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对鹰嘴豆主要性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2018-03-12 07:00:59,,,
种子 2018年1期
关键词:鹰嘴豆主茎粒重

,,,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宁夏 固原 756000)

鹰嘴豆(CicerarietinumL.)又名回鹘豆、鸡心豆等。为豆科草本植物,鹰嘴豆是世界上栽培面积较大的豆类植物,约1 000万hm2,属于“药食同源”的高营养豆类植物,富含多种植物蛋白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粗纤维及钙、镁、铁等成分[1]。其中纯蛋白质含量高达28%以上,脂肪5%,碳水化合物61%,纤维4%~6%,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含量比燕麦高出2倍以上。鹰嘴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2],是糖尿病、高血压和肾虚体弱者理想的健康食品,维吾尔族用它治疗支气管炎、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糖尿病等疾病。

鹰嘴豆籽粒既可作主食或甜食,也可炒熟作为休闲食品食用,还可制作罐头或蜜饯等风味小吃,鲜豆亦可做菜,广泛适用于蒸、煮、炒或泡汤。

鹰嘴豆起源于亚洲西部和近东地区,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亚洲、非洲、美洲等地,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重要蔬菜之一,在欧洲食用鹰嘴豆也十分普遍,也是维吾尔医常用药材。我国的鹰嘴豆生产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甘肃、青海、云南[3-4]。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2014年引种鹰嘴豆试验获得成功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生产上存在盲目播种的现象,播种密度在50万~80万苗/hm2之间,密度过大,既造成种子浪费,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鹰嘴豆的种子产量;密度太小,影响了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了生产效益。本试验以科鹰1号鹰嘴豆品种为材料,进行了7个不同种植密度对鹰嘴豆主要农艺性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研究,确定鹰嘴豆的合理种植密度,为指导宁夏南部山区鹰嘴豆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科鹰1号鹰嘴豆。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原州区头营镇徐河村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科研基地,北纬36°16′,东经106°44′,海拔1 550 m,年降雨量420 mm,≥10 ℃积温2 691.9 ℃,年平均气温7.6 ℃,年日照时数2 200~3 000 h,生育期日照1 030~1 120 h。川旱地,地势平坦,土质缃黄土,前茬谷子,茬口一致,播前基施腐熟羊粪1 000 kg/667 m2,磷酸二铵12.5 kg/667 m2。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密度(见表1),以中间密度(M 4)为对照,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7行区,行长5 m,行距30 cm,株距随播种量而定,小区面积(长5 m×宽2 m)10 m2。4月15日人工用手提式穴播器点播,每穴3粒,播深为3~5 cm,出苗后达2片复叶时定苗,每穴留1株。整个生育期中耕锄草3次,现蕾期开始每隔10 d防治1次豌豆蟓,初花期灌水1次。

表2 鹰嘴豆不同密度生育进程比较

注:生育期指播种至成熟天数。

表1 各处理密度

1.4 取样及测试方法

在收获前2 d每小区选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测定株高、主茎一级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4.1 株 高

用钢卷尺测量从主茎子叶节到植株顶端的高度,求10株平均数。

1.4.2 主茎一级分枝数

采用目测法观测计数每株主茎上的一级分枝数,求10株平均数。

1.4.3 主茎节数

采用目测法观测计数每株主茎上的节数,求10株平均数。

1.4.4 单株荚数

采用目测法观测计数每株上的成熟荚数,求10株平均数。

1.4.5单株粒重

脱粒10株籽粒,待充分风干后,用1/10的电子称称量,然后换算成单株上的干籽粒重量。

1.4.6百粒重

以风干后的成熟干籽粒为观测对象,从清选后的种子中随机取样,每小区4次重复,每个重复100粒种子,用1/100的电子天平称取每100粒种子的质量,求4次重复平均值。

1.4.7 种子产量

每小区单收单脱,待风干后用1/10的电子称称量,计实产,求3次重复平均值,并折合成公顷产量。

2 结果及分析

2.1 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密度播种至出苗均为24 d,营养生长期36 d,生殖生长期43 d,生育期103 d,说明鹰嘴豆的生育期由品种本身遗传特性决定,种植密度对鹰嘴豆的生育进程未产生影响。

2.2 密度对株高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密度对株高的影响呈“∧”型变化,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增加趋势,当密度增加至61.5万株/hm2后,株高不再增加,呈下降趋势,且M 6密度与M 1密度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3 密度对主茎一级分枝和主茎节数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主茎一级分枝和主茎节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密度间差异不显著。

图1 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2.4 密度对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密度对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的影响总体呈“抛物线”形。单株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峰值出现在M 3密度,但达峰值后,随密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且单株荚数在M 3密度与M 7密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单株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峰值也出现在M 3密度,但达峰值后,随密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但密度间差异不显著;7个密度下百粒重均在24 g左右,差异不大,说明鹰嘴豆的百粒重由品种本身遗传特性决定,种植密度对鹰嘴豆的百粒重未产生影响。

图2 密度对鹰嘴豆质量性状的影响

2.5 密度对鹰嘴豆种子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鹰嘴豆种子产量呈“∧”型变化趋势,从M 1至M 3呈上升态势,至M 3时,产量达到峰值,为4 032.06 kg/hm2,居第1位,之后随密度的加大,鹰嘴豆种子产量呈下降趋势,至M 7产量达到最低值,为3 198.82 kg/hm2,7种密度下鹰嘴豆种子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 3>M 2>M 4>M 5>M 6>M 7>M 1。

表3 密度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注:表中同列数据后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0.01和0.05水平差异显著性。

方差分析表明,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密度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8.068),用LSR法对参试品种小区产量进行测验,结果:M 3与M 5、M 6、M 7、M 1间达到极显著水平,M 2、M 4、M 5、M 6与M 7、M 1间达到极显著水平,M 2与M 5、M 6、M 7间达到5%显著水平,M 2、M 3、M 4间,M 7、M 1间差异不显著。

3 讨论与结论

3.1吾尔古丽等[5]与买合木提·艾尼[6]都认为,株高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不同密度间的株高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增加趋势,当密度增加至61.5万株/hm2后,株高不再增加,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密度间的株高有显著性差异。

3.2吾尔古丽等[5]认为,单株荚数随着密度增大极显著减少,粒数、粒重等与密度的关系不大。Beech D.F.等[7]认为,单株荚数、粒数均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少。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的影响都呈“抛物线”形变化,峰值密度出现在52.5万株/hm2,但达峰值后,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所不同的是不同密度间单株荚数有显著性差异,单株粒重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吾尔古丽等结论不一,这可能是由于受品种、地域等影响所致,有待进一步验证。

3.3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呈“抛物线”形变化,峰值密度出现在52.5万株/hm2,但达峰值后,随着密度的继续增加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密度间的种子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以密度5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4 032.06 kg/hm2,较46.5万株/hm2的产量3 128.70 kg/hm2增产了28.9%。

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宁夏南部山区及类似地区以密度52.5万株/hm2种植鹰嘴豆,是获得理想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

[1]张涛,章波.鹰嘴豆营养价值及其应用[J].粮食和油脂,2004(7):18-20.

[2]全智慧,徐暾海.鹰嘴豆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3 111-3 112.

[3]中国农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003.

[4]冯孝良,郑志宝.鹰嘴豆及其利用价值[J].现代化农业,2001,258(1):18-19.

[5]吾尔古丽,张保军,张巨松,等.新疆鹰嘴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3):95-99.

[6]买合木提·艾尼.不同种植密度对鹰嘴豆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技,2014(1):45-46.

[7]Beech D F,Leach G J.Effect of plant density and row spacingon the yield of chickpea(cv.Tyson) grown on the DarlingDowns,south-eastern Queensland[J].Australian-Journal-of-Ex-perimental-Agriculture(Australia),1989,29(2):241-246.

(本栏目责任编辑:申 晓、陈婉莹)

猜你喜欢
鹰嘴豆主茎粒重
基于GBS测序和连锁分析的藜麦单株粒重QTL定位
种子(2023年9期)2023-11-22 13:10:56
不同来源小麦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金荞麦收集系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甘蓝型油菜双主茎YD 4899的选育及表型性状比较分析
种子(2021年7期)2021-08-19 01:46:58
浅析鹰嘴豆粉的营养功能性及其应用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鹰嘴豆品质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中东美食:谁发明了鹰嘴豆泥
海外星云 (2018年2期)2018-02-08 19:39:21
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
中国马铃薯(2017年1期)2017-03-02 09: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