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潇匀 马艳梅 毛旭 储蕴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之一,其基本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1]。目前我国已开展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20余年[2],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而科研能力作为研究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一直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心理资本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作为内在特质而存在[3],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4],本研究通过调查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科研能力的现状,探讨积极心理资本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为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队伍的科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6所学校的2014—2016级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2014—2016级全日制统招硕士研究生;(2)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研究者,依从性好。排除标准:(1)入学考试时参加在职研究生考试的在职研究生(不包括全日制定向研究生);(2)在调查期间生病、怀孕等因身体原因不能参与本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236份问卷,收回215份,有效率91.10%。
1.2.1 一般资料问卷 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位类型等问题。
1.2.2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采用由南开大学张阔等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5]。本问卷共26个题目,包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个维度,每个题目的得分1~7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得分越高证明心理资本水平越高,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
1.2.3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 采用刘瑞霜编制,经过潘银河等人[6]进一步修改编制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本量表共30个条目,分为问题发现、文献查阅、科研设计、科研实践、资料处理、论文写作6个维度,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说明科研能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69。
将一般资料、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以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3份问卷打印并装订成册,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在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发放问卷时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填写并在同学填写后给同学发放一个小礼品,调查时调查员需对每份问卷进行审核,尽可能保证没有机械性的填写以及漏填项目。将收回的问卷录入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对象215名,其中研一护理硕士研究生28人(占13.0%),研二护理硕士研究生115人(占53.2%),研三护理硕士研究生72人(占33.3%);男生17人(占7.9%),女生198人(占91.7%);科学学位(学术学位)150人(占69.4%),专业学位65人(占30.1%);第一学历为本科187人(占86.6%),第一学历为专科28人(占13.0%);应届生151人(占69.9%),往届生64人(占29.6%);未婚181人(占83.8%),已婚34人(占15.7%);城市户口89人(占41.2%),乡镇户口35人(占16.2%),农村户口91人(占42.1%)。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被调查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积极心理资本总分(124.79±20.33)分,总均分(4.80±0.78)分,各维度之间均用均分表示自我效能(4.76±0.96)分,韧性(4.09±0.98)分,希望(5.33±1.00)分,乐观(5.15±0.90)分,4个因子每题平均得分均在量表中值以上,说明护理硕士研究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总体情况较好。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被调查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总分为(72.97±20.11)分,总均分为(2.43±0.67)分,各维度之间均用均分表示问题发现(2.17±0.71)分,文献查阅(2.57±0.73)分,科研设计(2.32±0.82)分,科研实践(2.39±0.75)分,资料处理(2.36±0.77)分,论文写作(2.65±0.78)分,6个因子每题平均得分均在量表中值以上,证明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总体情况较好。
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年级(1=研一组,2=研二组,3=研三组)层面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在生源(1=应届生。2=往届生)和第一学历(1=本科、2=专科)层面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1可以得知不同年级、第一学历和生源在科研能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级情况使用LSD的方法进一步两两比较可得知,研一、研二、研三两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结果显示:除积极心理资本中韧性因子与科研能力中科研设计因子无相关之外,心理资本总分及各因子与科研能力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可知护理硕士研究生心理资本越高,科研能力越强。
以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积极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的得分和护理硕士研究生年级(1=研一组,2=研二组,3=研三组)、生源(1=应届生。2=往届生)和第一学历(1=本科、2=专科)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表3),进入回归方程的有年级、自我效能、生源以及希望4个自变量,它们可作为预测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情况的因素。
护理硕士研究生是未来护理科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学生的心理资本[7-8],因为心理资本可以帮助学生面对学业上的困惑,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效果。
本研究显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科研能力两个量表的总均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分均高于量表中值,说明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科研能力水平较好,可以有效处理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在科研能力方面,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有差异(P<0.01),与以往研究结果[9]相符,这与三个年级学生的科研进展阶段不同有关[10]。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科研能力在生源和第一学历方面均有差异(P<0.05),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当中并未找到相关文献,故这两方面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科研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积极心理资本高的学生科研能力越强,其中自我效能感、希望和乐观与科研能力的各维度相关性最大,说明自我效能感、希望和乐观分值越高的学生越能积极主动的在学习中发现并探索问题[11],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2],因此,可以开展有目的性的教育及活动,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希望值与乐观性,使其有积极的心态应对科研中遇到的困难[13],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性与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提高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希望值。(3)学校可开展相应的活动或课程,让学生珍惜研究生的学习时光,帮助学生制定有效的科研计划并督促学生落实,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对学生获得的成功加以肯定,促进学生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4)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建立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四个维度的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提升心理资本。
综上所述,本研究验证了积极心理资本与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正相关的关系,这一理论提示,在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时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韧性,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乐观态度,使学生心中充满希望,从而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但本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仅抽取了6所学校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研究生第一学历以及生源等一般资料对科研能力的影响还有待遇进一步验证。
表1 不同资料下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对比
表2 护理硕士研究生心理资本于科研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表3 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高锡荣,万倩,陈玉宝.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J].高校教育管理,2015,9(2):114-118.
[2]张亚楠,蒋文慧,张蓝方,等.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调查分析 [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8):628-631.
[3]张佳.心理资本的研究近况评述[J].校园心理,2016,14(1):42-44.
[4]刘湘玲.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8):1181-1185.
[5]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6]潘银河,程金莲.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的修订[J].护理研究,2011,25(13):1205-1208.
[7]张丽娜,宫涛,张学敏,等.医学院校三本学生心理资本与自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以包头医学院为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126-128.
[8]何志芳,张梦春,张戎文.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及培育模式研究 [J].科技资讯,2016,14(26):152-153,155.
[9]季丽丽,范秀珍,程敏,等.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38-241.
[10]田艳萍.临床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调查[J].天津护理,2016,24(4):329-331.
[11]刘延锦,王金鑫.护理研究生科研活动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6):568-569.
[12]王金鑫.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对科研能力和科研行为影响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34-37.
[13]尹翔燕,孙宏玉,李楠.护理专业研究生学校环境评价与学习适应性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7):49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