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英
摘 要: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因此,在体育院校开展学生的心理教学工作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教学模式,从而使体育院校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体育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以此构建完善的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机制。
关键词:体育院校 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c)-0-02
现如今,我国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的人格建立以及品质培养。基于此,体育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创新心理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指导,有效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开展心理教育,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其中,进而使体育院校学生心理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1 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育院校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热情,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体育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体育院校心理健康教学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体育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尽管体育院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院校仍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掌握以及文化课知识掌握情况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未能给予相应的重视,导致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落到实处[1]。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当时缺乏科学性。体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忽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三,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体育院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会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而当前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导致体育院校心理教育水平受到影响。
2 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2.1 制定体育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案
体育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运动技巧,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学生患上心理疾病。因此,在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制定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心理素质培养方案。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作为开展体育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2]。同时,教师应根据体育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的标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院校发展形成良好的融合,进而真正可以挖掘到体育院校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促使学生可以快速适应社会,真正实现体育院校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
2.2 选择合理的心理教学内容
随着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受到各方关注,但是各方过分关注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将视线集中在少数心理健康问题上,忽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在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选择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为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发展以及结合学生阶段性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真正将预防与治疗进行结合,真正避免学生发生心理问题,实现学生健康成长[3]。另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影响,使得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选择心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进行合理的选择。例如,预先对学生展开心理调查、心理测试等,可以通过一些调查问卷、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发展状态,以及了解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等,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教学内容,从而帮助每位学生解答心中疑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可以更好适应社会,并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养。因此,教师应重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体验给予更多关注,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抒发自身情感,进而使学生通过心理感受,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使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方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每个话题展开探讨,并将自身的心理感受说出来,小组每位学生对待事情的心理感受会存在很多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学生存在偏激的心理,而更多的学生则会倾向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受到环境的影响,存在偏激心理的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得心理发展得到一定的启发,向着健康的方向去发展,而不再是心理纠结着某个问题。而且这种小组探讨交流的方式,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热情,促使其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
2.4 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进行心理辅导
体育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学生制定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中积极展示自我,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融入其中,进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在学校构建良好的人際关系[4],进而为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进行心理辅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
2.5 提升教师专业职业素养
教师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在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职业素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对于学生青春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决方式。同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在教育环节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体育院校应重视对心理教育教师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职业素养,进而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自我提升意识,尤其是在新课改不断深入下,对学生的教育更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果教师不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将无法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多学习,并与同时之间多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或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化教育思想,应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同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实现体育院校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2] 孙一方,马小惠,惠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4):184-185.
[3] 赵英.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6(6):182-183.
[4] 崔硕丹,韩慧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