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慕杰 伍辉燕 杨起群
【摘 要】本文论述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隐性课程开发,针对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中思想重视程度不够、优质师资缺乏、传统“消极教育”存在不良影响的问题,提出运用隐性课程对公费师范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通过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师德建设等途径开发隐性课程,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从而促进公费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 职业理想教育 隐性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064-03
能否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直接影响到公费师范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从教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个体的自觉、内省和体悟,这些特点与隐性课程具有的渗透性、隐蔽性与长期性等特征高度契合。因此,需要运用隐性课程对公费师范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从而促进公费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目前,广西公费师范生培养院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对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因此,有必要对公费师范生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一、隐性课程与职业理想教育
(一)隐性课程的涵义。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潜在课程及非正式课程。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中写道:“或许所有教育学上的最大的谬误是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一个人在他学习的时候只学到某种特定的东西,至于形成持久的态度、好恶的间接学习,或许经常比拼音课或者地理及历史课所学到的东西重要得多。”由此,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的概念,就是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随后,克伯屈沿袭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伴随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这就是隐性课程产生的思想渊源。到20世纪60年代,杰克逊(Jackson,p.w.)在《课堂中的生活》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随之隐性课程开始被大家认可,并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渐应用在教育实践中。有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有的学者则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等。定义繁杂,无统一意见,我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良方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由此看来,隐性课程是指内隐的、不易察觉的、非学术性知识的教育和熏陶。隐性课程与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二)隐性课程对职业理想教育的促进作用。职业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职业要达到的成就的追求,是推动个人在职业上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的表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不但损害了他的学生和他本人,而且也损害教师这一光荣的地位,同时也妨碍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公费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远比掌握熟练的教师技能重要得多。
目前公费师范生出现不愿去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不愿长期留任等“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与个体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知识能力、家庭背景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教师职业理想。然而,职业理想属于个体内心深层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自觉、内省和体悟,它不同于职业技能的训练,仅限于课堂上的口头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传统式的说教、命令式的责罚似乎收效不大,需要从课堂之外的其他途径入手,对公费师范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从隐性课程的涵义可以看出,隐性课程具有内容丰富、传递方式隐蔽、传递途径多样等特点,具有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与长期性。因此,职业理想教育应借助隐性课程以“隐形”的、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学生内心,从而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隐性课程的熏陶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其教育效果更具持久性,具体体现在隐性课程对职业认知的强化、对职业情感的熏陶、对职业道德的导向以及对职业行为的规范作用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显性课程不可能也无法为学生传授终身受益的知识,这些知识或被遗忘或被不断更新。然而,隐性课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准则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它很难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二、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未来人民教师,从国家、地方政府到高校都非常重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努力促使学生提升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然而,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性质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公费师范生的生源质量不高。再者,自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来,学校把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上,在对公费师范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首先,从培养学校层面来看,由于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语数英通吃,图音体能扛”,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工作,减去见习、实习的时间,学生在校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多,因此,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培养院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各类学科知识的积累、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以及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很少单独开设职业理想教育与道德课程,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難以顾及。
其次,从学生层面而言,很多学生认为公费师范生既然是定向培养,那么,在校努力通过课程考试和教师证考试,毕业后只要获得毕业文凭和教师资格证就可以拥有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因此,学生对教师职业理想的树立也不太重视,而且他们还有教师资格证考试、各类课程繁重的学习任务,对以何种态度从教、今后从教多久等问题思考不深。
(二)优质师资缺乏。从广西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政策层面来看,全科生培养原计划是持续到2017年结束,直至2017年出台的全科生培养文件是持续到2020年。对于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而言,这似乎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因此,在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承担太多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特别缺乏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师资,学校为满足全科师范生的培养需要,有时从校外临时聘请有各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于是,一些责任心不强、对农村基础教育不甚了解的外聘教师也承担了全科生的教学任务,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很好地融入职业理想教育。
(三)传统“消极教育”的不良影响。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教育者似乎较少把精力放在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优点和发挥其特长上(特别优秀的学生除外),“教育者总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或绝大部分注意放在应对学生各种外显或潜在的问题上,并以病理学的范式来对待这些问题,西方社会常把这种教育称为‘消极教育(pathology education)”。受这一传统“消极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也演变成教师不断地发现和强行修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主要通过课堂授课灌输、主题班会劝说等途径,期望达到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教师职业理想的目的。然而,以树立典型、耐心说教、严厉责罚等途径,是从外界因素影响的角度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往往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这种失去了平衡的‘类医学式的消极教育使学生许多正常的积极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
三、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路径
职业理想隐性课程的开发应该着力于促进职业目标明确、职业情感愉悦、职业道德高尚、职业规划清晰这些方面,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学生每时每刻受到师德养成教育的熏陶。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设良好育人环境。校园环境建设主要指校园的自然环境、建筑设计、教学设施、景观装饰等方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潜在、持续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巧妙设计,能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兴趣。
具体而言,校园环境建设有宏观建设与微观建设之分。从宏观上,需要对校园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妥善地协调好学校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审美价值与文化功能的关系,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人格的校园环境。在建筑小品方面,可考虑放置一些著名教育家雕像,并呈现教育家的名言或介绍教育家努力钻研、奋发求索的故事,激励学生不断奋发进取。如学校在建筑物上写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学生就是一种很好的熏陶。从微观上,以班级为单位,加强书香班级与宿舍的建设,开展教室或宿舍美化大赛,以教育家、名人名言作为装饰,营造一种乐于钻研、积极向上的环境。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制度和管理育人。学校制订的每一项制度有着天然的隐性教育功能,即大局意识、服从意识、公平公正意识等,制度育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的规范性与约束性;二是制度的衍生功能,制度育人的衍生功能在于遵守制度的过程性教育功能,是一种习惯与意志的养成教育。学校制订的各种制度同时也是管理育人的具体表现。如学校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等制度,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渗透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将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理想信念。
因此,在开发制度类隐性课程时,学校需要广泛调研、广开言路,制订和完善培养与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真正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例如,公费师范生是以协议的形式委托高校进行培养,因此,首先要教育学生尊重当初的选择,毕业后认真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体现出对制度与规则的敬畏。又如,有针对性地制订具有师范性质的培养和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中的实训实习制度、师范生见习(实习)环节,就是师范生加深教师职业认知、转变职业态度的内化过程。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心理类隐性课程的最好载体,主要包括了学校历史文化的沉淀、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师生关系等内容,应力求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有责任有担当、刻苦求索风气,使公费师范生认知、认同与内化教师职业精神。
针对公费师范生,应设计一些旨在树立正确职业理想的活动,一是让学生提前体验教师职业,感知教师的专业性,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目标;二是让学生提前感受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环境,做好心理准备,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三是让学生知晓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明白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例如,在职业目标方面,可开展“我的教师梦”主题演讲、教师职业规划大赛等;在职业态度方面,可邀请县教育局领导、农村小学校长、优秀教师来校作报告;在职业情意方面,可开展暑期下基层体验、去农村小学支教等;在职业技能方面,可开展“三笔一画”比赛、讲故事比赛、说课比赛、教案设计大赛等。
(四)加强师德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师德建设是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隐性课程开发又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最容易影响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换言之,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教师自身的个人素养、职业幸福感、道德操守、价值观念、师生关系等,對学生的职业理想产生直接的影响。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例,它属于一种主观体验和心理状态。教师本身的职业幸福感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产生的,表现为热爱学生、乐于钻研、思想正派、理想信念坚定、富于激情等。例如,教师是否爱岗敬业、是否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是否具有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奉献意识,都直接影响到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的树立。因此,作为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教师,需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教育,用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去照亮未来教师前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J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 York:Kappa Delta Phi,1938:48.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
[4]李复新.20世纪隐蔽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评析(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8(10)
[5]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6]Sheldon Kennon M.,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7]徐华.隐性课程视野下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J].成人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