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慧
什么是“留白”呢?它又叫“布白”,简单说,就是“留下空白”之意。就语文学科来说,无论何种题材还是何种体裁,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许多作者在优秀文学作品中总是有意无意地“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知识点,以积极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人们去努力“填补”它们,从而在“留白”与“补白”活动中显现这一艺术手法的强烈渲染效果。善以如下几个方面为重要抓手,从中构建“留白”教学的基本策略,并且赢得令人期待的效果。
一、从“情感留白”中赢得体验增强
新课标在明确“学生是进步和发展主体”的同时,大力倡导“多元化语文解读”的目标导向,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发展要求,从而为“留白教学”提供了不容忽视的法理依据。
比如,在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这一经典词作时,笔者先是在师生互动中介绍了文本中所涉及的“风流人物”的简要概况;继之关注了诸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一些重难词句;接下来,积极开展了教师范读以及学生自由品读、组内对读、分角色读和赏读交流等多元朗读活动。俗话说得好,“三分诗,七分读”。通过这些“批文入情”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整体赏析和朗读实践中较好地感受到了它的音、形、意之美,尤其体悟到无可比拟的语言魅力以及作者流露出来的革命情怀和心胸气魄。
二、从“问题留白”中赢得放飞思维
“思乃学始,疑乃思源。”“大疑有大进,小疑有小进。”课堂提问既是教师手中所拥有的“常规性武器”,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促进智能进步的有效措施。然而,“问”是智慧与艺术的综合性体现,它既有目的性又有针对性,既讲求方法又具有一定技巧。正如陶行知所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善问善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不仅如此,课堂提问形式丰富多元:根据内容可分为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和启发性等几种类型;根据形式还可分为设问、追问、疑问、互问、顺问、曲问、急问、平问、比较问和开拓问等一些类型。教师无论如何都要为学生留下思维活动的空间,否则与“白问”也就没有什么区别。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从学习环境和内容上来说,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呢?作者内心向往的又是哪一种教育呢?”如此而为,既可有效激发课堂情趣,又能活跃孩子们的学习思维;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放学以后,小主人公究竟会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呢?”创设多元化思考空间,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不妨设想,教师若是“满堂问”和一味地“直问”下去,课堂情况究竟会如何呢?其结果必然是“多问少答”、“有问无答”!
三、从“知识留白”中赢得自我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意思是说:善教者不会把所有知识“喂教”给学生,而是很巧妙地“留下”一些“空白”,这种“空白设计”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有利于他们在自我探索中不断地深入发展,从潜移默化中逐步获取自信心和成就感。人类有着“缺则为贵、苛求完美、万事如意”的共性本能,当看到不算完满的现象时,就会自然产生原发性“内驱力”,同时滋生填补“缺陷”或“空白”的自我要求,试图去构建那种“完型整体”,以获取“自我平衡”式愉悦情感。以上这些,正是开展“留白”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以“形声字”知识体系教学为例。形声字是汉语言文字构成的重要方式,它占汉字总量80%以上的比例。其结构类型共分为三大类(左右、上下、内外)六种具体类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要就其中某一种类型(左形右声、右行左声)进行解析,而把剩下部分留给学生去自行观察与发现、探索与总结。如此而为,他们就会在“知识迁移”与“自我补救”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体系。这就是本文所强调的“空白”艺术教学法,它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
四、从“心理留白”中赢得热情迸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初来源和理论基础。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两者都意在表明——“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因素,而有效把握“学习心态”则是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如此而为,它既可让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又能在“一石激浪”中收获到出其不意的实质性效果。
以《孔乙己》教学为例。有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如下问题:“通读课文内容并展开相互之间的讨论,然后请大家找出一个字来评价主人公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毋庸置疑,这一问题既具情趣性又有挑战性,迅即激活了全班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直待阅读和讨论后,学生们都没能找出符合如此要求的那个合适的“字”。教者启发道:“我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遇到一个既可怜又可嫌的人,人们一般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在短时间沉寂后,有些人顿悟起来,一个“唉!”字引发了“嗨!哼!啊!呸!”等一大片哀叹声。也就是说,教师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这正是“留白”教学的独特个性和无限魅力。
五、從“时空留白”中赢得教学相长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或长或短的发展性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注重思维结果,而忽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问题一经提出,希望或者要求学生马上就能发言。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效果,根本不给学生留下相应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让许多学生的思维大为受限,久而久之,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落后、思维欠强、品质欠佳的学生,被迫放弃深入思考的权利,他们只能处于“隔岸观火”的学习状态。
以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为例。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笔者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述“父母的心”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很快作答,有人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人说“难得天下父母心”,有人说“天下父母水晶心——透明坚强”,还有人说“天下父母玻璃心——易碎”……眼看下课时间到了,笔者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这一问题,可以与老师单独交流。翌日讲台上出现了一张纸条:“老师,我想了一个晚上,就是‘教者父母心”。没有署名,能看出是谁写的,笔者没有发声,只是默默地铭记在心。这既是学生及其家长的心声,又是对老师的殷切希望和有力鞭策。时至今日,这仍是“留白”教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痕迹。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语文“留白”阅读教学,学生的思想才有施展腾挪的余地,思考力正是从此问培养起来的,能让课程活动在灵秀缥缈中又见空旷辽远,在余意绵绵中又现悬念迭出,在看似平凡中又会精彩生成。既可集中反映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又能衡量教学理念和师德师风。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胡庄初中教育集团
汪群校区(2253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