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霞 亓慧芬
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从而建立起自信,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为此,我从中年级开始以预习提纲为抓手进行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在预习提纲设计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科学设计,巧搭梯子
数学系统性较强,不少内容前后联系密切,这时可以设计复习铺垫式预习提纲,使新学知识有一个较好的起点,促进学生产生思维的正迁移。如笔算除法题目238÷6,不仅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且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跨度较大。针对此种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提纲:
1.笔算:
93÷3= 68÷4= 23÷6=
2.挑战自己: 238÷6= (小提示,百位不够商1怎么办)
我再试一试:156÷3= 434÷8=
3.我能笔算 936÷3吗?试一试,请家长分享我的进步。
练一练:428÷2= 8848÷4= 605÷5=
4.我的发现:
5.我的问题:
其中第1题是复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23÷6则是利用口诀计算的有余数除法,也暗示当被除数十位不够商1时,用23去除。第2题挑战自己:238÷6=只是在23后面的个位数上添了8, 学生的思维就能很快锚定,百位不够商1,用23去除以6。之后再进行尝试练习。而第3题的936÷3虽是被除数的每个数位恰好除尽的题目,但是学生会算,格式的书写却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上没有对应的例题,所以设计一个请家长参与的环节,便于学生掌握算法。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请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总结提升规律。有了这些铺垫,课上只需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进行大容量的训练,提高计算水平。
二、难易适度,适当分层
预习提纲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难易适度。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如果还是摘不到桃子,学生的预习兴趣就会受到挫伤,教师设计的预习提纲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预习时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并能自主完成。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预习,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如“認识小数”:
1.我会填。
我在( )见过小数,比如:( ),
我还知道:5.98元是( )元( )角( )分;
2.60元是( )元( )角( )分;
2.阅读88页,我知道了:
3.我还能举出一个小数的例子:
4.关于小数,还有许多知识呢,读了89页,我发现:
我的问题:
5.关于小数,我还想知道:
设计预习提纲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在完成预习提纲的同时,初步感知小数,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达到课堂的和谐。第1题写出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对学生来说只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搜集相关的信息,没有任何难度;而第2题则是通过阅读对小数所表示的意义有更深的感受;3、4题需要抽象概括,相对来说有了思维含量,学生的问题也可以显现,课堂教学便有了针对性。
三、指向明确,便于操作
学生初次完成预习任务,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所以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预习。
如:“简单的数据分析”一课的预习提纲: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统计的知识,还记得什么是统计表和统计图吗?来试试下面的提纲吧!
1.38页中间的销售记录就是一个统计表
我发现了不少信息:
再看一看我把下面的统计图涂得多漂亮!
我又发现了不少信息:
2.39页例2是第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的统计表,我能根据统计表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我发现在这两个统计图中有一小段折线,为什么呢?
3.我的收获:
三个问题,都明确给出了解决的范围,操作性强,保证了预习的效果。
四、经历过程,适度适量
三年级的孩子初次尝试预习,即使有预习提纲的指引,但毕竟是新知识,思维有一定的坡度,所以作业量要控制在10分左右,也不能要求每一个题目学生均能有准确的答案,重在经历预习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感知即将学习的新知,体会成功的欢乐,激发预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会学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预习提纲时要控制题量,课前了解预习情况时,要把握分寸,保护学生的上进心。
总之,预习提纲的质量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不能是简单的预习课本第几页,完成几道练习,而是教师钻研课标、教材,研究和琢磨学生的认知基础的用心之作。以此作为起点展开的教学,才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孩子轻轻松松学习,轻轻松松成功,在轻松和愉快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在预习提纲引领下带来的教学效果,当是我们数学课堂追求的境界。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