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钊
【摘 要】本文论述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针对就业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就业指导系统性较差、就业推荐针对性不强和就业服务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提出将人本主义融入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的新思路:创新就业考核机制,树立人本主义工作理念;提高就业工作者素质,转变就业工作方式;加强就业指导水平,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就业管理体系,共建大学生关爱网络。
【关键词】人本主义 高职院校 就业管理 以人为本 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170-03
现代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做好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大使命。随着我国现代高职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多困难和挑战,社会对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要以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作为切入点,探索人本主义在就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切实提高就业管理水平,努力打开就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因为背负着上级教育部门对就业率的考核要求,愈发重视就业管理工作,但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专业化程度却无法满足社会和学生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不合理,对就业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设置规范。有的高职院校将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合二为一设置为招生就业处;有的则将就业管理工作当成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在学生工作处下设置就业指导中心;还有少数高职院校单独设置了就业管理中心。机构设置不规范,容易出现内部职能混乱、考核指标僵硬等现象,严重削弱就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二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缺少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管理者和就业指导教师,很多人还未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上岗工作,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管理和服务。
(二)就业指导系统性较差。就业指导是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贯穿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由于思想认识不足,不少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把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割裂开来,专业教学中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项普通的学生活动,没有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系统的课程来开发,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停留在听讲座层面。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一般只在大三学年学生即将离校时才开设,认为就业指导只与应届毕业生有关,是一个阶段性的教学任务。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团队,安排的课时也严重不足,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更多只是讲授一些求职面试技巧,忽略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更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具体指导,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事实证明,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会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浮于表面,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容易造成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
(三)就业推荐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比较单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没有太多优势。由于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绝大多数企业为高职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普遍是基层一线的技术性岗位,学生的就业选择面相对较窄。为了保证较高的就业率,顺利通过就业目标考核,高职院校在每年的“招聘季”和“毕业季”都会积极牵桥搭线为学生推荐就业机会,但有的院校并没有对单位情况和学生情况进行有效匹配,推荐中缺乏有效针对性,更有甚者会运用行政手段促使学生签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真正需要。诚然,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部门有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推荐的责任,但如果就业推荐只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就业从而提高学校就业率,而没有考虑推荐的单位和岗位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是否有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那么这样的推荐就很值得商榷。因为这种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只注重就业考核结果的就业推荐方式,本质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忽视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不高,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成长。
(四)就业服务人文关怀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的路径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院系再到班级,最后面向学生的垂直样式,就业管理者更习惯于以学校而非学生为首要出发点思考和处理问题,普遍存在重约束轻沟通、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理念。还有一些就业管理者缺乏自我提高,人本主义理念和素养欠缺,对学生态度冷漠,只把学生当作管理对象而非服务对象,忽视“服务”职能而代之以“管理”职能,对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实际问题持不闻不问态度,更无法用人本主义理念去教育、引导学生。这种简单化的工作方式,过分强调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不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忽视学生自主选择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式的权利,与人本主义的要求格格不入。而有的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部门没有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流通渠道,对就业信息处理效率较低,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求职中处于被动状态。此外,还有的高职院校在就业追踪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是否稳定在岗,忽视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二、人本主义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的必要性
人本主义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本质是指各项管理活动都应该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核心就是要在管理中重视人、关心人、培养人、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人本主义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个体需要,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工作积极主動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在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实施人本主义,是当今时代对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首先,人本主义是现代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为中心任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管理的目的。
其次,人本主义是推进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的前提条件。就业是民生之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学校的就业管理制度和日常工作中落实人本主义,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融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加强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更加贴心的就业服务,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利于清除在管理过程中学生的消极思想和对抗情绪,化管理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推进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
再次,人本主义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具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重需要,这些需要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大学生既是就业的客体也是就业的主體,他们自身对就业目标具有不同的需求,但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心理发展存在波动性,在就业目标选择和职业发展方向上还比较迷茫。就业管理工作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将人本主义融入管理工作中,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有效缓解学生内心的盲目和冲突,充分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就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三、人本主义理念在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实践人本主义理念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深入理解人本主义对就业管理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人本主义融入就业管理过程,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使就业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具体化,最终在工作中实现“三全育人”,帮助大学生更好成长。
(一)创新就业考核机制,树立人本主义工作理念。高职院校应规范就业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理清内部管理职责,创新考核机制,以正确的就业政绩观为工作导向,以学生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就业管理工作的最高信念和行为准则,将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为此,必须树立人本主义工作理念,改变原有的以就业率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就业考核方式,从只关注就业率转变为更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工作满意度和未来发展潜能。就业工作考核指标在进行顶层设计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性化,充分考虑就业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仅要看最终的就业数据,也要看工作过程中的就业指导水平与就业服务质量,并提供必要的就业保障机制,做到刚柔并济。
(二)提高就业工作者素质,转变就业工作方式。作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专业化能力不强,工作方式简单粗放势必会影响就业工作的有效推进。因此,就业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转变自身观念,由“物本”转为“人本”,切实加强人本主义理念,提高就业工作专业化能力。第二,加强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将就业工作当成事业来经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实,提高业务工作水平。第三,加强日常学习,增强人文素养,坚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自身的人文知识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提高就业工作质量。第四,转变工作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工作过程中注意情感的沟通和投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三)加强就业指导水平,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就业目标更加多元化,他们更看重发展前景,重视公司的氛围和文化,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的职业选择因需要而生,也因需要而变。由此可见,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用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并且能够指导管理实践,从而促进就业指导水平的提升。作为就业管理者和就业指导教师,一是要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建构完整而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组建一支以“德育导师+职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高素质就业指导师资团队。二是要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大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加强就业实务指导,大三加强就业推荐和创业教育。三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让学生将“我被动接受指导”变为“我主动需要指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四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和全程化的就业跟踪管理,助力学生自我提升,努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完善就业管理体系,共建大学生关爱网络。就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管理好日常工作事务,还要建立健全就业联动机制,协调教务、招就、学工、后勤等部门共建大学生关爱网络,完善就业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周到和贴心的就业管理与服务。在就业推荐时,要更新思想观念,转换工作立足点,主动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切实解决学生求职择业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新媒介开辟微信公众号、QQ群等,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量多质优、针对性强的就业机会,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精准帮扶,提高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满意度。在就业指导中,要形式多样化,效果具体化,有效引导学生向“前”看,而非向“钱”看,让学生通过追问人生价值和发展前景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在就业服务中,要遵循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规律,关注学生情感需要,增强师生交流互动,加强人文主义关怀,建立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和维权指导机制,让学生时刻感受学校的关爱,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人本主义理念为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将之融入并贯彻到就业管理工作全过程,可以拓宽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开发潜能和自我实现,促使就业管理者不断提升理论修养,深化实践能力,在观念变革、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措施落实等方面更加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马斌.高校大学生就业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才智,2016(8)
[2]于东江,王燕,姚远.人本主义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9(9)
[3]钱强,李长吾,李莉.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就业管理新思路[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4]贺祖斌.职业教育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