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8-03-11 13:41欧阳意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

欧阳意

【摘 要】本文论述新时代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认为“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近年来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决策共识,然而高职教师作为新时代工匠的直接教育者,普遍缺乏“工匠精神”,为此高职教师全面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深刻把握“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联系,刻不容缓,国家应通过政策措施加以导向、高职院校应通过具体举措加以落实、教师自身应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位一体综合、协调、并进,加紧加快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职教师  “工匠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127-04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工匠精神”高频出现在政府工作和党的报告中,并且与同为时代精神的劳模精神相提并论,“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共识,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广泛热议、学习热潮。然而,作为当代中国工匠的直接培育者、间接塑造人,高职教师群体中尚有部分对此并不了解,他们既不清楚什么是“工匠精神”,也迷糊于“工匠精神”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联系,更未思考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培育“工匠精神”。本文试对新时代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探讨,以促使高职教师全面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深刻把握“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联系,加紧加快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虽为热词,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无公认一致的概念。

李宏伟、别应龙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该内涵循序渐进、四维度凸显了“工匠精神”的典型特质,但未能理性抽象到职业精神的高度和推而广之到其他职业。“实际上,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人,商务人士、学校教师、医院医生、种田的农民等等,都是工匠,手中都需要有‘技能,因此,都需要塑造一流的精神。”

徐耀强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该内涵被百度百科采纳。它较好地揭示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属性和核心内容,但未能体现“工匠”之“精神”的本质属性。

张旭刚认为,“工匠精神”是外在表征与内在特质的统一,“工匠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自我否定、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属于外在表征,“工匠崇尚劳动、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酷爱本行、持久坚守的执着精神,用户至上、服务社会的公共精神”属于内在特质。该内涵高度概括“工匠精神”的双维特征,但精神作为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难以区分内外,而且内涵局限于工匠,不利于受众广泛学习和践行。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特指工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造福于世的人文素养,泛指任何行业、企业、职业人追求用户至上的职业精神、精雕细琢的职业追求、卓越不凡的创造精神。前者是狭义的内涵,突出“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和专有属性,后者是广义的内涵,把“工匠精神”的特质拓展到各行各业及其职业人,有利于聚焦为大众学习和践行的对象。

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我国有享誉世界的鲁班、庖丁、杜康等能工巧匠,有创造长城、灵渠等奇迹的顶级大师,“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学者研究证明,“日本工匠精神的源头是中国文化”,其核心部分“工具崇拜”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国文化基因。然而,诞生于同一基因的“工匠精神”,在我國并没有得到重视。“工匠精神”固然需要行业、企业内部千千万万工匠世代相传,但更需要从事职业教育的大约80万人左右的高职教师薪火传承。“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却也是学校职业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职业教育本身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在本质上理所当然须将“工匠精神”这一精神成果视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三、高职教师缺乏“工匠精神”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一)高职教师客观上普遍缺乏狭义“工匠精神”

绝大多数高职教师并不是来自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工匠,而是来自偏重理论研究的普通高校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本身既不是工匠,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也明显存在储备不足的劣势。兼之少有机会零距离和长时间接触工匠及其工作环境并体会“工匠精神”,外加此前国家对“工匠精神”宣传和弘扬的缺失,社会心态普遍浮躁,缺少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方方面面的影响,客观上造成高职教师既缺乏“工匠精神”的启蒙,更缺少“工匠精神”的浸润。

(二)高职教师主观上普遍缺乏广义“工匠精神”

首先,近十几年,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速度扩招,学生人数激增。高职教师面临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上课的日子里,早出晚归,其间还有几个小时耗费在往返新校区路途上。不上课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用于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准备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同时,教师还面临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只能在时间方面“节衣缩食”,想方设法利用全部“边角料”。教学科研至上的地位,使得高职教师主观上普遍缺乏广义“工匠精神”。

其次,高职教师的工资绩效、福利待遇与职称晋级的结果直接挂钩。职称晋级需要的是教学、科研成果,表面上看教学和科研并重,实际上科研更重。因为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效果、专业技艺能否“精雕细琢”,尚缺乏明确显性的标准,而多篇论文若干个课题的科研效果一目了然。把精力、时间用于教学“精雕细琢”,是久久为功难有回报的苦差事,用于科研“粗制滥造”却是相对轻松急功“得”利的美差事。

最后,高职教师的教学对象—— 高职生,近一半是自己放弃全国高考通过单招、对口高考形式入校的高中生、技校生、职高生,近一半是参加全国高考,大多数总分只有一两百分的高中生。学生普遍心浮气躁、无心向学,难以通过立志掌握技能技术,献身现代化建设生产一线,导致大部分高职教师面临教育难、难教育的窘境。部分高职教师奉行“无为而教”,只要没有违法犯罪、没有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年度考核及格以上,就万事大吉,如此就根本不用再提“工匠精神”的培育了。

我国高职教师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现象,其危害深远而持久,加紧加快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刻不容缓。

四、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

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是立体的系统工程,国家、学校、个人,哪一方面都不可失之偏颇。

(一)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加以导向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体现为需要更优的质量。尽管我国是世界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度,但距离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对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是无奈的选择。“兴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关键在于培育一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能缺少“工匠精神”。党和国家近三年把工匠精神培育置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并且通过一系列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这十分有利于打造一支富于“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1.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乃新中国历史上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把教育及其教师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技术精湛、高素质、“双师型”,是对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最起码要求。《意见》要求:“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着力解决师德失范等问题”。高职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最集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学生至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不久的将来,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弃“学生”这一“用户”于脑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观念和做法终将失去市场。

2.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意见》不仅聚焦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管理顽疾,还给出实施破解之策。《意见》强调,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这说明,我国即将完善高职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入职资格,表明教师首先应当是“工匠”的“高职教师职业资格证”呼之欲出。《意见》要求完善教师招聘办法,开展固定岗、流动岗结合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同时,要求职业院校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工匠精神”的代表,吸引杰出工匠群体到校兼职任教,支持职业院校为他们专设流动岗。另外,还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既要体现技能水平又要呈现专业教学能力。

3.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于饱受诟病的职称评定制度也做出重大改革。该意见要求,“坚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高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先行者,是否具备“工匠精神”理应成为高职教师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工匠精神”无疑应当首推并且成为职称评价标准最核心的内容。

(二)高职院校通过具体举措加以落实

“培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工匠,要先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术和教学技能的优秀职教师资队伍。”“所有职业院校必须提高社會责任感,在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在党和政府科学的顶层设计指导下,高职院校作为承上启下的纽带,责无旁贷,应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采取有力举措有效地予以贯彻落实。

1.量化师德师风考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高职院校也愈加重视一年一度的师德师风考核评议工作。许多学校人事部门专为教师建立“师德师风考核档案”,把它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晋升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如出现规定的情形都将被直接认定为不合格。如果当年考核为不合格等次,下一次岗位聘任不得聘任高一职级专业技术岗位,连续两次考核为不合格等次者,调离教师工作岗位甚至解聘。

高职院校应在此基础上,把面向全校在职在岗教职员工的师德师风考核表,由原来的自由填写、随意发挥的空表,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针对教师岗位特点,制作成若干项赋予具体内容和分值的评分量表。

例如,可以设置总分100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各20分。其中“爱岗敬业”下设5个加分项每项4分和3个扣分项。加分项如下:(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从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教育、教学、科研,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任务;(2)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3)对工作兢兢业业,职责明确,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本职工作有成效获得荣誉;(4)潜心钻研业务,重视工作创新,能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5)有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关心学校和本部门发展,积极主动承担学校和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扣分项如下:(1)无故旷课、旷工或无故拒绝接受分配的教学任务,教学不负责造成不良影响,视情节大小扣2~5分。(2)在授课、阅批作业、考试阅卷、答辩等教学环节中敷衍马虎、降低标准、徇私舞弊等行为扣5分。(3)不安心本职工作,严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教学科研工作中因渎职失职,造成重大教学事故、工作事故及其他责任事故,都评定为不合格。

2.细化年度考核。年度考核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年一次的重要常规工作。在高职院校,年度考核工作结果是聘期考核和續聘、解聘、晋级、奖惩、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调整岗位等的重要依据。但是,考核针对的是所有职工,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考核的内容也无一例外包括德、能、勤、绩、廉5个笼统的方面。

为更好地培育教师“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年度考核的功能,设计专门针对教师系列的考核表,将“工匠精神”的要求与“德、能、勤、绩、廉”充分融合,具体到教师备课、上课出勤、授课情况、指导实训实习、批改作业、参加双师培训、企业兼职等方面,这样的模板,利于教师比对自身与“工匠精神”的差距,知晓自己努力的方向。

3.严格职称评审。伴随着国家持续推进“放管服”各项政策,国内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逐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下放到学校,评审中也痛改过去偏重科研、轻视教学倾向,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向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转型,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把教学或科研做精做专。

学校应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主评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把培育教师“工匠精神”作为风向标确立起来,使教师自觉向往“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从学校开展评审工作起,一要遴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造福于生的领导、专家、教师担任评委;二要优先考虑和偏重倾斜具有上述特质表现的参评教师;三要坚决用职称、岗位流动制代替职称、岗位终身制,杜绝教师中再出现类似现象:获得某一专业技术职称后,不再追求晋级,把不违法犯罪当作最高标准,教学科研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落后,彻底放弃科研、对教学得过且过、对学生敷衍了事。

4.建立名师大师机制。“十三五”期间,国家开启了优质高职学院和高水平特色专业建设进程,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其追求,而“工匠精神”恰恰是实现产教融合建设目标的推进剂。高职院校应抓住此契机,建立名师大师机制,带动全校追求“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一是引进名师大师,为那些在行业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大国工匠建立“名师大师”工作室,引领专业群发展;二是培育“双师型”专业负责人,聘请技能技术高超、教学业绩突出、掌握前沿技术、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强的知名现场专家为专业负责人,实行“双师带头人”制,切实推动专业建设;三是培训全员,通过赛训结合方式,组织教师参加手写教案、微课、课件、课堂教学、“我的实训课堂”等比赛,要求他们先参训后参赛,督促教师经过层层选拔,对自己的作品反复锤炼、不断创新,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境界;通过加强产教融合,规定并安排教师深入企业挂职,了解工匠工作环境,体会工匠的崇高追求,鼓励教师掌握一技之长,向“双师”发展。

(三)教师自身应通过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培育“工匠精神”,归根结底必须通过教师自身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高职教师准确领悟“工匠精神”对学校职业教育、对高职生、对自身的价值,才能带头践行“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是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高职院校要获得内涵式发展,必须依靠“工匠精神”的培育,把它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学校构建“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并以“工匠精神”文化软实力向社会、家长展现推送它的重大价值和非凡意义,才能率先营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职业教育才有生存延续的社会基础。

高职教师入门职业教育,应当以振兴职业教育为己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擘扬“工匠精神”,推动学校繁荣发展。

2.“工匠精神”是学生努力向往的境界。截至2017年底,我国技术工人只有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多万人,仅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1.26%和6%。近几年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短缺的问题反应非常强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人地位低、收入低、待遇差、保障弱,导致全国想当工人的人非常少。

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为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制定多项有力措施。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大有用武之地,而且大有施展才能的保障。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高职学生,无论是来源于哪一层次哪类学校,也无论是选择哪个专业,对“工匠精神”的崇高境界皆心生向往,更何况,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内在核心,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品质和精神,是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石。然而,“工匠精神”的传承,无法用程序指引,也难以凭文字记录,须得依靠高职教师言传身教,借助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体察领悟、身知体会的行为感染。职业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主要特征,点燃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在追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教师才是最佳助燃剂,“助燃”有赖于高职教师兢兢业业教学、技术娴熟开展实训、一丝不苟批改作业、充满挚爱辅导学生,除此没有别的路径。

3.“工匠精神”是为师生存发展的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在高职院校为师,要找到自己的站位生存下来,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向前发展,不仅要以“工匠精神”为荣,加强自身师德师风,更要以“工匠精神”为本,把“工匠精神”当作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精神追求,促使自己成为高素质教师。

总之,“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是一次教育理念创新的挑战。高职教师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命,不能忘却过去从业时的初心,不应漠视现在从教时的责任心,不可放弃将来退休时的信心。唯有立体感悟高职教师这一角色在自己生命长河中的位置,依托“工匠精神”展现自身价值,才能被全社会认同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2015(8)

[2]邵勇,滕少锋,荣国丞.进一步认识工匠精神的三个参照[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

[3]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

[4]张旭刚.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困囿与掘进[J].教育与职业,2017(11上)

[5]周菲菲.试论日本工匠精神的中国起源[J].自然辩证法,2016(9)

[6]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

[7]刘晶晶,闫志利.基于德国经验的职教师资“三维一体”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0下)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8-02-01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10]2017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 将出台实施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N].劳动报,2018-01-27

[1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1-24

[12]熊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12下)

[13]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