩下”等。此时的动词已无“取得”义,“得”字引申为“达成”义,虚化为结果补语,强调动作的完成,此类“得”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48例。例如:

(4)着竹刺伤了马,不曾成得事。(显忠归宋)

(5)嫁女便要配王侯,娶媳便与得公主。(阴兴知足)

(6)傅胜听得不好,恐损国家。(傅胜忧国)

“得”后宾语有单音节名词,见例(4);双音节名词,见例(5);形容词,见例(6)。其余大部分是偏正结构和主谓结构。例如:

(7)独自入千万军马里面,斩得颜良的头来。(关羽义勇)

(8)高宗听得甚是欢喜,除做武泰军节度使,侍卫军马都虞侯,顺昌知府,沿淮制置使。(刘琦防守)

(9)耿恭与将士同死生,都无二心,渐渐的死了,剩下得数十个人。(耿恭拜井)

(10)我听得古人说:“喫人的饮食,当救人的患难。”(申鸣许国)

(11)若不斫得贼的头来,臣也更不回。(裴度平蔡)

偏正结构的宾语中有定中结构,见例(7);状中结构,见例(8);数量名结构,见例(9)。主谓结构中有“古人说”等简单的主谓形式,见例(10);也有较为复杂的形式,见例(11)。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是”字句以及连动句。例如:

(12)灵公便:“你料得是谁人过?”夫人言:“这个是莲伯玉也。”(伯玉恭敬)

(13)百姓听得来从他,累次杀败了金军。(魏胜立功)

(14)正议论间,窗外,却遇项羽的叔父项伯听得。(张良忠义)

此类“V得RO”的用例中,动词后宾语出现了省略的现象,构成“V得”形式。吴福祥(2002)认为“得”由“获得”义动词逐渐虚化成语义指向动作的结果补语后,“V得”对宾语的共现就不再有强制性,宾语可以省略,但仍可以根据上下語境推知。此形式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10例。例如:

(15)才方议论朝事,不曾定夺得。(王旦器识)

(二)“V得PO”结构

“得”前出现[+自主][+持续]动词“学”、[+自主][-持续]动词“饶”“动”;[-自主] [+持续]动词“恨”、[-自主][-持续]“斩”“勾”“说诱”“谗谤”。“得”作为可能补语,义为“动作有完成或实现的可能”。此类“得”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7例。例如:

(16)高允得罪重似崔浩,怎生饶得他?(高允直信)

(17)若着邵成章回来,主上怎能勾得快活?(成章忠谏)endprint

“得”后宾语类型有人称代词,见例(16);形容词,见例(17)。同时也有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出现。例如:

(18)陛下心多纵欲,却要外施仁义,怎的学得尧舜治天下?(邓禹亲任)

(19)我虽是职分可以斩得手下将官,我不敢擅自诛杀。(卫青忠谨)

此类用法中“得”后宾语也可省略。例如:

(20)苏秦再生,也说诱我不动,你怎地说诱得?(周瑜忠义)

“V得PO”结构常出现于反问句和假设语境中,并带有“怎生”“怎地”等表示假设的词语(见例(16)(18)(20))。

(三)“V得O”结构的否定式

“得”前出现[-自主][-持续]动词“平定”“动”等,此类用法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3例。例如:

(21)那时蔡州贼吴元济反,朝廷发各处军马征他,连年平定不得。(裴度平蔡)

(22)蒋干回来了,对曹操说周瑜的忠义言语,动他不得。(周瑜忠义)

否定式出现在结果补语结构中体现为“V不得”,见例(21),省略宾语。出现在可能补语结构中体现为“VO不得”(见例(22))。

三、“V得C”结构

我们根据“V得C”中“C”的性质,将《忠义直言》中出现的这类句式划分为结果补语结构、趋向补语结构、状态补语结构以及程度补语结构(未出现可能补语结构)。

(一)带“得”的结果补语结构

“得”前出现[+自主][+持续]动词“说”“哭”,此类“得”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7例。例如:

(23)钦宗说他说得是,除宗泽做副元帅。(宗泽兴复)

(24)匈奴头目望见,哭得去了。(耿恭拜井)

“得”后补语类型有形容词,见例(23);动词,见例(24)。此外在补语后还出现了事态助词“了”,见例(24)。蒋绍愚(2005)认为,在近代汉语中逐渐产生了“V得C”的可能补语结构,这与“V得C”的结果补语结构在形式上相似,为了区别二者而在结果补语后增加了事态助词“了”。

(二)带“得”的趋向补语结构

“得”前出现[+自主][+持续]动词“走”以及[+自主][-持续]动词“放”。此类“得”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2例。例如:

(25)赵龙和他一边厮杀,一边走,走得回来,将衣裳下水,与姚麟吃了,就便苏醒活了。(赵龙窃水)

(26)后因金主生太子放赦,才放得回来。(洪皓尽节)

“得”后为复合趋向补语“回来”,见例(25)、例(26)。

(三)带“得”的状态补语结构

“得”前出现[+自主][+持续]动词“用”“做”“打”“听”“说”“睡”、[+自主][-持续]动词“断”“攻”“射”、[-自主][+持续]动词“待”、[-自主][-持续]动词“致”“生”“罢朝”“似”。此类“得”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20例。例如:

(27)后来人论婕妤的德行,智量,学问,文章,少有人似得他,至今人称贤德。(班姬辞辇)

(28)文公听得披说得好,出来见他。(宦披纳忠)

(29)博尔术整夜提备,太祖才睡的安。(博术备夜)

(30)每事都与他商议,任用各将官,都问邓禹,人人都用得停当。(邓禹亲任)

“得”后的补语类型有代词,见例(27);单音节形容词,见例(28)(29))、双音节形容词(见例(30))。郑斯亮认为在此类结构中的“得”出现了语音弱化写作“的”,见例(29)。石毓智(2002)认为一个语法化的过程的输入通常是普通词汇,输出的是一个语法标记,而且毫无例外地伴随着语音形式的弱化。其他补语类型有主谓结构以及动宾结构。例如:

(31)景帝说:“我千秋万岁后,传位与王。”窦太后听得心里欢喜,窦婴取一个大鐘子,斟了酒。进上景帝前。(窦婴正议)

(32)生得有气力,根着光武征伐,平定郡国。(阴兴知足)

动宾结构中出现“有”字句(见例(32))。此外,此类用法中有宾语出现在助词“得”与状态补语之间形成“V得OC”的结构。例如:

(33)我深知曹公待得我厚,我却受刘将军的厚恩。(关羽义勇)

(34)才说罢,果有贼从林里突出,射得剑恰似雨一般。(华黎保驾)

(四)带“得”的程度补语结构

“得”前出现[+自主][+持续]动词“聚”以及[-自主][-持续]动词“渴”。此类“得”在《忠义直言》中共出现3例。例如:

(35)那南关军民聚得多似城里的人,又得不失陷在城里面,都是田京的功劳。(田京割爱)

(36)我渴得待死。若得些水喫,便得活。(赵龙窃水)

“得”后补语类型为动宾结构(见例(35)(36)),此处“待死”“多似城里的人”均为夸张用法,表“渴”和“聚”的程度。

四、《忠义直言》中“V得X”结构的特点

根据表1并结合前文描述,“V得RO”结构中“得”前动词以“非取得”义的动词为主,占总用例的81%。可能补语的用例中出现了“怎生”“怎地(的)”以及“怎能”这三种表示假设的词语。结果补语以及可能补语二者后接的宾语类型多样,如形容词、代词、偏正短语等,并且存在宾语省略的现象。此外,“V得O”结构的否定式共出现了3例。

根据表2并结合前文描述,《忠义直言》中出现的四种补语结构中,“得”前动词均以单音节为主。结果补语后出现了事态助词“了”,用以强调“完成”“实现”义。出现复合趋向补语“回来”。程度补语出现3例,未出现可能补语。状态补语类型较为多样,如形容词、代词、偏正短语、连动句以及主谓短语等。此外,带宾语的“V得C”结构共出现4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忠义直言》中“V得X”结构的整体面貌及用例特点。《忠义直言》作为一本域外汉语教科书使用于朝鲜世宗时期,正处于我国的元末明初。我们将其与同时期中国境内文献进行比对,从而考察其是否符合当时的汉语实际。本文选取的比较对象为《水浒传》中的“V得X”结构。《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时期出现的白话小说,且篇幅较长,可以较全面地体现当时的口语特点。我们把《忠义直言》中出现的“V得X”结构与《水浒传》中出现的进行比对,为了更直观地体现两本书的异同,将表1、表2中的数据与《水浒传》中同类结构整理为表3、表4。《水浒传》的相应数据来源于朴元基(2007)。endprint

对比表3、表4,我们可以看出“V得X”结构在《忠义直言》和《水浒传》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表3中,“得”前动词为非“取得义”的结果补语结构在两书中均占优势;“V得O”结构均占优势;“VO不得”结构的出现频率相近(0.74/万字;0.71/万字);从总体上看,“V得O”结构在两书中出现的总用次率相近(10/万字;10.79/万字)。

2.表4中,状态补语结构均占优势;“V得C”结构在两书中出现的频率相近(21.85/万字;20.02/万字)。

《忠义直言》与《水浒传》二者虽有相同之处,但也体现出了不同。

表3中,两书在可能补语的两种否定式“V不得O”与“VO不得”中体现出明显的不同。两种形式在《忠义直言》中出现的用例比例为0:2,而在《水浒传》中二者的比例为5:3。根据朴元基的研究,《水浒传》中“V不得O”共出现103次,占总用例的30%。这意味着“VO不得”在动词V和补语“不得”紧密化的趋势当中,把宾语移到整个“V不得”的后面,逐渐形成了“V不得O”形式。《水浒传》写作年代,“V不得O”形式已经十分发达,但宋代“VO不得”形式较“V不得O”更为常见。根据刘子瑜(2008)的研究,在《朱子语类》中,“V不得O”仅出现13例,占总用例的2%;与之相比,“VO不得”占总用例的22%。《朱子语类》写作年代,“VO不得”形式占优势。

2.表4中,《忠义直言》中未出现带“得”的可能补语结构,而在《水浒传》中带“得”的可能补语结构共出现158例且形式多样。

在状态补语带宾语的形式中,两书也体现出了较大的不同。从形式上来看,《水浒传》中带宾语的形式为“V得OC”“V得CO”以及“VO得C”三种。朴元基认为《水浒传》时期最常用的带宾语的形式为“V得OC”,而“VO得C”形式为早期的用法,在当时的使用频率低,“V得CO”形式较新所以出现的也比较少。但在《忠义直言》中仅出现了当时最常见的“V得OC”形式,未保留较早的“VO得C”,也未出现较新的“V得CO”形式。从语义上来看,我们根据蒋绍愚等(2005)对此类结构的划分原则,将《忠义直言》中状态补语结构后带宾语的“V得OC”根据宾语与动词、补语之间语义关系划分为三类:

甲类,述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宾语在语义上既是动词的施事或当事,同时又是补语的施事或当事,宾语与补语之间有陈述的关系,此类用法在《忠义直言》中未出现。

乙类,述语动词为及物动词,宾语在语义上既是动词的受事,同时又是补语的施事或当事,宾语与补语之间有陈述关系,此类用法在《忠义直言》中出现了1例。例如:

(37)才说罢,果有贼从林里突出,射得剑恰似得雨一般。(华黎保驾)

丙类,述语动词为及物的行为类动词,宾语与补语之间没有语义关系,此类用法在《忠义直言》中出现3例。例如:

(38)主上在你众人面分上有大恩,又待得我厚,怎生便肯反了?(何力割耳)

蒋绍愚等认为:从时间上看,甲、乙两类在唐代已产生,丙类则产生于宋代;从发展趋势上看,甲、乙两类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但丙类格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根据朴元基的研究,丙类用法在《水浒传》中共出现22次,出现的频率不高,而乙类用法出现率最高,共出现106次。

五、结语

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得”前动词以及“得”后宾语、补语进行了分类描述,并结合前人的解释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過表格数据,分析“V得X”结构的整体特点并将其与《水浒传》中的同类结构进行了比对,得出《忠义直言》作为汉语教科书,其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时的汉语实际,但不全面且在可能补语的否定式以及状态补语后带宾语的形式发展中体现出滞后性。从状态补语后带宾语的发展趋势来看,更接近于宋代的汉语实际,说明本书虽成书于元明时期,但若作为元明时期口语研究的对象,其价值有限。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刘子瑜.《朱子语类》中的述补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2,(1).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1).

[8]殷国光,龙国富,赵彤.汉语史纲要(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9]郑斯亮.《忠义直言》虚词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and analyzed the structure of“V get X”in“Loyalty and Justice”,and divided the structure of“V get X”into the two broad categories of“V get O”(that was,“get”as the complement)and“V get C”(that was,“get”as a structural p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get”. In the structure of“V get O”,there were two types of verbs before“get”,that was,indicated the verb of“obtaining”and indicated the verb of“non-obtaining”,we examined the structure by analyzing and describing and combined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get”in the structure.The result complement,trend complement,state complement and degree complement structure appeared in the“V get C”structure.Among them, the use case of the state complement structure appeared the most,and no possible complement structure appeared.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V get X”structure in“Loyalty and Justice”with the similar structure in “Outlaws of the Marsh”and found that the“V get X”structure of this book reflected hysteres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gatives of possible complements and state complement with object.

Key words: Loyalty and Justice;V get X;Grammaticaliza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法化
“所有”的语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俄汉情态词语法化特征对比研究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一各”的功能及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