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香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为简洁便利的学习方式,而微课的出现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以短、平、快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结合微课的作用,阐述了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应用
随着微信、微电影等微事物不断在人们生活中的出现,课堂教学中的微事物:微课也应运而生。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方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倡导以视频和录音等教学素材来辅助语文教学,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微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当前教学的一次改革,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趋势。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微课的作用
1.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由于先天和后天等影响因素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形成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解决不同学生的需求。它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从而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而且小学生对视频中生动活泼的动画人物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微课来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景,将教材中虚拟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学习,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微课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微课模式下,自主对知识点进行观看和学习,培养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且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微课,能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步骤,也是对课堂学习知识的提前了解,在这个步骤中,如果学生能科学有效地对知识进行预习,那么将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制作成微课,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并在预习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标注,哪里是可以通过预习就可以掌握的,哪里是难点,需要重点学习等等,对教师在微课中提到的知识点进行备注,并及时反馈给教师,确保教师在讲课时能重点对知识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前,笔者搜集了一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前先观看微课,并在微课中详细介绍了课文的背景,从而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微课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从而制作成微视频的形式,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不太理解,学生可以借助视频反复观看讲解,也可以放慢播放速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而且学生可以在手机或者ipad上进行观看,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微课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微课的趣味性可以幫助学生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更好的氛围。
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字进行拆解,并将拆解的过程制作成微课视频,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微课给学生讲解生字的组成和意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进行识字教学,增加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生字。
3.利用微课,对课堂进行翻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特殊优势来对课堂进行翻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爱国主义的古诗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中心,制作微课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以此来实现课堂翻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会更加深入。最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对知识进行梳理,既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它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快乐教学。
参考文献:
[1]苏赞界.探究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5.
[2]刘丽娜.让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闪光[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