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锐 杨扬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工匠”人才培养,针对高职“设计工匠”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需求不适应、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脱节等问题,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推进“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室内设计类专业“设计工匠”。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 设计工匠 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123-03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在工作中克服了心浮气躁,做到追求精益、专业敬业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制造2025”及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设计工匠”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经济、产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笔者在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企业进行跟踪回访时发现,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初次就业的要求是:除具备基本的岗位技能外,还应该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企业看来,技术技能以及知识能力可以在实践中积累和培养,但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应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学校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为今后能够胜任工作做好准备。随着家居装饰行业的不断发展,业主对家庭装饰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内不缺设计人才,缺乏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设计工匠”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以培养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工匠”人才为目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长远的发展,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设计工匠”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需求不适应
室内设计专业是对室内建筑空间进行再设计,以满足业主对于空间使用的要求。室内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服务于特定客户的工程,涵盖了材料、造型、预算及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准绳,根据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岗位技能的要求整合相关课程,建立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基础、以培养“设计工匠”人才为目标的反映高职教育特性的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强人意。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设计课,与其他的基础性课程缺乏关联与对应,各个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训练都是各自为政,相对孤立。设计课侧重于设计与表现,较少涉及选材应用、施工工艺等知识。而其他的基础性课程,也仅仅教授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对于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甚至运用到设计中考虑得不多。如此一来,就无法形成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支撑,学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项完整的技能,与今后的工作脱节。
(二)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脱节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类似,为“2.5年(校内学习)+0.5年(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一年级为基础课程,二年级为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相结合,三年级为核心课程与顶岗实习。
室内设计市场无论是设计思想还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都很迅速,从表1可以看出,现行的课程内容跟不上室内设计市场发展的步伐,许多新思想、新技术并没有进入课堂中。这样的課程体系导致教学内容与室内设计行业的需求不相符,有较大的脱节,学生的设计作品千篇一律,设计没有创新或者不接地气,使得学生所学的专业和知识内容和行业需求相距甚远。
从近两年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实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装饰公司担任电话营销、装修导购及建材市场导购等岗位的人数居多,与以培养毕业生主要从事设计相关工作人才如助理室内设计师、施工员、建筑绘图员、装饰材料设计师的目标相距甚远。
由于对市场现有岗位的不了解及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针对某一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造成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或从事与室内设计无关的工作。
二、高职“设计工匠”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现行的室内设计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就业岗位中,造成学生在工作中不适应岗位要求,这与“工匠精神”是相违背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作为最基本的依据。
通过对近两年的室内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初次就业时往往选择装饰设计公司的设计营销人员和设计师助理这两个岗位;而企业反馈的用人信息表明,企业紧缺一线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因此,应针对企业的需求,制定以下3个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方向:设计师助理(制图员)、管理型施工技术人员和营销型设计人员,其课程设置如表2。
表2的课程设置,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了不同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做到“学精、学透”,使学生认同所学的专业,明确今后从事岗位的相关要求,把“兴趣变成专业,把专业变成岗位”。这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前提,也是培养“设计工匠”的重中之重。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当中,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学生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精密结合,融入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中。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就是很好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拿出解决方案或动手实际处理问题,这样更加容易把“工匠精神”转化为相应的职业素养。例如在室内装饰材料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先对市区内的各大材料商场的某一瓷砖品牌或某一瓷砖产品进行调研,之后模拟选购瓷砖情景,由学生分别扮演购买瓷砖的顾客和销售人员,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讨价还价到最终的达成交易,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情景角色扮演,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市场调查,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最终找到与顾客沟通的办法,教师负责引导,在指引过程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的内涵。
(三)建立“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单纯依靠高职院校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堂获得的体验,与真实的企业环境、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全过程的机制,引导学生以企业、行业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真正的实践培养工匠精神,这也是培养“设计工匠”人才的重要策略。
以管理型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核心课程“室内装饰装修工种实践”为例,在课程制定过程中,可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由企业选派优秀工匠进行施工技术操作示范和实践指导,并由企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考评,这样不仅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实践操作课程少的问题,也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切身的体会,从而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并将“设计工匠”作为目标。
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通过项目和任务构建知识体系,使得學生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更容易促进学生职业良好态度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设计工匠”技术人才。
(四)积极构建适合“设计工匠”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针对室内设计专任教师行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即校内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挂职学习,同时引进行业优秀设计师、工匠及优秀毕业生等,采取设计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以弥补学生在行业技能方面的欠缺。在教学团队的构建上,应着力建立适合“设计工匠”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校内教学团队和企业工匠团队。校内教学团队由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带头,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学团队;企业工匠团队则由设计总监、高级设计师带头,设计部经理和施工部经理为主体,以优秀毕业生为设计助理,组建职业能力强、设计经验丰富的企业工匠团队。校内教学团队负责讲授室内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企业教学团队以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以真实设计项目为载体,两者相互穿插配合教学,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工匠”,保障人才培养的持续性。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工作在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和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专业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将面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设计工匠”作为人才培养方向的变革。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整合各行业的教育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更加优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6)
[2]臧文娇.浅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制订的探究与实施[J].戏剧之家,2016(12)
[3]刘娇娇.基于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大众文艺,2016(12)
[4]鲁毅.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分析研究与探讨,2016(12)
[5]罗桂城.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