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瑶
【摘 要】本文论述智慧旅游背景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以及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结合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建智慧化校内实训基地;优化师资队伍,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长效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关键词】智慧旅游 职业院校 旅游专业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110-03
一、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王辉、金涛等人的定义,智慧旅游又称为智能旅游,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上网终端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达到及时发布、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充分利用。其核心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海量旅游信息集合起来,通过云服务终端,为游客和管理者等提供旅游相關服务。因此,智慧旅游模式可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即云计算中心,旅游信息服务端、使用端,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
在智慧旅游逐渐推行的时代,旅游业一些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将被先进的设施设备取而代之。比如在线自助售票系统正逐渐取代人工售票处,信息化门禁系统正取代传统的人工检票验票工作,还有酒店的自助入住系统也取代了酒店前台的部分工作,在线交易、手机预订也逐渐成为旅游产品主要的营销方式,传统的具有中介性质的营销业务将受到威胁,甚至被取消,如旅行社的各项预订业务等,相应的人工工作范围在逐步缩小。智慧旅游的发展变化对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传统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智慧旅游的步伐,与智慧旅游的实际需求形成严重脱节。但是,智慧旅游带来更多挑战的同时也扩增了旅游人才就业的机会。因此,时刻关注智慧旅游发展态势,关注旅游行业动态实际需求,深刻思考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依据现实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建议,这是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能力要求分析
智慧旅游背景下,无论是散客游、团队游、个人游还是自驾游,都迫切需要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优质服务。符合这一市场需求的智慧型人才,要求具备如下能力。
(一)新媒体操作能力。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服务人才不仅要具备旅游服务技能,还要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具有新媒体操作能力,能够进行旅游网站、旅游平台的开发利用,能灵活运用新媒体进行线上营销与后台维护与管理。因此,新媒体能力是智慧型旅游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多语种能力。国际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旅游中,无论是对于入境游客还是出境游客来说,精通多语言的旅游人才都是十分受欢迎的。虽然智能设备本身具有一定的翻译功能,但在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面前,具备多语言能力且灵活应变的旅游人才方能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人工服务,也能提高客户的旅游体验值。
(三)信息调研、数据挖掘及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智慧旅游以为游客及时传达高效全面的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那么具备对旅游各大市场上相关信息调研、统计与分析的能力是必要的,而这项工作是需要大量人员的,因此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可以侧重培养相关专业方向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就业方向。
(四)智慧化、个性化、定制性服务素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自驾游、个人游、背包游的人越来越多。智慧旅游趋势下,将有更多的游客选择自由行、自助游。这一现象意味着需要培养具备个性化、定制性服务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能够根据游客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化的需求,为其设计和规划独特的旅游路线、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这也可作为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之一。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定位不准。很多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十分模糊的,既没有考虑市场的实际需要,也不考虑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少之又少,甚至被这个行业所淘汰。在智慧旅游影响下,有一些院校进行了某些改革,但成效不大,导致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信息产业人才缺失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向前发展。
(二)专业课程设置脱离智慧旅游背景。很多人认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是基于导游、酒店、餐饮、景区服务工作,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也脱离了智慧发展的需求。应将智慧旅游发展需求和旅游业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融入智慧化元素,鼓励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否则无法适应智慧时代的发展。
(三)重实践技能,轻理论基础。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使得每位学生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加之职业院校重视实习锻炼,因此职业院校学生比普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具备更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更早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但是同时存在一个问题,即学生缺乏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注重理论学习,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基层旅游服务,因为更高级的管理岗位会有更高的学历、素养等要求。因此,应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并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文化素养又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以适应现阶段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行业。
(四)旅游专业师资匮乏,师资质量不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受欢迎,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旅游教育的生源也日益增多,师资力量却无法跟上教学需求,更重要的是师资质量有待提高。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较多,但是真正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的老师却很少,在专业的任课教师中,部分教师有的不是旅游专业毕业,有的基本无工作经验,很多是从其他旅游相关专业转行旅游教育。智慧旅游对旅游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专业要求,而教师团队整体素质往往达不到,其所培养的人才也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五)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职业院校也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往往选择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旅游行业需求的人才。虽然历年来参与校企合作的学校与企业不少,但校企合作往往停留于形式,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双方参与程度远远不够。
四、智慧旅游背景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应时常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与企业密切交流沟通,了解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旅游服务人才培养理念,转向培养掌握旅游专业理论知识、有较高信息素养、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二)结合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无论什么专业,其课程的设置和选择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旅游专业涉及领域广泛,课程更要紧跟市场发展需求适时增加或改变,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职业院校本身开设有计算机、外语课程,但是主要学习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外语的应试能力,缺乏对于口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与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人才要求不符。因此,旅游类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旅游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英语等相关性课程。此外,智慧旅游的核心是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基于此可增加网站信息安全、网站信息管理、网站开发与设计、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加强联系,保持实时反馈,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就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合作院校进行深度交流沟通,让学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即企业提出用人需求,学校负责培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并派遣专业技能人才到校指导,同时企业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双方共同协商,制订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走向对应的工作岗位,从而保持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高度衔接,提高旅游人才的市场适应率和可用率。
(四)创建智慧化校内实训基地。要提升智慧旅游人才实践技能,除了实践课程外,还应建立智能实训基地。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需要运用大量智能虚拟技术模拟企业工作流程,而单靠传统的校内实训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更新与改造。由于资金问题,目前职业院校智慧旅游实训基地建设面临难题。因为智慧旅游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电子设备、智能软件开发与维护专业人员,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非学校一方能做到。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负责投放电子设备,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教学软件的开发与技术指导,而学校负责专业知识教学和智慧旅游人才输送,从而解决这一难题。
(五)优化师资队伍,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想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教师团队建设至关重要。职业院校要不断优化旅游专业的教师团队,投入大量资金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同时,院校要加强教师专业水平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定期组织相关专业培训,采取适当措施,以优化师资团队,提高整体专业素养。
(六)建立长效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为智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人才保障,职业院校应争取政府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建立有关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給智慧旅游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总之,智慧旅游时代已经到来,职业院校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摸索出一条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智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企业输送智慧型旅游专业人才,加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 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
[2]李敖婷,王卫则.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2)
[3]刘莹英.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4)
[4]唐永林,李国茹,王亮,等.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6)
[5]曹俊华.“智慧旅游”对职业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4)
[6]王格.智慧旅游背景下职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5)
[7]郭珊珊.“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0)
[8]陆丽娥,赵嘉骏.谈“智慧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5)
[9]李锦.“智慧旅游”新兴产业对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9)
[10]李海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影响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
[11]陈舟.职业院校旅游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9)
[12]肖顺菊.智慧旅游对职业高专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3)
[13]魏垚.“智慧旅游”背景下职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
[14]周晓梅.智慧旅游与职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职业学报,2014(2)
[15]刘淑平.“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职教通讯,2015(36)
[16]韦佳,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
[17]严瑛,等.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J].纺织科技进展,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