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红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的教学观念越来越偏向学生素质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的最佳科目,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无比重视。高中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可以说,高中是学生学習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要求也非常之高,它是最能实现素质培养的学科,同时也是蕴含文化最多的学科。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步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以利于其后期的成长。
一、挖掘教材文化内涵
就高中语文教材而言,其文本所选篇目不乏大量经典篇章,每一个文本都蕴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民俗、建筑、饮食文化等,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精神品质和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带领学生挖掘文本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突出文本教材所包含的文化特质,让学生在富裕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更深层次的文化视点,进而提升其传统文化底蕴。
如在讲授韩愈的《师说》时,应当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意图,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从师求学的文化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体会“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特别是要结合社会耻于从师的流俗、愚人愈愚的创作背景,从创作背景去品味文本内涵,逐渐上升到对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上来。
二、了解作者的经历
要想去解读文学作品,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情况,因为没有谁能够比作者本人更了解其当时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了。每一篇文学作品的产生都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与其经历息息相关的,通过对作者进行了解,可以体会他创作这篇文章的情感。
比如讲到杜甫的作品,就要从作品创作的背景入手,判断作品是杜甫什么时期写的,再结合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判断当时的杜甫是怎样的心境,去感受他的生活是如此的不顺、如此的悲凉,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这样的学习,就相当于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穿越,去亲眼目睹当时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
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汉语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汉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析句子的成分,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变得不那么难学。
三、开展传统文化讨论课
尽管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但是经典如此之多,光课本里面选的那几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以从课外去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篇目作为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去收集相应的资料,方便在讨论课上进行分享与探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人的思想。
此外,传统文化也是以文字、语言为载体进行传承的,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必须长期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够学得更好,学习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能够长期接受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除了教材上的古文以外,课外的一些比较美的诗词曲赋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还可以开展书法比赛,选文内容就可以是这些诗词,写得好的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展示,可以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可以随时看到。这样的展示不仅能够使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更为浓烈,还能让学生拥有一种自豪感,进而更愿意去学习传统文化。
四、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来看,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不强。如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对古诗文进行背诵,并没有让学生通过理解作品进而去理解传统文化。在教学设计、准备阶段,教师缺乏对教学主题的深入挖掘、研究,资料储备不够充分。这种现状的存在使得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力度不够,阻碍了高中语文学科的发展。为有效解决这一现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加以重视。
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或者是语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班级文化墙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详细解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提高教师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的重视,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全面进步。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为了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先对学生的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如学生看到一篇古文时首先就想到工具书,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此时教师应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纠正学生的问题,以达到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思想中的目的,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226100)endprint