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锦花
“留白”一词原来定指艺术方面。初中语文教学中说的留白,就是教师课堂讲课可以欲言又止,留下一些时空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玩味和揣摩。留白之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绪进行想象和补白,使他们的思绪在语文殿堂上飞扬,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无穷而情无限。有的时候,教师就是要找寻一种“无声胜有声,无言胜真言”的教学效果,自己少讲或者不讲,这样就能回归语言教学的本质,讲求教学的意会性和心心相印的效果。
一、给动态语意教学留白
说起语意教学,就会涉及动态和静态语意,文章中的关键是动态的语意,基础的是静态的语意。初中语文教学中只讲静态语意的教学是浅薄的,对静态语意教学不研究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教学须由静态语意上升到动态语意层面,最终将动态语意教学作为落脚点,由语境进入找寻语感,使学生认可并感动。从静态语境来看,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可以理解成极目数千里,但如果是这样解释就和下文的“更上一层楼”无法讲平仄和对仗,其实,远不止诗词格律这样简单;从动态语境来看,“千里”这一表现力丰富的意象,展示的是茫无涯际、辽阔畅远的意象,高远的意境一下子就凸显在我们眼前。
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他大约的确己经死了,这个句子正确吗?为什么?”生:“‘大约、‘的确两组词语互相矛盾,属于病句范畴。”师:“你如何理解‘孔乙己大约的确己经死了这句话。”生:“用‘大约一词,就告诉人们孔乙己的经历大概如此而已,不过不能去证实;又用‘的确说明酒店里已经很久看不到孔乙己,因为他欠酒店钱,腿又被打断,于是考量死了无疑,因而语气上是肯定的。”师:“这里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非语境环境下分析的是属于有病的句子,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可以解释了,不仅如此,有时候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语言运用效果,其实这就是语境和语意互相关联的问题,语意要留白,我们就要充分运用这一关联的原理。”
二、给问题设置教学留白
说教学问题的设置,就要倡导一种起点小,步伐大,呈螺旋式上升的模式,坚决摒弃那种一问一答的简单问题模式,不一味追求问题的大而全,对那些束缚人的思维、重叠而烦琐复杂、相互间又没有联系的问题要坚决的丢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轻松和愉快中度過。当然,减负不能用课堂效率的降低做代价,也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发展造成损害,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对问题进行整合和优化。
例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七上《社戏》这一课,可以抓住“乐土”的“乐”字作为全文的线索来研究课文,所设计的问题也围绕“乐”字进行:说“我”的乐土是平桥村,这是为什么?乐事都有哪些?这些乐事鲁迅又是怎样表现的?从文章中我们看出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说快乐的事情是和哪些事情关联来说的?好豆、好戏和乐与不乐有什么关联。文章主题可以从封建教育和儿童兴趣需要间的矛盾关系进行理解,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设计的6个问题,全无繁杂和冗沉,且问题间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一层比一层递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之脉被把握,学生间的互相合作和研究问题也有了较多的时空,教师的教学活动简单而充实,活力四射。
三、给课堂提问设置留白
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课堂提问”,它对学生阅读思考和主动采撷知识以及智力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使学生思维获得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课堂教学里,有些教者常常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问题一出来立马就要学生回答,学生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甚至有的教师实施的是满堂问,又忽略了学生由于情感经历的不同而对文章的理解不一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反映的是只答不思,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能是空话一句。
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学生,在问题出来后,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多数学生恰当而准确的回答问题;学生学习的信心就会大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思考问题中发散性思维成分变多,会在设想的诸种问题中择优的去判断和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了多样性的表现。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教者可以要求学生不看教材,进行独立层面上的思考,用自己想到的办法和语言去驳斥楚王的刁钻问题,在思考中深入学习晏子驳斥的本领,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假设和大胆推断,让自己的思维进行放飞,概括出与众不同、有真知灼见的见解,哪怕是有缺陷或者不成熟的见解。如此这般,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得到发展。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的,需要有思考的空白,让学生可以放飞思维。
总而言之,语文讲课中的“留白”艺术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驰骋,对那些空白内容用自己放飞的思维去进行填补,他们体会着自我的参与和创造感,有力的提高了学生在“留白”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初中(226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