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指导,着力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2018-03-12 00:16董春玲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感文言文文章

董春玲

培养文言意识,可提高初中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积累然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所谓的语感就是较为直接且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体会和吸收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正是大量接受基础知识的时候,培养中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理念,既要按照规定的课程标准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相应知识点和技能的学习,同时也应当注意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形成。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角色,加强老师的指导便成为了核心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认真研讨教学策略,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并引导他们去探讨研究,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读,从感知的层面切入,听别人的语感。万事开头难,包括教学也是一样,怎样将语感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怎样让学生对语感有些基本概念,这些成为了一个首要任务。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和运用好新的课程观念,这里面涉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教材是固定的,但人是活的,教师通过引入与教学相关的新式方法来改变环境的变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寻找课堂外的优秀文言文作品诵读等。

例如周密的《观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从他人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似乎让学生眼前就能看到那如雷声般汹涌澎湃的潮水席卷而来。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观中的学生体验部分,师生不再是简单完成课程内容,而是成为课堂的创生者,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思考环境里。为什么别人朗读的文章充满了画面感,学生体会到一个人朗读时的语感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在对他人朗诵赞扬的同时,也鼓励每个学生同样可以做到。这样的一个切入点使得很多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学习文言文,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让他们认识到语感的重要性。

诵读,从理解的层面开始,是积攒语感的过程。新课标里提到:“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升对故事文言文的感受力。”充分说明了应着力培养文言语感。教师作为一个诵读的正确引导者,主要是协助学生完成对生僻字词的解读以及难点的理解。人天生具备语言的天赋,而语感却是要在后天进行培养的。教师教会方法,学生自主借助工具书或是询问方式理解词句含义并读懂文章的内容。

新课标里提示,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文的知识传授上,应当注重学生在诵读时的举一反三,从而让学生增加对古代文学语言的感知能力。针对诵读这一点,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根据文言文内容让学生演绎短剧,完成它的前提便是充分地去阅读文章,以至于达到能够背诵的效果,学生也并不会认为是为了考试而背诵。同时学生在诵读文章时,遇到难点会主动查资料或是问老师,成为学习中的主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知识者,伴随文中人物的言语变化,学生去感受其中喜怒哀乐的变化,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去理解和体会,带着感情和理解的心态去诵读,语感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慢慢培养。

例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见文中陈胜内心的深深叹息,小小的麻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其实是说那些佣者怎么会知道陈胜的宏伟志向呢?所以在深入理解、体会文章后才能去演绎好,从而也才能够慢慢积攒起语感能力。这些充分体现了新的学习观里所讲到的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经验,两者相统一和谐才能在学生中创造出更有用的价值。

品味,从言语的角度出发,体会语感的魅力。分析鉴赏文章是文言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很多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时间后,已经有了自己对于某些文章的一贯理解和看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每个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可能也会有所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品味解读时应有多方位、全面的思考。在教师观里说:“传递教学转为发展教学,统一性教学发展为差异性教学,以往的重‘教转为重学生的‘学,居高临下之位转为平等融洽。”按照以往模式,老师一来便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简要分析文章主旨、各段大概意思以及作者写作运用的方法等,完全按照自己某种特定的惯性思维来教學,活生生把一篇文言文作为分析课来讲解。因为语感的培养不是老师强行地给学生灌输,作为引导人应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段的方向,所以同一个问题,所谓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学生品读文段后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观点看法,学生缺少自己品读和回味的过程,自然语感也很难得到养成。

积累语感不是简单阅读几篇文言文就能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淀。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这个“绿”字,是诗人经过反复斟酌推敲而得,起初是“春风又到江南岸”,这样的诗句显得不丰富且不生动,换用“绿”后将春风写活,富有生命与活力,春风将大地重新吹绿。这是诗人长期积累后而有的语言文字功底,“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便是语感到位的表现,语感到位便可脱口而出,语感到位见到“田园”二字便不会单纯想到是种菜之地,可能会想到隐居生活,向往简单淳朴的日子。

教人育人并非道其表,而重在于探其本。新的教学观里说:“教学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结果固然重要,但是积累知识的这一过程也是极其重要的。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过程主要在于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强化积累,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去意会感悟,其重点就是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意,并非逐字逐句深挖其底。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上面,不用急于求成,语感形成主要靠学生在大量言语实践里主动去搭建知识结构并从中获得感悟。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去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看得多,知识便会为自己所内化,所谓见多而识广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课程《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语感,学生要拿出真实行动,教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多开展相关形式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里重点提到,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所以作为学生个体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学。培养语感,达到对文字的敏感,不仅要有基础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才是教学的最终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校(215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感文言文文章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