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云霞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诗歌是文学之母,具有极高的审美特质。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代诗歌,是历经千百年时间的洗涤冲刷而愈发闪烁着夺目光彩的民族文化瑰宝。其文字之简约、内涵之精微,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不少教师将教学与应考完全等同起来,考什么教什么。他们的一般做法是先疏通文意,讲明主题,品读千古名句即算完成。人为地将古诗词教学割裂成内容、主题和写作特点三大块,注意知识点的落实,而不引导学生体验诗中之情、诗中之美及诗外之意,如此功利,我们的孩子,怎么可能爱上古诗词?
要革除古代诗歌教学的弊病,笔者认为应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善于引导,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进而唤起他们自身的真善美情怀。具体方法如下:
一、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汉语言文学讲究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审美活动中最初的心理体验。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词,疏通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同时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多读,做到以声传情,朗读时拓展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其内心的视像,把诗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感触到的种种客观事物,再现逼真的情景,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真实可信的。在深入品味语言美后,则可以指导学生谈谈诗中佳句、诗眼的好处,妙处,从中找到一点感悟。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诵读这一手段,审美活动将由本能阶段向审美再现过渡。也就是说,学生在对作品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将会进入诗歌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境界中。
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冶性情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触摸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美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向,他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向,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例如:送别类意象——杨柳、长亭、酒等,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思乡类意象——梧桐、夕阳、雨等;抒怀类意象——菊花、梅等。在古典诗歌中,意象是联想和想象的出发点,也是审美再现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找寻作者的情感轨迹,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我们教学生仔细品读它,就可以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也容易达成共鸣。某些具有定型意义表达某种既定的情感,我们若在教学中加以点拨、归纳,学生就不仅找到了解读诗歌情感的一把鑰匙,还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文化沉淀,提高语文素养。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美。
三、建构形象,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诗歌的形象,除了上文提到的意向,还包括诗中抒情(或者是叙事)主人公的形象,隐藏或直露于诗中的诗人自身形象。我们知道,形象是诗人情感抒发的途径,还是表述志趣、书写抱负、概叹际遇的载体。如果学生把握了内容,并用自己的经验去重建形象,那么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例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是让学生结合杜甫的经历和其他诗作来丰富杜甫的忧国忧民形象,写成小说。学生从中受到了一次思想洗礼,他们感受到杜甫超越个人的哀怨,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再如,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他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他清高的气质。王安石《梅花》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迎风不远,又含蓄地表现了作者追求人格的纯净洁白,对学生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文素养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213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