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升学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课程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通过开展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与辨别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对对策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斷变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来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知识。通过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
一、启发式教学
对于启发式教学来说,就是要从教学目标与内容上出发,在综合学生知识说与层次的基础上来运用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做好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工作,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中去,实现身心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与观念的一种体现。现阶段的一些教学改革中,都是从启发式教学身上来进行的。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思维的发展与延伸。从本质上来说,教师要坚持从新课改的角度上出发,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则要站在引导者的位置上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从而找出正确的
答案[1]。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对于教学目标来说,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见,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如果学生对语文知识没有产生出学习的欲望,那么学生也就难以进入到学习中去,即便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术,也难以展现出具有价值的创新行为。所以在教育中教师要从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上入手,做好教学目标定位工作,同时还要从展现学生主体性上入手,确保教学原则的准确性,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来促使学生进入到学习中去,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掌握综合能力。只有真正发挥出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才能让学生更加准确的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2]。
(二)保证课堂提问的合理性
想要让学生进入到思考中去,教师要先掌握好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受到能力与个性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要确保所提出的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去,确保学生能够在问题中得到启发,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出无所适从的现象,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难以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所在[3]。
(三)保证提问的启发性
通过给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思考与分析中去,产生出学习的欲望,在不断探究中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所以教师要保证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且如果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那么也就难以让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也就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在学习《背影》时,就可以从设计教学流程上出发,先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然后找出作者与父亲相聚与分离的过程,并分析出父亲为孩子所做的事。在问题的指导下,能够让学生进入到阅读中去。当学生能够回答完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否对父亲的关心领情了?随着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学生之间的探讨,同时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基础。可以说在教学启发的不断开展下,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好文章中的主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父爱的含蓄的爱。通过以文章情感为线索,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掌握好语文知识。
(四)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探讨
通过探讨能够让学生得到启发,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我的信念》这一内容时,就可以从赞扬居里夫人的研究精神与态度上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信念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组织学生对信念进行探讨,从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信念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从学生特点入手,确保教学的合理性,转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寇昌明.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1(7):53-54.
[2]孟生军.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7):45-46.
[3]石艳.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4(10):116.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